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挠到李世民痒处
这一番说辞,犹如冷水泼入油锅,一下子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文臣们窃窃私语,武将们则是面色沉重。
李恪提出的,是一个谁都无法回避,却又一直刻意忽视的残酷现实!
李世民端坐龙椅之上,手指紧紧攥着龙袍的袖口,眼神锐利如鹰。
他很清楚,李恪这番话,绝非危言耸听,历朝历代,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所以,你想到了这军校?”李二问道。
“是的!父皇!”
李恪微微拱手,目光扫过全场,将心中构想,条分缕析地阐述出来:
“父皇明鉴,儿臣愚见,设立军校,其核心目的,主要有三!”
李恪竖起第一根手指:“其一,便是系统传承,化‘天授’为‘人造’!”
“李卫公千里奔袭突厥王庭之决断,程将军、尉迟将军斩将夺旗之勇猛!”
“秦将军稳守关隘,滴水不漏之坚韧!”
“还有诸位将军在具体战役中对地形、天气、人心的精准把握……”
“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如今大多存在于诸位将军的脑海之中,口耳相传,极易失传。”
“而建立军校,可请诸位将军将这些兵法韬略、临阵机变,系统地总结、归纳,编撰成专门的教材!”
“将我大唐这些名将们的战场感悟,变为系统的、可供学习的学问!”
“让后辈学员不仅能学到《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上的文字!”
“更能通过教材和诸位将军的亲自讲授,深刻理解父皇与诸公,是如何在实战中灵活运用这些智慧的!”
“此举,便是将可遇不可求的‘天授将才’,变为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培养的人造良将,为我大唐锻造源源不断的军官骨干!”
李靖、李勣、程咬金、尉迟恭等将领闻言,无不动容,纷纷点头。
他们何尝不担心自己一身本事后继无人?
若真建立军校,完全可以将本事传承下去。
李世民作为“自古能军,无出其右者”的马上帝王,也明白这一点。
这些开国名将,如李靖、李勣等人,固然是天才,但熟读兵书、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终究是少数。
绝大多数猛将,都是在战场上凭借天赋和勇气杀出来的,良莠不齐。
有了军校系统培养,即使无法再造出李靖这等军神,但培养出的军官下限,想来也是将极高。
至少……
比靠着父辈余荫,养尊处优的将二代要强!
李恪竖起第二根手指,声音提高了几分:
“其二,在于科学选材,唯才是举!”
“如今军中晋升,虽重军功,但门第之见仍存。”
“军校则可面向天下,招揽良家子弟、有战功表现的低级军官,甚至是有志报国的寒门勇士!”
“设立严格的考核标准,不论其出身门第,只考察其是否忠勇、是否有谋略、体魄是否强健!”
“这,就等于是父皇为天下武人,特意开设了一扇永不关闭的武举大门!”
“一条凭借真才实学,而非祖辈萌荫,就能出人头地的通天大道!”
“如此一来,天下英雄,无论贵贱!”
“但凡有报国之志、卫戍之才,必将感念陛下天恩浩荡,踊跃来投!”
“真正做到‘天下英雄,尽入陛下彀中’!”
此言一出,不仅武将们眼神发亮,连一些出身寒门的文臣也暗暗点头。
现在的朝廷,选拔官员以举荐、征召为主。
至于科举选拔,目前还不是十分完善。
寒门子弟要想入朝为仕,几乎没有门路。
若能设立军校,确能吸收一大批为戍之才。
最后。
李恪竖起第三根手指,目光变得无比严肃:
“其三,也是儿臣认为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统一思想,忠于王事!”
“军校之中,所有学员,首要学习的,并非武艺技能、兵法、韬略!”
“而是忠君爱国、保境安民之思想教育!”
“要让他们明白,手中之剑,为何而挥?”
“是为陛下,为大唐,为身后的万千百姓!”
“要将军人的荣誉与对朝廷、陛下的忠诚,深深烙印在每个学员的骨子里!”
“如此,未来从军校走出的将领,他们心中所向,唯有父皇与大唐朝廷!”
“而非地方家族,或可能存在的私兵部曲!”
“此乃强干弱枝,巩固中央集权,确保大唐江山永固的——万年基石!”
李世民频频点头。
尤其这最后一条,简直说到了他心坎里!
作为帝王,他太清楚军队忠诚的重要性了。
军队再精良,士气再充沛,不忠于他,不忠于他们大唐王朝,又有何用?
但如果按照恪儿所言,对军官进行长期的思想培育,自然极为忠诚。
一时间,李世民看向李恪的目光,充满赞赏。
“故,儿臣以为,筑此军校,非一时之需,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壮举。”
李恪深吸一口气:“它将成为我大唐永镇四夷的‘不破之雄城’!”
“更将成为拱卫社稷的‘不竭之将源’!”
“昔年,汉武帝得一代战神霍去病,方能封狼居胥,奠定汉家威仪。”
“然霍骠骑之才,乃天授,可遇而不可求。”
“而父皇若建成此军校,则等于亲手为我大唐,培养千百个霍去病!”
“无需再寄望于虚无缥缈的天命所归,我大唐自能源源不断地锻造出,忠勇善战的军中栋梁!”
“后世史书工笔,在记载父皇煌煌伟业之时,必将浓墨重彩地铭记:
贞观盛世,不仅文有科举取士,开寒门晋升之途;武更有军校育将,立强军固国之本!
此文武并举,开创万世太平基业之圣举,必将超越前古,令后世帝王景仰!”
“说得好!”
李世民猛地从龙椅上站起,忍不住大声喝彩。
李恪这观点,可谓将建立军校的意义,从单纯的军事改革,提升到了与“贞观之治”、“科举制度”并列的帝王功业高度。
这完美契合了李世民追求“千古一帝”、开创前所未有盛世格局的终极理想。
若此事能成。
必将成为李世民,名垂青史的重要一笔。
后世评价他李世民,将不仅仅是一个能打仗的皇帝,更是一位有着深远制度建设的明君!
可谓画龙点睛,真正挠到了李世民的痒处。
然而,李恪的话并未说完,他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更为精妙的建议:
“父皇,关于军校,儿臣其实还有一条未尽之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世民正处于兴奋之中,大手一挥:“恪儿速速说来,朕洗耳恭听!”
“儿臣建议,待军校建成之后,由父皇您,亲自担任军校之……校长!”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485/438443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