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秦:献图监国,始皇求我继承大统 > 137章 从根子上掐断科举

137章 从根子上掐断科举


次日麒麟殿朝会之后,咸阳城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那些出身显赫的世家大族,虽然在将闾的雷霆之势下不敢当场炸毛,但回到各自府邸后,压抑的怒火便如地底岩浆般开始翻腾。

“科举!简直是欺人太甚!”在城东一座雕梁画栋的府邸内,一位老者猛地将手中的茶盏摔在地上,碎裂的瓷片溅了一地。

“这是要断我等子孙的前程,毁我等家族的根基啊!”

“父亲息怒!”一位中年男子连忙上前劝慰,“那嬴将闾有陛下旨意在手,又有章邯的兵权相助,锋芒正盛,不可力敌。我等需从长计议。”

“长议?如何长议?难道眼睁睁看着那些泥腿子爬到我们头上不成?”老者气得胡子乱颤。

议事厅内,气氛阴沉。

你一言我一语,皆是对科举制度的咒骂和对将闾的怨恨。

他们清楚,公开反对已无可能,那将闾在朝堂上的杀气,绝非虚张声势。

唯一的办法,便是暗中破坏,让这劳什子的科举推行不下去,或者即使推行了,也选不出真正对将闾有用的人。

很快,各种暗流开始涌动。

首先是舆论攻势。世家们豢养的门客、相熟的博士儒生,纷纷磨墨挥毫,著书立说。

他们不直接攻击科举本身,而是旁敲侧击,引经据典,大谈“祖宗之法不可轻改”,强调“门第之重”,声称“寒门子弟未经教化,难当大任”,甚至编造一些“寒门出刁民,为官必贪腐”的顺口溜,让说书人在市井茶肆传唱。

一时间,关于科举的各种负面议论甚嚣尘上,虽然没有明确反对圣旨,却在潜移默化中败坏科举的名声,试图在民间和官场制造抵触情绪。

其次是渗透腐蚀。世家们将目光投向了负责科举筹备的具体官员,尤其是新任治粟内史杜周和御史大夫冯劫手下的人。

杜周负责钱粮物资,冯劫负责规章制度,这都是科举的关键环节。

杜周府上,平日里门可罗雀,如今却车水马龙。

各种名贵的礼物流水般送进府门,宴请的帖子堆满了案头。

一些与杜周有过旧交的世家子弟,此刻也摇身一变,成了热情洋络的座上宾,旁敲侧击地打探科举筹备的细节,时不时送上金银美人,美其名曰“恭贺杜大人高升”。

“杜大人,您看,这科举初试设在郡县,路途遥远,舟车劳顿,那些穷乡僻壤的学子,怕是连盘缠都凑不齐啊。若能稍微提高些报名门槛,比如……嗯,对策论的要求再高些,或者限定一下年龄,免得那些老朽也来凑热闹,岂不是省去了许多麻烦,也让科举更有体面?”一位世家出身的官员,在宴席上假意关心,实则暗示杜周在钱粮和门槛上做文章。

杜周心里明镜似的,这些人的言外之意,无非是想通过各种手段,将寒门子弟挡在门外。

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打着哈哈,说一切都要按殿下和冯大人的章程来,钱粮会精打细算,绝不让国库空虚。

但私下里,他将这些人的嘴脸和提出的“建议”都一一记下,派人秘密送往监国府。

冯劫那边,情况也类似。

作为制定规章制度的主官,他成了世家重点“公关”的对象。

冯氏父子不喜党争,素来持重,世家们不敢直接送重礼,便曲线救国。

通过冯劫手下的书吏、门客下手,试图影响规章的制定,例如在考试科目上偏向儒家经义,或者在阅卷环节制造漏洞,方便将来运作。

“诸位大人辛苦了。”一位世家管事,笑眯眯地将一个沉甸甸的钱袋塞到冯劫府上一个负责文书的小吏手中,“一点薄礼,给诸位大人添些酒钱。这科举规章事关重大,可千万不能出错。尤其是阅卷嘛……哎,谁能保证以后那些写卷子的人,字迹工整,不涂不改呢?万一有些地方看不清,可得仔细辨别啊!”

