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高校教学评估有多么重要
食堂的空调还没完全驱散九月的燥热,不锈钢餐盘碰撞的脆响里混着此起彼伏的交谈声。我端着一碟青菜、一碗番茄鸡蛋汤,刚找着个靠窗的空位坐下,后背就被人轻轻拍了一下。
“鹿鸣老哥,这儿没人吧?”
不用回头,光听这略带沙哑又中气十足的声音,我就知道是教务处的张处长。老张比我小七岁,头发却白得更早些,八成是被教学评估这事儿熬的,他在教务处干了十五年,从科员一路做到处长,经历过三次本科教学评估,用他的话说,“每次评估都像脱一层皮,可脱皮之后总能长出点新东西”。
我往旁边挪了挪,腾出大半张桌子:“老张,快坐。今天怎么没跟你们处里人一块儿?”
老张把餐盘放在桌上,筷子一放就叹了口气:“别提了,上午开了仨小时评估动员会,口干舌燥的,想找个清静地方喘口气。倒是你,鹿老哥,科技转化中心那边也被评估‘牵连’了?”
“可不是嘛。” 我扒了口饭,“昨天校办刚发了通知,科研反哺教学是评估重点,我们中心得准备近三年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据,还有那些专利转化成教学资源的证明材料。我这都快退休的人了,还得跟着年轻人一块儿熬夜整理台账。”
老张夹了一筷**保鸡丁,嚼得津津有味:“你这还算好的。我们教务处才是‘重灾区’,专家进校第一个要找的就是我们。不瞒你说,上次预评估,专家问的问题之细,差点把我问懵了。”
我来了兴致。虽然之前也参加过评估相关的会议,但听老张这种 “过来人” 讲内幕,可比看文件生动多了:“哦?专家都问啥了?是不是就像文件里写的那些,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之类的?”
“比文件里细多了。” 老张放下筷子,喝了口汤,“我给你举个例子。上次预评估,有个专家一坐下就问:‘张处长,你们学校的课程体系是怎么对接毕业要求的?核心课程占比多少?’我早有准备,立刻把课程地图拿出来,说核心课程占比 65%,每个专业都有明确的课程矩阵。结果专家追问:‘那你们有没有 “因人设课” 的情况?就是为了给某个老师安排教学任务,特意开一门没必要的课。’”
“这问题够尖锐的。” 我忍不住说。
“可不是嘛。” 老张苦笑一声,“我当时就说,我们每门课开设前都要经过专业委员会论证,还要公示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绝对没有‘因人设课’。为了说服专家,我还拿了去年的课程论证记录,还有学生评教数据 —— 那些没人选、评教差的课,我们早就停开了。”
他顿了顿,又说:“还有实践教学,专家问得更细。问我们企业实习是不是签了协议,指导教师有没有全程跟踪,毕设怎么杜绝抄袭。我当时就拿出了三个东西:一是和合作企业的实习协议样本,上面明确了双方职责;二是指导教师的实习日志,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都有记录;三是毕设查重报告和盲审结果,我们学校毕设查重率要求低于 15%,去年抽检合格率 100%。专家看了之后没再追问,还夸我们做得细。”
“看来数据和案例真的很重要。” 我点点头,想起自己正在整理的科研转化材料,“我们中心也得准备这些,不然光说‘科研反哺教学’,专家肯定不信。”
“那是当然。” 老张加重了语气,“评估不是靠嘴说的,得有实打实的东西。比如教学改革,专家会问你 OBE 理念怎么落地的,混合式教学搞了多少门,有没有数据支撑。我当时就报了个数:近三年我们搞了 120 门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学生评教平均分从 82 分提到了 88 分,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获奖人数增长了 40%。专家还会追问具体案例,我就举了计算机学院的一门课,他们把企业真实项目引进课堂,学生毕业后直接被合作企业录用了,这样一说专家就信服了。”
这时,食堂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旁边一桌几个年轻老师正在讨论评估准备的事。老张瞥了一眼,压低声音对我说:“其实最容易出问题的,是那些‘以学生为中心’的细节。上次有个学校,专家问学生选课冲突怎么解决,处长说‘我们有专门的协调机制’,结果专家转头问旁边的学生,学生说‘协调要等好几天,最后还是换了自己不喜欢的课’,你说多尴尬。”
“那你们是怎么应对的?” 我好奇地问。
“我们早有准备。” 老张得意地笑了笑,“我们整理了近一年的选课冲突处理台账,平均处理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还随机抽了几个学生回访,让他们签字确认。专家要看的时候,我们直接把台账和回访记录拿出来,一目了然。还有学籍管理、成绩异议处理这些事,都得有具体的流程和数据,不能含糊。”
说到这儿,老张话锋一转:“不过话说回来,评估也不是光挑毛病。上次评估,专家就给我们提了个好建议,说我们的跨学科课程开得太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我们后来就联合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开了‘人工智能与人文伦理’‘环境科学与社会发展’这些跨学科课程,学生反响特别好。”
我想起学工处的李处长,之前聊天时他总抱怨评估压力大。“学工处那边,专家会问些什么?” 我问。
