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办公室里的真心对话
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香樟树的枝叶,在 211 高校 “知行楼” 三楼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办公室的窗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鹿鸣,正端起搪瓷缸,呷了一口温热的菊花茶,茶梗在水里轻轻晃了晃,像极了我这四十载教学生涯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事。再有一年多,我就要从这所待了大半辈子的大学退休,身上的蓝白格子衬衫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笔挺,就像我做人的规矩,从没变过。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阵带着凉意的风裹着桂花香飘了进来。鹿晓晓拎着一个帆布包,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脸上带着几分倦意,却还是挤出了个活泼的笑容:“Uncle,我来啦!”
鹿鸣放下搪瓷缸,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语气里满是疼惜:“快进来,外面风大。坐这儿,我给你倒杯热水。” 他指了指对面的木椅,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崭新的玻璃杯,倒了杯温水递过去。
鹿晓晓接过杯子,双手捧着暖了暖,长长舒了口气:“还是 Uncle 您这儿舒服,安安静静的。我们民办高校那边,办公室跟菜市场似的,吵得人脑袋疼。” 她今年三十岁,在一所民办高校教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几门课,已经工作四年多了,当初凭着一股冲劲考了教师资格证,可真正站到讲台才知道,大学老师这份工作,远不是 “传道授业解惑” 六个字就能概括的。
鹿鸣看着侄女眼底的红血丝,叹了口气:“看你这模样,又加班了?”
“可不是嘛,” 鹿晓晓撇撇嘴,把帆布包往桌上一放,“昨天改作业改到半夜,今天一早又要盯学生的实践报告,下午没课,就赶紧过来跟您诉诉苦。对了 Uncle,昨天我跟我们办公室一个老教师聊天,他说现在加班都不敢在宿舍,宁愿在办公室待着,万一有个啥意外,还能算工伤呢。” 她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可眼底的落寞却藏不住。
鹿鸣端茶杯的手顿了顿,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他这话,是玩笑,也是实话。”
鹿晓晓愣了愣:“实话?Uncle,我总觉得,大学老师不该是这样的啊。我小时候,觉得您特威风,学生都敬重您,假期又多,工作又体面,是多少人羡慕的职业。怎么现在……” 她话说到一半,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说。她最近总听同事抱怨,说大学老师现在成了 “高危行业”,压力大得喘不过气。
鹿鸣拿起桌上的报纸,翻到一个角落,上面有篇不起眼的报道,他指着那篇报道说:“你看看这个,不完全统计,2023 年还没结束,已经有超过七十位中青年学者逝世了,大多是三十到五十岁的年纪,正是做学问、干事业的黄金时期。”
鹿晓晓凑过去看了看,心里一沉,指尖微微发凉:“这么多……” 她想起上个月,邻校有个四十多岁的教授,在课堂上突然晕倒,送医院抢救无效就走了,听说就是长期熬夜做科研、改论文,积劳成疾。
“压力太大了,” 鹿鸣的声音低沉下来,“我们那个年代,大学老师虽然工资不高,但日子过得踏实。课备好,把学生教好,剩下的时间可以安安静静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没有那么多考核指标,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老师身上的担子都重得很。”
他顿了顿,看着鹿晓晓:“晓晓,你工作四年多了,跟学生打交道,有没有琢磨出点门道?”
鹿晓晓想了想,点点头:“多少有点。比如跟学生打交道,得守住边界。课上就好好讲课,别扯些没用的,课下学生问问题,尽量在办公室,或者找几个学生一起,别单独跟学生走得太近。还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别随便跟学生说,也别过度打听学生的隐私,保持点距离,既显得专业,也能避免不少麻烦。”
鹿鸣眼睛一亮,赞许地点点头:“不错,这规矩,你算是摸到门了。这可不是什么明文规定,但在高校里,算是人尽皆知的不成文规定。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师傅就跟我说,老师和学生,就该是亦师亦友,但‘师’是根本,‘友’是分寸,没了分寸,早晚要出问题。”
他想起前几年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年轻老师,刚毕业没多久,跟自己带的研究生走得太近,经常单独约着吃饭、逛街,后来被人举报,说关系不正当。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那个老师的名声还是受了影响,评职称也被耽误了。
“还有处理教学上的事,千万别拖沓,” 鹿鸣继续说道,“课程安排、作业批改、成绩录入,这些事都有时间节点,按学校的规定来,别往后拖。遇到搞不定的问题,及时跟教学办沟通,别自己憋着,也别敷衍。你敷衍工作,工作早晚要敷衍你,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鹿晓晓深有感触地说:“可不是嘛!上次我批改作业拖了几天,结果有个学生直接打校长热线投诉了,说我不负责。后来我被领导找去谈话,好一顿批评。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拖了,作业收上来,最多三天肯定改完发下去。”
鹿鸣笑了笑:“吃一堑长一智,这样也好。还有学术讨论,别盲从。同事聊科研方向、学术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别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盲目附和没意思。也别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有分歧就好好说,心平气和地交流,没必要因为意见不一样就闹不愉快。”
