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院士的加入!
接下来的几天,林默和高余几乎形影不离。
清晨,林默会准时出现在高主任家楼下,有时会和高余一起去附近的公园散步,看着老人们遛鸟,打太极,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
高余则是会叽叽喳喳地跟他讲电视台里的趣闻,讲她采访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
林默则大多时候微笑着倾听,偶尔插上几句。
白天,他们继续探索着八十年代初的北京城。
几天过去,高余变得更加依恋,看向林默的眼神里,崇拜和亲昵之外,更多了丝丝缕缕的爱慕。
林默也渐渐习惯了身边有这个活泼可爱的存在。
这一切,高主任和赵雅都看在眼里。
赵雅简直是喜上眉梢,做饭时都哼着歌,看林默是越看越满意,恨不得立刻就把这门亲事定下来。
就连一向严肃,喜怒不形于色的高育材主任。
这几天也是眉梢带笑,和林默下棋时,话也多了起来,偶尔还会开几句无伤大雅的玩笑。
他了解林默,深知这个学生的品性,能力和担当。
将女儿交给林默,他一百个放心,甚至觉得是高余的福气。
秦怀民教授过来串门时,看到这个模样,也不由得微笑,感慨地对高主任说:
“老高啊,前两天在宁北,老何他们还跟我唠叨,说林默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个人问题不上心,怕他一个人没法好好过日子。”
“这下可好,我看呐,他这不是不开窍,是缘分没到。”
“这一到京都,重新见了小余,直接就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出双入对了,好事,天大的好事!”
闻言,高主任笑呵呵的不说话。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到了正月初六,年味依然浓郁。
但林默有一项重要任务要提上日程。
初六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林默起床。
他动作轻柔,没有惊动隔壁房间还在熟睡的高余。
洗漱后,换上那身笔挺的中山装,对着镜子整理好衣领。
叶城早已将吉普车准备好,停在楼下,引擎的轰鸣声在清晨寂静的大院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所,今天去哪儿?”叶城熟练地发动车子,问道。
“去拜访一位老前辈,韩志城院士。”林默报出一个地址,那是一个他凭借前世模糊记忆和近期打听才确认的地方。
车子驶出部委大院,穿过逐渐苏醒的街道,向着城西的方向开去,越往前走,周围的景象越是显得陈旧和朴素。
最终,吉普车在一个看起来颇具年头,墙皮有些斑驳的居民大院门口停了下来。
这里与林默想象中院士的居所相去甚远。
大院门口堆着清理出来的积雪,混杂着煤灰,显得有些脏乱,院子里是几排红砖砌成的简易楼房,层数不高,楼道狭窄而昏暗。
各家各户门口堆放着蜂窝煤,白菜等过冬物资,晾衣绳上挂着各式各样的衣物,在寒风中微微飘荡。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普通大杂院特有的生活气息,与院士的身份似乎格格不入。
按照门牌号,林默和叶城找到了位于一栋三层楼房二楼角落的一个单元。
房门是普通的木门,漆色已经有些剥落,林默深吸一口气,抬手轻轻敲了敲门。
过了一会儿,门内传来脚步声,门被拉开一条缝,一位穿着朴素棉袄,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探出头来,正是韩志城院士。
“韩老,您好!冒昧打扰,我是林默。”林默连忙微微躬身,恭敬地问候。
韩院士推了推眼镜,仔细看了看林默,脸上露出一丝恍然和笑意:
“林默同志!快请进,快请进!”他还记得林默,热情地将他们让进屋内。
屋子里的陈设更是简朴得让人有些心酸。
面积不大,客厅兼做书房,四面墙壁都被高大的书架占据,书架上塞满了各种中外文书籍,期刊和资料,有些地方还堆放着卷起来的图纸。
一张老旧的写字台上,摊开着稿纸和计算尺,旁边放着一个搪瓷茶杯。
家具都是些上了年头的物件,沙发上的布套洗得有些发白,但房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洁有序。
唯一的装饰,或许就是墙上挂着一幅“天道酬勤”的书法横幅。
“寒舍简陋,让林所长见笑了。”
韩院士请林默在沙发上坐下,自己拉过一张木椅坐在对面,叶城则安静地站在门边。
“韩老太客气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您这里书香满室,令人敬佩。”林默真诚地说道。
他知道,像韩老这样的前辈,往往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
韩院士笑了笑,摆摆手,目光赞赏地打量着林默:“林默同志,上次在宴会上一别,我可是时时关注着你的消息啊。”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短短一年时间,你在宁北那个小地方,硬是搞出了大名堂!”
他如数家珍般地说道:“改进63式自动步枪,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攻克微光夜视仪,解决了我军的夜战问题,意义非凡!”
“还有那激光制导技术……更不用说,你还搞活了工厂,电视机都卖到国外去了,创汇数百万美元!”