“学工处的问题也不少,主要围绕学风建设和学生发展。” 老张说,“比如‘三全育人’格局怎么建的,学工处和教务处怎么协同。我记得上次专家问学工处,学业预警和教学反馈怎么联动,李处长就举了个例子:他们和我们教务处建了个共享平台,学生挂科两门以上,系统自动预警,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一起制定帮扶计划,去年有 300 多个挂科学生通过帮扶补及格了,数据一摆出来,专家就没话说了。”
“还有学风建设,专家会问上课缺勤率、图书馆占座这些问题。” 老张继续说,“李处长他们准备得很充分,近三年的学生到课率数据、晚归率数据都有,还有针对缺勤率高的班级搞的‘一对一’辅导、‘学风建设月’活动的台账。专家还问了心理健康教育,他们把三级预警机制的记录、心理咨询中心的预约数据都拿了出来,说预约平均等待时间不超过 2 天,专家也挺满意。”
我突然想起人事处和科研处的职责,便又问:“人事处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科发院与你们转化中心的科研反哺教学,专家也会重点问吧?”
“那是自然。” 老张点点头,“人事处那边,专家最关心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升。比如‘双师型’教师够不够,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怎么样,教学投入有没有纳入绩效考核。上次人事处王处长就准备了详细的数据: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经历的占比 55%,博士学历教师占比 78%,还搞了‘青蓝工程’‘教学工作坊’,青年教师培训参与率 100%。专家还问了教师评价体系,王处长说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中占比不低于 40%,教学竞赛获奖的老师评优优先,这就体现了‘教学优先’的导向。”
“科技管理部门,专家主要问科研平台是不是向本科生开放,科研成果怎么转化为教学内容。” 老张喝了口茶,“上次科发院赵处长就说,他们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本科生开放率 100%,近三年有 1200 多名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了 80 多篇论文、申请了 50 多项专利。还举了个例子,材料学院的教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新材料前沿’这门课,学生上课就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专家听了特别认可。”
“这么看来,每个部门都得把自己的职责和人才培养的关系说清楚。” 我感慨道,“不像我们平时工作,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想到评估会把这些都串起来。”
“你说对了。” 老张严肃起来,“评估的核心就是看各个部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是不是协同发力。比如招生处,专家会问招生计划和专业建设是不是匹配,生源质量怎么样,招生和培养有没有联动。就业指导中心呢,专家会问就业指导是不是全程化,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培养目标是不是匹配,用人单位反馈怎么样。这些部门的工作都和人才培养紧密相关,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体评估结果。”
他停顿了一下,又说:“我经历了三次评估,最大的感受是,评估不是‘检查台账’,而是帮我们找问题、促改进。第一次评估的时候,我们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有短板,专家指出来后,学校加大了投入,建了十几个实习实训基地,现在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了。还有教材建设,以前确实有部分教材滞后于行业标准,评估后我们建立了教材选用审核机制,每年更新 20% 的教材,确保教材的先进性。”
我想起自己工作的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平时主要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确实没怎么考虑过和教学的结合。“听你这么一说,我得赶紧回去梳理一下,我们中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哪些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哪些学生参与了科研项目,这些都得有详细的记录。”
“没错,得抓紧。” 老张提醒道,“专家进校后,可能会随机走访部门,还会找基层员工、学生、教师座谈,所以不光是负责人要准备,部门里的每个人都得清楚自己的工作和评估的关系。比如你们中心的工作人员,得知道科研平台开放的流程、学生参与科研的申请方式,万一专家问到了,不能说不清楚。”
他又举了个例子:“上次有个学校,专家走访实验室,问实验员‘你们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时间是多少’,实验员说‘不清楚,听领导安排’,这就给专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说,准备工作得做到位,每个人都得心中有数。”