他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跟同事讨论学术问题,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但争完之后,该一起吃饭还是一起吃饭,该一起做研究还是一起做研究,从来不会因为学术观点不同就记仇。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少了点这样的气度,有时候一句话说不对,就会闹得很僵。
“Uncle,您说的这些,都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啊,” 鹿晓晓感慨道,“我们办公室人际关系挺复杂的,有时候说话都得小心翼翼。上次有个同事对我的教学方法提了不同意见,我当时就急了,跟他吵了一架,后来俩人好几天没说话。现在想想,真没必要。”
鹿鸣点点头:“年轻人性子急,正常。但在单位里,高情商说话很重要。同事对你的工作提不同想法,别急着辩解,笑着说‘你这么说我得再琢磨琢磨,后面咱们再慢慢聊’,既不较真,也能让人家觉得受尊重,多好。”
“还有领导派任务,” 他继续说道,“如果手头事多,别直接拒绝,也别硬扛着。诚恳地说‘我知道这个任务得做好,现在手里还有些事在弄,您看这两件事先做哪件,我好安排时间’,这样既不推活,也把自己的情况说清楚了,领导一般都会理解的。”
鹿晓晓赶紧拿出手机,在备忘录里记下来:“这话好,下次领导再给我派额外任务,我就这么说。还有,有时候听见同事聊别人的是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搭话吧,觉得尴尬,搭话吧,又怕说错话传到别人耳朵里。”
“这简单,” 鹿鸣笑了笑,“不跟着搭话,顺着转个话题就行。比如问一句‘对了,之前你提的那个事,最近有没有新进展啊’,既不搅和进去,也不让场面冷下来,多简单。”
鹿晓晓拍了下手:“太实用了!Uncle,您这都是经验啊。对了,我最近备课都快愁死了,您当年备课,都是怎么备的啊?”
提到备课,鹿鸣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备课啊,是个细活,也是个慢活。我刚开始备课的时候,没什么技巧,就是抱着教材一遍一遍地看,把重点难点都标出来,然后写教案,写了改,改了写,有时候一个教案要改好几遍。”
“现在不一样了,有 AI,有各种教学平台,方便多了,但也容易让人变懒,” 他话锋一转,“不过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你可以先找人大、高教、北大、清华这几家出版社的教材目录,复制下来喂给 AI,让它按照你的课程需求生成教学大纲。然后根据大纲,把教材内容复制粘贴成 Word 章节,最后用 WPS 的 AI 一键转成 PPT,自己再加点图表,基本的课件就出来了。”
鹿晓晓眼睛瞪得圆圆的:“还有这操作?我怎么没想到!我之前都是自己一点点写大纲,写半天也写不好。”
“这只是基础,” 鹿鸣说道,“想省点劲,还能去学科网下个现成的 PPT,再到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把课件顺一遍,这样应付普通班的讲课肯定没问题。然后再写导学案和作业,把重点内容融进讲课过程里,基础框架就搭好了。”
“那想把课上好点,提升一下呢?” 鹿晓晓追问道。她不满足于只应付课堂,她想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想让自己的课受欢迎。
“想提升,就得下功夫了,” 鹿鸣的语气严肃起来,“去看优质课视频,学人家怎么讲课,怎么设计课堂环节。然后开始设计问题串,把新课内容和实际案例、甚至和你们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试题联系起来,再好好研究学生的学情,知道学生哪里懂,哪里不懂,哪里感兴趣。这样一轮下来,课就上档次了。不过我告诉你,课永远是越备越觉得能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他想起自己以前每次备课都能有新的感悟,都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时候讲完一节课,觉得某个知识点没讲透,下一次就会换一种方式讲。
“那新手有没有什么捷径啊?” 鹿晓晓问道,她身边有几个刚入职的年轻老师,备课都很吃力。
“捷径也有,” 鹿鸣笑了笑,“找慕课或者 B 站上的讲课视频,用录音笔转成文字稿,然后把逐字稿提炼成教案,自己大声读几遍,记个大概,上课的时候带着教案走,慢慢就能掌握讲课框架了。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想真正站稳讲台,还得靠自己慢慢琢磨,慢慢积累。”
他看着鹿晓晓,语重心长地说:“备课最关键的是什么,你知道吗?是大纲。不管用什么工具,不管找多少资料,先把大纲搞定。把几家出版社的教材目录整合优化,让 AI 帮忙生成教学主线,然后再按章节整理内容,这样备出来的课才不会乱,逻辑才清晰。”
鹿晓晓认真地点点头,把这些话都记在心里:“谢谢 Uncle,您这么一说,我心里亮堂多了。对了,有个事我一直想不明白,想问问您。”
“什么事?你说。” 鹿鸣端起搪瓷缸,喝了口茶。
鹿晓晓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Uncle,为什么现在大学老师都在做一些没有意义的科研啊?我看我们学校的老师,整天忙着写论文、申项目,可那些论文,除了评职称能用,好像也没什么价值,那些项目,好多中标了之后就没下文了。这科研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鹿鸣放下搪瓷缸,沉默了很久,办公室里只剩下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这个问题,他不是第一次被问,也不是第一次问自己。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晓晓,你觉得科研没意义,很正常。因为在很多人眼里,科研首先不是为了探索真理,不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而是一份工作。”