韩院士的语气充满了感慨和激赏:
“在你这个年纪,能做出其中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自傲了。”
“而你,林默,你是接二连三,层出不穷!说实话,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跟在老师后面打下手呢。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说到这里,老院士的语气略带一丝无奈,指了指里屋方向,压低了些声音:
“再看看我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小子,要么安于现状,在单位里混日子,要么就好高骛远,静不下心来钻研学问。”
“唉,跟你一比,真是……人比人得扔啊!”
林默连忙谦逊地说:“韩老您过奖了,红星厂能取得一点成绩,是全体干部职工努力的结果,是国家支持的结果。”
“我只是在其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至于家里的晚辈,各有各的缘法,您也不必过于苛责。”
韩院士摆了摆手,显然不想多谈家事。
他话锋一转,切入正题,看向林默:
“林默啊,你今天特意来找我这个小老头,肯定不是专门来听我夸你,或者听我发牢骚的吧?”
“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林默坐直了身体,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他知道,面对韩老这样的泰斗,任何拐弯抹角都是不必要的。
“韩老,既然您问起,我就直说了。”
林默清晰而诚恳地说道,“我这次来,是代表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也是代表我个人的一个长远构想,真诚地邀请您,加入我们。”
“哦?”韩院士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我们红星研究所,在完成了初期的军工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后,下一步,计划设立一个重点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项目部门。”
林默将自己的规划和盘托出,“这个部门,初期将聚焦于新型动力电池的研发,包括但不限于高性能铅酸电池,镍氢电池,以及更前沿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探索。”
“同时,也会涉足相关的能源材料,电化学体系,能量管理系统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韩院士:“我们知道,您在电化学和能源材料领域是国内的权威,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前瞻的视野。”
“我们恳请您,能够出山,主持这个能源项目部门的工作,为我们把握方向,带领团队,攻克关键技术难关。”
听完林默的邀请,韩院士并没有立刻回答。
他沉吟了片刻,手指轻轻敲着膝盖,然后抬起眼,问了一个核心的问题:
“林默,我很好奇,你是一个搞机械,搞军工出身的人,红星厂现在的主要成就也集中在武器装备领域。”
“为什么你会对能源,特别是电池这种二次能源,投入如此大的关注,甚至要将其提升到战略项目的高度?”
这个问题在林默的意料之中。他神色一正,语气严肃的回答:
“韩老,在我看来,能源是一个国家工业乃至国防命脉的真正基石!”
“石油,煤炭是能源,电力是能源,而电池,虽然被称为二次能源,但它作为能量的存储,释放和移动应用的关键载体,其重要性,在未来绝不会亚于任何一次能源!”
他开始详细阐述,话语中不经意间带入了来自后世的深刻认知: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移动化,便携化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您想想,未来的军用设备,单兵通信装置,便携式侦察仪器,无人驾驶的飞机车辆,哪个能离得开高性能,轻量化的电池?”
“未来的民用领域,从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到可能出现的个人移动通信终端,都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举个具体的例子,”林默继续说道。
“我们现在用的手电筒电池,收音机的干电池,能量低,用不了多久就没电了。”
“如果我们能研发出能量密度高出数倍,可以反复充电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新型电池,那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战士可以携带更轻的电池执行更长时间的任务,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用电池驱动自行车,甚至汽车,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那些需要移动使用的设备,将不再被电线束缚……这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
说到这里,他稍微透露了一些方向:
“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铅酸电池,笨重,能量密度低。”
“镍镉电池有记忆效应,污染大,而我认为,未来属于更清洁、能量密度更高的体系。”
“比如,基于储氢合金的镍氢电池,以及……嗯,基于锂这种轻金属元素的嵌入/脱嵌反应原理的锂离子电池。”
“虽然它们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实验室概念或者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但这绝对是值得投入和探索的黄金方向!”
“谁掌握了先进的电池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移动能源的主动权!”
韩院士听着林默侃侃而谈,从能源的战略地位,到电池的具体应用场景,再到对未来技术路线的清晰勾勒,他的眼睛越来越亮。
林默的很多想法,甚至比他这个深耕领域多年的专家还要大胆和前衛。
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嵌入/脱嵌反应”这些想法精准地点到了未来数十年电池发展的核心脉络,让他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然而,欣赏归欣赏,现实的问题依然存在。
韩院士缓缓开口,语气平和但带着现实的考量:
“林默,你的眼光和见识,确实让我惊讶,也让我非常感兴趣。”
“但是你应该知道,我现在所在的单位,是国家级的能源研究所,平台大,资源雄厚,每年的科研经费有五个多亿。”
“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接触到的项目层级,都不是一个地方性的军工研究所能够比拟的,我很好奇,你打算如何支撑起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能源项目?”