食堂里的人渐渐少了,我们的餐盘也空了大半。老张擦了擦嘴,说:“其实评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把平时的工作做扎实,把数据和案例准备充分,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就一定能顺利通过。而且通过评估,我们的工作会更规范,办学水平也会提升,这对学校、对学生、对我们自己都是好事。”
“你说得有道理。” 我点点头,“以前总觉得评估是负担,现在听你这么一说,倒觉得是个梳理工作、查漏补缺的好机会。我还有一年就退休了,能参与这次评估,也算是为学校站好最后一班岗。”
“可不是嘛。” 老张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们这些老伙计,都希望学校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次评估,我们得齐心协力,把学校的优势展现出来,把存在的问题整改到位,让专家看到我们的诚意和实力。对了,你们中心如果需要教务处配合什么,比如提供学生参与科研的课程学分证明,或者对接教学案例,随时跟我说,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那太谢谢你了。”我如释重负般地说道,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以后要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还得麻烦你多多指教啊。”
老张微微一笑,摆了摆手,说道:“你太客气啦,咱们都是为了学校嘛。”他的语气轻松而又诚恳,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我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确实,大家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老张看了看手表,突然意识到时间已经不早了,于是他站起身来,说道:“哎呀,时间过得真快啊,我得赶紧回去准备一下下午开会要用的材料了。”
我也跟着站了起来,与老张一同走出食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走廊里,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老张边走边说:“下午还有个部门会议,得再强调一下重点,确保大家都能清楚明白。”
我听着老张的话,心里不禁踏实了许多。他的认真负责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原来,教学评估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一次全面的“体检”。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工作中的亮点和成绩,更能让我们正视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无论身处哪个部门,无论是否快要退休,我们都肩负着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回到办公室后,我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走到办公桌前,一把拉开椅子,一屁股坐了下去,然后毫不犹豫地按下了电脑主机的电源键。随着电脑启动的声音响起,我紧张的心情稍稍得到了一些缓解。
电脑屏幕亮起后,我立刻打开了相关的文件夹,开始梳理科技转化中心的评估准备材料。我仔细地翻阅着每一个文件,将近三年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一一列出,并在旁边详细标注出哪些项目向本科生开放、哪些学生参与其中、哪些成果转化成了教学资源等重要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面前的屏幕上逐渐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这些记录都是我精心整理出来的,它们代表着我们科技转化中心的工作成果和努力。看着这些记录,我不禁想起了老张说过的那句话:“评估不是靠嘴说的,得有实打实的东西。”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在我脑海中划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
我深知,这次评估不仅关系到科技转化中心的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声誉和未来。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确保我们的准备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准备,每个部门都协同发力,学校一定能够顺利通过这次审核评估,也一定能够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想到这里,我心中的压力似乎减轻了一些,同时也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https://www.24kkxs.cc/book/4248/4248549/5024898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