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章 测试格物院改良的武器
咸阳城外的格物院,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
不再仅仅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更像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工坊。
院墙加高,守卫森严,里面却热火朝天。
杜周领着将闾,穿梭在各个新划分出的区域。
“殿下您看这边,”杜周指着一个角落,几个工匠正围着一个半人高的陶土高炉,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炉火。
“这是咱们按照您给的思路,改进的炼铁炉。通过控制进风量和炉温,出来的铁水杂质更少,钢性也更好。虽然还比不上百炼钢,但用来打造农具和普通士卒的甲胄,成本低效率高!”
将闾点点头,看着那跳跃的橙红色火焰,心中颇为满意。
这就是他要的效果,不求一步登天造出什么超越时代的神器,而是利用现有的知识框架,去优化每一个生产环节。
“那边呢?”将闾又看向另一处,那里搭着一个奇怪的架子,上面固定着一个铜壶,下面烧着火。
壶嘴里正“噗噗”地往外冒着白气,推动着一个小巧的叶轮缓缓转动。
“嘿嘿,这个好玩!”杜周来了兴致,快步走过去,“殿下您说的那个‘蒸汽之力’,太玄妙了。咱们还没弄明白怎么用它驱动大船大车,不过用这股气推动小东西,倒是有点意思。您看这叶轮转起来,就能带动旁边的磨盘,磨点药材香料什么的比人力省事多了!”
虽然只是个简陋的原理演示装置,离真正的蒸汽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可能,一种超越人力和畜力的能量来源。
将闾拍了拍杜周的肩膀:“很好,继续研究下去。思路不要停,哪怕只是些小玩意儿,积累起来总有一天能派上大用场。”
除了冶铁和蒸汽原理,测绘工具的改进也在进行。
利用更精确的刻度和简单的杠杆和滑轮原理,制造出的测绘仪器,虽然依旧简陋,但比起单纯依靠步量和经验估算,精准度已大大提高。
这对于将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驰道规划乃至军事地图绘制都至关重要。
资金的充裕,让格物院迸发出了惊人的活力。
而这份活力很快就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了秦军面前。
......
骊山大营,校场之上旌旗猎猎。
嬴政的车驾停在点将台最高处,扶苏、冯去疾、冯劫父子、尉缭等一众文武重臣皆在侧。
将闾则一身戎装,立于嬴政身旁。
校场中央,数百名精锐秦卒手持崭新的破甲弩,列成方阵。
与旧式弩相比,新弩的弩臂更宽厚,弩身结构更精巧,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父皇,请看。”随着将闾一声令下,前排弩兵举弩。
“放!”
“嗖嗖嗖!”
密集的破空声响起,数百支特制的破甲箭矢,如同黑色的闪电瞬间跨越百步距离,狠狠钉在对面的靶子上。
那些靶子并非寻常草靶,而是用厚木板加蒙多层牛皮制成,模拟重甲步兵的防护。
“砰砰砰!”
沉闷的撞击声不绝于耳。
待烟尘稍散,众人定睛看去,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那些坚固的靶子,竟被射得如同刺猬一般,大部分箭矢都深深贯穿了木板和牛皮,箭头甚至从靶子后面透了出来。
“好,好啊!”尉缭第一个忍不住叫出声,他激动得胡子都在抖,几步冲到点将台边缘,瞪大了眼睛,“这……这威力,百步之外竟能洞穿重甲!寻常甲胄岂不是如同纸糊一般?”
其他武将也是一脸震撼和狂热。他们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这意味着秦军步卒的攻击距离和杀伤力,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往需要重骑兵冲锋才能解决的重甲步兵阵,现在可能几轮弩箭齐射就能将其瓦解。
冯去疾父子对视一眼,眼中也难掩惊色。
他们虽然不懂军事,但也看得出这新弩的厉害。
冯劫心中更是感慨,将闾殿下当初力排众议支持格物院,如今看来确实是深谋远虑。
扶苏看着那些被射穿的靶子,脸色有些复杂。
他既为大秦军威的提升感到欣喜,心中却又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如此利器掌握在九弟手中,再加上他那日渐增长的权势……
嬴政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那双微微眯起的眼睛里,却闪烁着满意和兴奋的光芒。
他缓缓点头:“将闾,你这格物院做得不错。当赏!”
“皆赖父皇天威,儿臣不敢居功。”将闾躬身道。
这次军演的效果立竿见影。
军方对将闾的支持,几乎达到了顶峰。
尉缭更是拉着将闾的手臂,非要立刻去格物院看看,恨不得把所有新弩都搬回军营。
关于格物院“耗费巨大,奇技淫巧”的流言,在绝对的实力展示面前,不攻自破。
紧接着将闾又组织了一场特殊的观摩。他邀请了朝中部分持观望态度,甚至隐隐有些微词的官员,前往关中一个新政试点推行得最好的县——杜县。
这些官员们亲眼看到,原本坑洼不平的田埂变得整齐划一,新修的水渠引来清澈的河水,滋润着即将迎来秋收的粟米地。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人轻松地使用着曲辕犁和耧车,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县寺的粮仓前,负责登记的吏员正用改良的算筹和记账法,快速核对着各户预计的收成。
县令向众人展示了详细的数据:使用新农具和水利灌溉后,杜县今年的粮食亩产,预计比往年增加了至少三成。而且因为管理效率的提升,赋税征收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事实摆在眼前,那些原本还心存疑虑的官员,此刻都沉默了。
他们不得不承认,监国公子推行的这些新政并非空谈,而是实实在在能让百姓受益、让国家增收的好事。
“诸位大人看到了,”将闾站在田埂上,指着一片金黄的粟米地,声音清晰地传遍四周,“民心所向,非在空谈仁义礼法,而在仓廪充实,衣食无忧。大秦要强盛,要万世就必须让每一个子民都看到希望,过上好日子。本殿所为,正是为此。”
观摩结束后,关于将闾“急功近利,破坏农耕”的流言,也渐渐平息了下去。
随着新政的推行和资金的到位,一些新的经济形态也开始悄然萌芽。
在将闾的授意下,治粟内史衙门开始有选择地扶持一些与新政相关的产业。
比如在几个铁器作坊集中的区域,官府统一提供标准化的图纸和部分优质铁料,鼓励他们专门生产曲辕犁、耧车等新式农具。
质量合格的,由官府统一收购,再低价卖给农户。
这不仅保证了农具的质量和供应,也让那些手艺精湛的铁匠有了稳定的收入。
再比如随着格物院物资需求量大增,以及各地工程的展开,运输成了一个大问题。
将闾便以官府名义,组织起几支大型的运输队,配备了新造的、载重更大更结实的四轮马车,专门负责官府物资的调配运输。
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为许多失去土地或生计的百姓,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这些变化虽然还很微小,如同黑夜中的几点星火,但它们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一种不同于以往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经济活力。
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已经开始悄悄将目光投向这些新兴的领域,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监国府,书房。
将闾站在巨大的《万里江山图》前,手中拿着一支朱砂笔,在杜县的位置,轻轻画上了一个圈。
随后他又在河东郡、南郡等几个地方,画上了几个着重号。
格物院的突破,军方的认可,新政的初步成果,经济的微小萌芽……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他知道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反对力量,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比如李斯在蛰伏,旧势力在观望,他们如同潜伏在深水中的毒蛇,随时可能发动致命一击。
“河东的账,南郡的事,该算一算了。”将闾放下笔,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有些人安稳日子过得太久,是时候让他们清醒清醒了。”
他转身对侍立一旁的内侍道:“传令下去,召蒙毅、章邯、冯劫,即刻来见我。”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357/1111103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