林默闻言,脸上露出了从容的微笑。
他知道,仅仅靠画大饼是无法打动这位见多识广的老科学家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韩老,我理解您的顾虑。”林默不卑不亢地说道。
“平台和资源确实重要。但我想向您汇报一下红星厂目前的情况。”
“去年,也就是1980年,我们红星机械厂及下属的红星电子设备厂等实体,总产值达到了一点七亿元人民币,利润非常可观。”
“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我们军工外贸资格的落实,民用产品市场的拓展,未来的收入和利润会持续快速增长。”
他顿了顿,给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条件:
“如果您愿意加入我们,主持能源项目。我可以向您保证,前期,我们可以直接投入不少于一千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和初期研发。”
“后续,每年会根据项目进展和需要,持续投入,上不封顶。”
“并且,项目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研究方向,团队组建,经费使用,都由您来主导,我们提供平台、资金和全方位的支持,只求结果。”
这个投入力度,在八十年代初,对于一个新设立的项目部门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年投入。
韩老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他依然没有松口。
经费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力和方向的认同。
他沉吟了一下,决定考一考林默,也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提出了一个当前他正在思考,也是国内在尝试研制高性能镍镉,乃至探索镍氢电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
“林默,你既然对电池如此了解,那我问你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
“您说。”林默微笑道。
“目前我们在尝试提高碱性电池,比如镍镉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大电流放电性能时,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镉。”
“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枝晶生长和团聚烧结的问题,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容量迅速衰减,甚至造成内部短路,严重影响电池的可靠性和寿命。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思路吗?”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具体的问题,直指现在高性能碱性电池研发的核心痛点。
韩院士目光炯炯地看着林默,想看看这个年轻人是真才实学,还是仅仅停留在宏观构想上。
林默心中微微一笑。他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对于韩老这样的顶级科研人员,最好的邀请方式,不是许诺高官厚禄,而是展现出让其认可的学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略一思索,便成竹在胸地开始阐述:
“韩老,您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制约镍镉电池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他首先肯定了问题的价值,然后开口道:
“要解决负极镉材料的枝晶和团聚问题,我认为可以从材料改性和电解液优化两个主要方向入手。”
“在材料改性方面。”林默条理清晰地说道。
“我们可以尝试在镉负极活性物质中,引入特定的添加剂或采用复合电极结构。”
“比如,添加微量的稀土氧化物,如氧化钇或氧化铈,这些稀土元素可以细化镉的晶粒,改变其电结晶习性,有效抑制枝晶的过度生长。”
“同时,可以考虑在电极中加入一些导电性好的惰性载体材料,或者采用泡沫镍等三维多孔集流体,增加电极的真实表面积,降低局部电流密度,从而减缓镉颗粒的烧结和团聚趋势。”
“在电解液优化方面,”他继续深入。“传统的氢氧化钾电解液,其浓度,纯度,以及是否添加少量的氢氧化锂或其他缓蚀剂,对镉电极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有显著影响。”
“我们可以系统研究不同添加剂,如某些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它们可能会在镉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更稳定,更均匀的钝化膜,既能保证离子导通,又能有效阻止枝晶的刺穿。”
林默甚至提到了更前沿的思路:“此外,如果我们未来转向研究镍氢电池,那么负极材料就变成了储氢合金。”
“虽然材料体系变了,但类似的问题,比如合金的粉化,氧化,以及氢的析出副反应,同样需要从合金成分设计,比如用Mm混合稀土替代部分LaNi5中的La,表面包覆处理以及电解液匹配等角度去系统解决。”
他侃侃而谈,每一个建议都切中要害。
韩院士彻底动容了。
他原本只是想考较一下,没想到林默不仅清晰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还提出了如此具体且极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有些想法,甚至比他课题组里一些资深研究员思考得还要深入和全面!
这已经不仅仅是“感兴趣”了。
房间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韩院士看着林默,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年轻人。
而林默,则坦然迎接着他的审视,眼神清澈而自信。
几秒钟后,韩院士猛地一拍大腿,发出了爽朗而畅快的笑声:
“好!好!好一个林默!难怪李部长,王部长他们都对你赞不绝口!今天我算是见识了!”
他站起身,在堆满书籍的狭小客厅里踱了两步,然后停下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林默,语气变得无比郑重和坚定:
“林默,你成功地说服我了。不是为了那一千万经费,也不是为了你说的自主权,而是为你这个人,为你的眼光,为你刚才那番鞭辟入里的分析!”
“这个能源项目,我韩志城,加入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成就感涌上林默心头。
他知道,邀请到韩老,不仅仅是为红星厂请回了一位国宝级的科学家,更是为东大未来的能源事业,按下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加速键。
“太好了!韩老,欢迎您!”林默站起身,郑重地向韩志城伸出了手。
两只手,一老一少,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869/1111102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