小吏心领神会,连连称是,收下了钱袋。

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看似隐秘的拉拢和贿赂,都被罗网的眼睛看得一清二楚。

罗网,这个将闾一手建立起来的情报组织,如同无处不在的幽灵,潜伏在咸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酒肆里的说书人、茶楼里的清谈客、青楼里的歌姬、甚至街头巷尾的乞丐,都可能是罗网的耳目。

世家大族们的密会内容、私下议论、送礼对象、往来信件,都被罗网密探以各种方式窃取、记录。

张洪奎,这位罗网的统领,每日都会收到堆积如山的情报。

他认真地筛选、整理,最终将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汇总成一份份密报,亲自送往监国府。

监国府书房内,灯火通明。

将闾端坐案前,面前摊开的,正是张洪奎送来的最新密报。

他看着上面详细记录的世家们的阴谋诡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舆论攻势?渗透腐蚀?地方施压?”将闾轻声念着密报上的内容,眼神平静得可怕,“这些老家伙,手段倒也不算新鲜。”

张洪奎躬身立在一旁,低声道:“殿下,他们还在各地向郡守施压,要求在县试、郡试中设置障碍,刁难寒门学子。”

“意料之中。”将闾放下密报,“他们想从根子上掐断科举,不让寒门子弟有机会走到京试。可惜他们低估了本殿的决心,也低估了罗网的能力。”

就在此时,书房外传来敲门声。

“殿下,长公子求见。”

将闾微微一怔,随即道:“请长兄进来。”

扶苏很快走了进来。

他面带忧色,显然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九弟。”扶苏行礼后,不等将闾开口,便急切道,“我听闻,朝中不少世家对科举之事颇有微词,私下里动作不断。甚至在坊间,也有许多对科举不利的言论流传。九弟,此事……恐会引发轩然大波啊。”

他走到将闾案前,看着他,语气恳切:“九弟,我知道你推行科举,是为了大秦的万世基业,是为了广纳贤才。但那些世家盘踞朝野数百年,根深蒂固。若将他们全部推到对立面,恐会动摇国本,引发更大的动荡。可否……可否采取一些怀柔手段,分化拉拢一部分,而非一味强硬?”

扶苏的担忧,是出于他的仁厚和对大秦稳定的渴望。

他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和谐共处、万民归心的太平盛世,而非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

将闾看着扶苏忧心忡忡的模样,心中微暖,但立场却丝毫没有动摇。

他知道扶苏的想法是好的,但在面对世家这种旧势力时,怀柔只会让他们觉得你软弱可欺,变本加厉。

他站起身,走到扶苏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长兄。”将闾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明白你的担忧。你希望大秦安稳,我也一样。但有些变革,必须以雷霆手段推行,才能打破旧有的桎梏。”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这些世家,他们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将权力视为家族的私产。李斯之祸,便是他们最好的写照。对付这种盘踞数百年的旧势力,怀柔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以为有机可乘。只有表现出足够的强硬,让他们知道反抗的代价是他们承受不起的,他们才不敢轻举妄动。”

“科举触动的是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将闾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他们现在只是试探,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反击,绝不会止于舆论和渗透。”

他看着扶苏,微微一笑,那笑容带着一丝自信,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长兄不必担心,我心中有数。他们想玩,我便陪他们玩。只是这场游戏,最终谁输谁赢,可不是他们说了算。”

扶苏看着将闾平静却坚定的眼神,心中虽然仍有担忧,但听着他言语中的把握,又似乎觉得自己的弟弟或许是对的。

他叹了口气:“九弟……你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这是我选择的路。”将闾轻声道,“为大秦,也为天下万民。”

扶苏不再多言,他知道将闾的决心已定,再劝也无益。

他只能默默地支持,并祈祷这场变革能够顺利进行,不要引发太大的动荡。

送走了扶苏,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安静。

将闾回到案前,重新拿起那份密报。

世家们的反击,已经开始了。

而他也已经布下了局。一场围绕着科举,围绕着权力与未来的无声战争,正在咸阳城,乃至整个大秦的疆域内悄然升级。

将闾的目光落在密报的末尾,那里列着几个在地方上对科举施压,表现得尤其积极的世家旁支的名字。

他拿起笔,在这些名字旁边,轻轻画上了一个冷厉的圈。

“既然你们急着跳出来,那就先拿你们开刀吧。”

夜色深沉,书房内的灯火,映照着监国公子那张年轻却杀伐决断的面容。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357/1111099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