“工作?” 鹿晓晓愣住了。
“对,是工作,” 鹿鸣点点头,“是工作就有考核,就有绩效。绩效要求可能很高,考核标准可能很扯,但你没办法。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拣菜吃,背地里吐槽吐槽,上了桌还得老老实实按人家的规矩来。毕竟规则不针对某个人,你要是过于理想主义,不去研究规则,最后把自己饿死了,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先活下来,再谈其他的。”
他想起自己刚评副教授的时候,也被逼着发论文、申项目。那时候他也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被认可,觉得那些考核标准很不合理,但他没有办法,只能跟着规则走。
“上边以文章为导向,我们就发文章;一个考核期要求发几篇,那我就发几篇;好期刊级别不够高,水刊混在各个分区里,那我就发水刊。” 鹿鸣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上边以项目为导向,我们就申项目;项目跟国家发展需求高度绑定,那我就研究政策;本子变成高级八股,那我就研究范式。其实很多选题本身是有意义的,但因为项目是用来上职称的,所以很多项目事实上止于中标的那一刻。”
鹿晓晓皱起眉头:“那这样的科研,还有什么意思啊?”
“没意思,但没办法,” 鹿鸣说道,“我相信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是有学术理想的,都想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但理想不能当饭吃啊。在你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职业道路之前,科研就是一份普通工作,无他。”
他看着窗外的香樟树,眼神变得悠远起来:“对于很多混出头的人来说,比如那些教授、博导,他们自己掌握了资源,建立了团队,这时候科研工作就变成了科研管理工作。他们要想办法维持团队运转,一方面,人总想往高处走,想争取更多的资源,想在学术圈有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手下有青年学者要上职称,有博士要毕业,他们得对自己的团队负责。所以他们关注的,还是怎么能稳定地出成果,怎么能让团队里的人都有饭吃。”
鹿晓晓沉默了,她想起自己学校的一个教授,整天忙着申项目、拉经费,很少给本科生上课,就算上课,也总是心不在焉。她以前很不理解,现在好像有点懂了。
“普通工作,本来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不价值,意义不意义的,” 鹿鸣的声音缓和下来,“所谓的意义,都是由工作的人赋予的。就算 99.9% 的论文都是垃圾,我也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行走在本心的路上,去做一些不热门、不好发文章、看不到多少应用价值,但就是觉得很有趣、很有意义的研究。”
他笑了笑,脸上的皱纹里都带着暖意:“人这辈子,要多少文章才算够呢?有那么一两篇自己非常满意、觉得真正有价值的,就不虚此行了。我年轻的时候,花了五年时间研究一个课题,最后只发了一篇论文,但那篇论文,是我真正用心做出来的,直到现在,还有人引用。每次想到这个,我就觉得很满足。”
鹿晓晓看着 Uncle 脸上的笑容,心里的郁结好像一下子解开了。她想起自己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想过要好好做研究,要写出有价值的论文,但后来被考核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慢慢就忘了自己的初心。
“Uncle,我明白了,” 鹿晓晓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先把该做的做好,先活下来,然后再坚持自己的初心,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
鹿鸣满意地点点头:“对,就是这个道理。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也要有自己的坚持。教学要守得住分寸,工作要扛得住压力,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为人要懂得变通,也要守住底线。”
他拿起搪瓷缸,又喝了一口茶,茶的清香在嘴里散开。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近四十载春秋,他在这所大学里,看过太多的人和事,有过迷茫,有过委屈,有过喜悦,有过感动,但他始终坚信,大学老师这份职业,依然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鹿晓晓看了看时间,站起身来:“Uncle,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今天跟您聊了这么多,真是受益匪浅。以后我有不懂的,还得来问您。”
“随时来,” 我笑着说,“我这儿,随时欢迎你。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好好教书,好好做研究,好好生活。”
鹿晓晓点点头,拎起帆布包:“我知道了,Uncle。您也多注意身体,别老在办公室待着,多出去走走。”
她走到门口,又转过身来,笑着说:“Uncle,谢谢您!我现在觉得,大学老师这份工作,虽然压力大,但好像也没那么糟。”
我笑了,挥了挥手:“去吧,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看着侄女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我重新坐回椅子上,拿起桌上的教材,翻了起来。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好像在诉说着这所大学里的故事,那些关于坚守与变通、理想与现实、迷茫与希望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https://www.24kkxs.cc/book/4248/4248549/5025097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