第八十四章 惊艳四座!
林默站在总部招待所房间的窗前,静静地看着窗外。
叶城轻轻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刚沏好的热茶。
“所长,时间差不多了,李部长那边已经安排好,会议室在二楼东侧,一会儿可以出发了。”
林默转过身,接过茶杯,温热的感觉透过瓷壁传入掌心:“东西都检查过了吗?”
“您放心,检查了三遍,万无一失。”叶城郑重地点头,他指的是由他们亲自护送,装有激光制导系统核心部件和全部技术资料的保密箱。
“所里其他人已经在下面等着了。”
“好,我们走。”林默啜了一口热茶,滚烫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寒意。
在楼下汇合后,一行人穿过总部大楼戒备森严的走廊。
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会议室很大,呈阶梯式布局,此刻已是座无虚席。
台下乌泱泱地坐满了人,粗略看去,至少有六七十位。他们大多鬓发斑白,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中山装或旧军便服。
这些都是国内在光学,电子,制导,以及兵器工程等领域泰斗级的人物,是东大军工体系的大脑。
林默走在最前面,年轻的面孔在满座白发中显得格外突兀。
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好奇,探究,甚至是不加掩饰的惊讶。
他神色淡然,步伐稳健地走向前排预留的位置,并没有因为这场面而显露出丝毫怯场。
前世的他,类似的场合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
紧接着,总装备部部长李振华和刘组长一起快步走了进来,会议室内的嘈杂声稍微低了一些。
李振华走到主席台前,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开门见山:
“各位专家,同志们,抱歉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把大家紧急请来。时间紧迫,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说着,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默身上:“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北河省宁北市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的所长,林默同志。”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红星厂?就是搞出那个微光夜视仪的地方?”
“对,‘启明星’项目,听说前线反馈极好,解决了我军一个大问题!”
“了不得啊,后生可畏!没想到所长这么年轻。”
“听说他之前还之前改进了63式,搞了那个‘红箭—1’火箭筒?”
“就是他!京大毕业的高材生,秦怀民的学生……”
“怪不得,这是名师出高徒啊……”
“我明明记得这是老高的得意门生,听老高说过几次。”
…………
在过去的一年里,红星厂和林默的名字,早已通过“启明星”微光夜视仪和“红箭—1”火箭筒的成功,在军工系统内部声名鹊起。
尤其是微光夜视仪,被前线将士誉为“夜战神器”,其技术突破意义重大,直接扭转了局部战场态势。
因此,在座的专家们大多有所耳闻,对林默这个突然崛起的年轻俊杰,抱有相当程度的好奇和认可。
大家相互低声交流着,感慨着后生可畏,会场气氛一时颇为热络。
然而,感慨归感慨,所有人心中都浮起同一个疑问:
李部如此兴师动众,大早上把大家紧急召集起来,难道就是为了再次表彰红星厂的成绩?
或者,是这个年轻的林所长,又搞出了什么新的名堂?
就在大家的好奇心被吊到最高点时,李振华接下来的举动,让所有人的心头都是一凛。
只见他朝旁边的刘组长示意了一下,刘组长立刻拿出厚厚一叠文件,由工作人员分发给在座的每一位专家。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请各位先签署这份保密协议。”李振华的声音不高,却不容置疑。
大家一听,先是愣住,随即马上反应过来!
签署保密协议,这意味着接下来要宣布的事情,保密级别极高,非同小可!
远非一般的成果汇报所能比拟!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和钢笔划过的沙沙声。
专家们的神情都变得严肃起来,有些人甚至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他们意识到,今晚恐怕要见证,或者说评判一个足以影响国运的重大突破。
是什么?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技术?还是……
在所有协议签署完毕,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回后,李振华才深吸一口气,目光炯炯地看向台下,一字一句地宣布:
“根据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的报告,并经我部初步核实,他们在……‘激光半主动制导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原理性突破,并已成功完成了地面联动测试和实弹打靶验证!”
“激光制导技术,由红星厂,突破了!”
“什么?!”
“激光制导?”
“这不可能!”
“哗——!”
李振华的话,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整个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
震惊!难以置信!怀疑!
