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章 三十七名官吏联合施加压力
咸阳城,这座帝国的都城,在科举二字砸下后,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汹涌。
街头巷尾,酒肆茶馆,总有那么几个“消息灵通”之士,唾沫横飞地议论着:“听说了吗?那科举,说是人人都能考,可寒门子弟连笔墨都置办不起,哪是世家公子的对手?到头来,还是咱们这些寻常百姓吃亏!”
“就是!听说考的都是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文章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治国平天下靠的是经验,是见识,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那些泥腿子懂什么?”
一些所谓的名士也纷纷著文,言辞恳切,引经据典。
他们不直接反对圣旨,却大谈特谈礼崩乐坏的危机,将科举描绘成动摇纲常伦理的洪水猛兽。
他们引用古籍,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暗指科举只看才学,忽略德行,选出的必然是品行不端之徒。
这些文章通过各种渠道,甚至被抄录分发,试图从道义上将科举制打入深渊。
与此同时,在世家的暗中运作下,朝中一些官员开始频繁往来,密室议事。
他们拉拢那些出身不高、对科举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试图形成一股足以向监国公子施压的力量。
“诸位大人,如今朝中空缺甚多,吏治混乱,急需整顿。”一位官员在密室中低声说道,他手中拿着一份尚未完成的竹简,“我等身为朝廷命官,岂能坐视不理?当联名上书,向殿下陈情,恳请他以国事为重,优先填补官职,整顿吏治。”
“整顿吏治自然是紧要之事。”另一位官员附和道,“只是这选官之法……若不慎重,恐误国事。譬如那科举,听闻弊端颇多,若仓促推行,恐难服众,反生乱象。”
他们巧妙地将整顿吏治与选官之法挂钩,借机攻击科举,意图以暂缓推行的名义,行废除之实。
这股暗流甚至蔓延到了郡县。
一些与咸阳世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官府,也开始阳奉阴违。
县试报名时间被故意推迟,告示贴在不起眼的角落;
对前来报名的寒门学子,衙门小吏百般刁难,审查祖宗十八代;
更有甚者,以场地不足、经费紧张为由,悄悄取消了部分偏远乡镇的考场。
他们试图让寒门子弟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从源头上扼杀科举。
所有这一切,都逃不过罗网的眼睛。
监国府书房内,张洪奎躬身立于将闾案前,将各地收集来的情报一一禀报。
“殿下,城中舆论已按世家所想发酵,不少所谓的名士已著文抨击科举。”
“朝中已有三十七位官员联名,准备明日朝会上呈奏疏,以整顿吏治为名,实则反对科举。”
“地方上,颍川、南阳、东郡等十余郡县,已出现刁难、阻挠寒门学子报名科举之事,部分县衙甚至取消了考场。”
将闾静静地听着,面色平静如水,仿佛听到的只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他偶尔翻阅一下张洪奎呈上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哪些官员参与了联名,哪些地方官府在制造麻烦,甚至还有那些名士的文章抄本。
“颍川郡守,其妻乃是何家旁支。”将闾指着密报上一个名字,淡淡地说,“南阳郡尉,与王家有姻亲关系。东郡县令,曾是赵家门客。”
张洪奎垂首:“殿下明察秋毫,属下已查实,这些官员与世家皆有牵连。”
“他们以为做得隐秘,殊不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本殿的眼皮子底下。”将闾将密报放下,目光深邃,“让他们闹,闹得越大越好。让他们跳,跳得越高越好。本殿倒要看看,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他没有立刻下令反击,他在等,等那些世家将他们的爪子伸得更长,等那些反对者彻底暴露他们的嘴脸和目的。
只有这样,他才能抓住现行一击致命,让所有人都清楚,阻挠科举的下场是什么。
他要让科举这把刀,不仅仅是用来选拔人才,更是用来震慑宵小,清洗朝堂。
......
第二日朝会,气氛格外凝重。
待例行奏报完毕,一位领头的官员手持竹简,缓步出列。
他先是向御座方向恭敬行礼,然后转向将闾,声音洪亮而悲切:“启禀殿下!臣等忧心国事,深感如今吏治混乱,百官懈怠,民生凋敝,长此以往,国本将危矣!”
他身后的三十六名官员也齐齐出列,躬身附和:“恳请殿下整顿吏治,以安民心,以固国本!”
这番话表面上冠冕堂皇,字字句句都是为国为民,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矛头指向何处。
那领头的官员继续说道:“然,整顿吏治,首在选官。如今朝中空缺甚多,固然需尽快填补。但选贤任能,乃千古不易之理。臣等窃以为,选官之法,当慎之又慎,不可轻率而行。
坊间多有议论,恐这全新的选官之法,尚有诸多不妥之处,若不加考量,恐所选非人,反误国事。恳请殿下暂缓新法推行,容臣等广集民意,仔细斟酌,再行定夺!”
他虽然没有直接点名科举,但句句都指向了它。
他将坊间的流言、世家的担忧都搬到了朝堂上,试图以民意、慎重为名裹挟将闾,废除或至少暂缓科举。
殿内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赞同者暗暗点头,反对者则冷眼旁观,等待着将闾的反应。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之侧的年轻监国公子身上。
将闾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看着那三十七名官员,眼神平静得如同深渊,让人无法窥探到他内心的想法。
良久,就在那领头官员额头开始渗出冷汗时,将闾终于缓缓开口:
“诸位大人口口声声为国为民,忧心吏治混乱,本殿听着甚是欣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三十七人,语气陡然转厉:“只是,本殿倒要请教诸位,既然如此忧心国事,为何在李斯谋逆之时,尔等噤若寒蝉,不敢发一言?为何在朝中空缺数十要职,政务积压如山之时,尔等不思如何尽忠职守,填补空缺,反而在这里大谈特谈什么‘民意’、什么‘慎重’?!”
他猛地一拍案几,发出一声巨响,震得那三十七人身形齐齐一颤。
“依本殿看尔等并非忧心国事,也非体察民意。尔等只是在忧心,忧心你们世代把持的官位,将不再是你们的私产。尔等只是在体察,体察那些世家大族,不甘心将权力让予寒门!”
将闾站起身,目光如刀:“本殿再问尔等,南疆大捷,五万破十五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精锐的兵甲,靠的是将士的用命,更靠的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蒙毅、尉缭,若非父皇不拘一格降人才,何来今日大胜?!”
他向前一步,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科举,正是父皇为我大秦万世基业所定之策。旨在打破门阀,广纳贤士,为国所用。尔等口口声声祖宗之法,难道祖宗之法便是让尔等坐享其成,阻碍国家选拔真正有用之才?”
“本殿今日将话撂在这里!”将闾目光冷厉,扫过全场,“科举必行。谁敢阻挠,便是与父皇为敌,与大秦为敌。与天下万民为敌!”
“至于尔等所谓的整顿吏治,本殿自会着手。只是这第一步,或许就要从尔等这些,心怀私利,阻碍国策推行的官员开始!”
一番话如惊涛拍岸,狠狠地砸在了那三十七名官员的脸上。
他们脸色煞白,嘴唇颤抖,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357/111109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