激光制导!这可不是改进一下步枪,造个火箭筒或者甚至微光夜视仪那种虽然困难但尚在追赶范畴的技术!
这是真正的高科技领域,是精确制导武器的王冠之一!
是当今世界只有少数几个最发达国家才掌握并严格封锁的核心军事科技!
国内有多少顶尖的研究所,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攻关了多少年,在激光测距、激光照射等基础领域尚且磕磕绊绊,更别提复杂的制导系统了!
其中涉及的高精度激光器,灵敏稳定的导引头,复杂的控制算法,抗干扰技术……哪一项不是如同天堑?
他红星厂,一个偏居宁北的三线厂起家的研究所,成立才多久?
林默,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算他是天才,就算他有秦怀民辅助,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声不响地就解决了这么多国家级研究所都无法攻克的难题?
尽管林默之前已经有了不少亮眼的成绩,证明了其实力,但此刻这个消息,还是超出了绝大多数专家能够接受的理性范围。
“李部长,此事非同小可,可不能开玩笑啊!”一位坐在前排,头发全白,戴着黑框眼镜的老专家率先开口,他是国内光学工程的权威,中科院的陈院士。
“是啊,激光制导,我们五所搞了快十年,在导引头灵敏度上卡了整整三年!他们怎么解决的?”
另一位来自重点激光研究所的王总工语气激动,带着强烈的不信。
“材料呢?高抗过载、高稳定性的光学窗口材料从哪里来的?还有微型化的激光编码器?”
“控制系统呢?动态条件下的跟踪精度如何保证?这需要极其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能力!”
“实弹测试?打的是什么弹?靶标是什么?数据呢?我们需要看详细的数据报告!”
“会不会是……误解了某些现象?或者测试条件不够严格,导致了偶然的成功?”
质疑声此起彼伏,如同连珠炮般砸向主席台。
专家们的情绪从最初的震惊,迅速转变为强烈的怀疑和求证。
他们不是刻意刁难,在他们看来,这几乎是一个违背常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台下汹涌的质疑声浪,李振华面色不变,似乎早有预料。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坐在前排,始终沉默不语的林默。
“林默同志。”李振华的声音压过了现场的嘈杂,脸上带着笑意:“看来,大家对你的报告,有很多疑问,不如,就由你亲自来为大家解惑吧。”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林默身上。
只见林默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因为长途奔波而略显褶皱的便服,他脸上没有丝毫被质疑的慌张,反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微笑。
他没有立刻走向讲台,而是先对旁边的叶城点了点头。
叶城会意,立刻和何建设一起,小心翼翼地将那个沉重的保密箱提了上来,放在主席台旁边的展示桌上。
“各位首长,各位老前辈。”林默开口了,声音清朗,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的每一个角落,让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
“首先,我理解大家的惊讶和质疑。在一年前,如果有人告诉我,红星厂能搞出激光制导,我恐怕也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充满疑虑和期待的脸,
“但是,科学只相信事实和数据。”
他走到展示桌旁,输入密码,打开保密箱的金属锁扣:
“我们红星厂全体科研人员,在过去几个月里,日夜奋战,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我们做到了。”
“咔嚓”一声轻响,箱盖开启。
林默从里面取出了一个被防震材料包裹着的物件。
当他将其小心翼翼地取出,放置在铺着绿色绒布的桌面上时,整个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
那是一个圆柱状与球状结构结合的金属部件,外表呈军绿色,打磨得十分光滑,线条流畅,充满了工业设计的美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前端的光学窗口,在灯光下反射着幽幽的光芒。
虽然体积不大,但结构紧凑,集成度极高,透露出一种精密的科技感。
“这就是我们‘点睛’项目组研发成功的,激光半主动制导系统的核心——导引头部件,以及配套的小型化激光指示器样品。”林默平静地介绍道。
“嘶……”
短暂的寂静后,是倒吸冷气的声音和无法抑制的骚动!
真的拿出来了!不是图纸,不是报告,是实实在在的样品!
“让开!让我看看!”
陈院士第一个坐不住了,他几乎是踉跄着冲上了主席台,也顾不得礼仪,凑到桌前,几乎把脸贴到了样品上。他颤抖着伸出手,最终只是用指尖极其轻微地感受了一下那冰冷而坚硬的材质。
“这……这外壳是特种铝合金?表面处理工艺……不像国内常见的阳极氧化,更细腻……光学窗口,这是什么材料?”
“透光率极高!边缘打磨,完美!几乎没有应力集中点!”陈院士喃喃自语,如同鉴赏一件绝世珍宝。
紧接着,又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光学和机械专家冲了上来,围在展示桌旁,眼睛瞪得如同铜铃。
“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减震缓冲做得很好,一看就是考虑了实战环境!”
“体积……比我想象的要小!他们怎么做到在这种体积下集成这么多功能的?”
“快看这接口标准!和我们现有的……好像不太一样?但看起来更合理!”
“材质感觉比老大哥的同类产品要轻,但刚性似乎更好?他们从哪里搞到的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
“外观整合度很高,不像我们有些实验室产品,到处都是飞线和补丁……”
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初的质疑在亲眼看到实物后,迅速转变为对技术细节的狂热探讨和比较。
他们拿自己熟悉的老大和M国的有限信息和眼前的样品进行对比,发现无论是在外观的精致程度,结构的紧凑性,还是材质的选用上。
眼前这个“红星造”都似乎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更显匠心。
然而,外观终究只是表面。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在的性能。
“林默同志!”
来自五所的王总工终于忍不住了,他挤到前面,目光灼灼地盯着林默,语气急切甚至有些颤抖。
“外观和材质,我们初步看过了,确实……出乎意料,但是,光有样子不行!”
“具体的性能参数报告呢?灵敏度?视场角?跟踪角速度?抗干扰能力?制导精度?这些关键数据,你们测出来是多少?”
这个问题,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最大悬疑!
瞬间,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林默身上,会议室里落针可闻,连窗外风雪的呼啸声都仿佛清晰可闻。
林默面对王总工几乎要喷火的目光,以及台下数十道如同探照灯般的注视,依旧从容不迫。
他并没有立刻去箱子里翻找文件,清晰而有力地吐出了一连串让在场所有专家目瞪口呆的数据:
“根据我们超过两百次的地面联调测试和三次实弹打靶验证,‘点睛’系统导引头,对标准激光指示信号的有效捕获视场角,正负15度。”
“静态条件下,跟踪精度,角误差小于0.5毫弧度。”
“在模拟弹体过载不超过8G的动态环境下,稳定跟踪角速度,达到每秒15度。”
“对于特定波长的背景自然光干扰,抑制比优于60分贝。”
“至于制导精度……”林默稍微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句地说道。
“在五公里标准测试距离上,使用我们配套改进的‘风暴’火箭弹进行实弹射击,圆周概率误差(CEP)……小于10米。”
“小于10米?!”
“五公里距离,CEP小于10米?!”
“这……这怎么可能?!我们的理论计算最低也在30米开外!”
“动态跟踪角速度每秒15度?这已经接近……接近M国早期‘宝石路’的水平了?”
“抗干扰60分贝?他们怎么做到的?”
轰!会议室再次彻底沸腾了!
如果说刚才看到实物是震惊,那么听到这一连串具体的骇人的参数,就是彻底的颠覆了!
这些数据,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在国内相关领域引起轰动。
而现在,它们集合在了一个由地方研究所搞出来的系统上!
这已经不仅仅是“突破”,这简直是飞跃!是跨越了可能不止一个技术代差的巨大成功!
“报告!完整的测试报告在这里!”林默这才从保密箱中取出厚厚一叠装订好的文件,递给了离他最近的,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的陈院士手中。
陈院士双手微颤地接过报告,迫不及待地翻开。
王总工和其他几位专家也立刻围了上去,脑袋凑在一起,如同饥渴的学子,贪婪地阅读着上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表,每一个测试曲线。
会议室里只剩下纸张快速翻动的声音和专家们因为极度震惊和兴奋而发出的粗重喘息声。
李振华看着台下已然失控的场面,看着那些平日里沉稳如山的老专家们此刻如同孩子般激动争抢报告的样子,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他知道,成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869/1111104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