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家父永乐,组建五好家庭 > 171.第168章 被改变的历史

171.第168章 被改变的历史


第168章  被改变的历史

    应天府。

    自朝廷五十万大军分拨北上后,不知道为什么,朱允炆总觉得有些心神不定。

    但是转念一想,朱允炆又觉得是自己太过敏感。

    这可是足足五十万的大军!

    就算拿人命去填补,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够打败仗吧?

    更何况此次领兵打仗的,还是李文忠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的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曾去过湖广等地练兵,在朱允炆看来,他能够对于军事侃侃而谈,颇有见地,怎么也不像是军事白痴的样子。

    想着朱允炆缓缓呼出一口气,重新回到龙椅上,开始翻开奏疏,逐字逐句地看来自北面的八百里加急邸报。

    只是看着看着,朱允炆的脸色顿时就变得煞白一片。

    明明眼下时节,天气还不算太热,但是在看完邸报的一瞬间,朱允炆的额头上,瞬间就有豆大的汗珠滚落。

    “败了……”

    他失魂落魄地从嘴中吐出一句话。

    紧接着,朱允炆的脸上,露出了几乎算是难以相信的神色:

    “怎么可能败!?”

    这可是整整五十万大军啊,怎么可能败落?!

    而燕王又是如何说动辽王、宁王和兀良哈三卫,作为他的拥趸,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硬是把他们说服,参与北平之战……

    单从邸报上的内容来看,此次北平围攻之战,不仅被燕军反扑,最重要的是,因为形势逆转,李景隆这个被朱允炆委以重任的大帅,竟然主动在战场上投诚,连一般的逃兵都不如!

    而偏偏,李景隆还是朱允炆力排众议,亲自定下的大将。

    一想到这里,朱允炆就有一种喉头腥甜,险些喷血的冲动。

    但是很快,朱允炆就发现,自己这口“血”还是喷的太早了。

    从邸报的后半部分来看,除了李景隆主动投降以外,还有平安、瞿能、郭英等将领,被燕军俘获,该杀的杀,该降的降。

    如今燕军可以说是以战养战,经过一直以来的大战,军队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队伍规模愈发庞大起来。

    甚至在粮草这一方面,因为李景隆作为主帅主动投敌,所以后方的士卒也溃不成军,纷纷四散,运送的粮草,也被燕军大量截获。

    南军就相当于千里送人头,不仅把士卒将领,都送到了燕王那厮的手上,而且还用这五十万大军的粮草,将燕军喂得膘肥体壮。

    若非后面有铁铉收拢逃兵,聚集在济南城内,镇守一地,恐怕就连最后的粮草都不能够保全。

    只不过……铁铉是谁?!

    朱允炆总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但是又有些说不上来。

    思来想去间,他终于从记忆的一角,翻阅到了有关铁铉的记忆。

    早在皇爷爷还在的时候,铁铉就曾经和朱高爔混迹在一起,那时候铁铉还只是一个都督府断事,后来建文登基后,因为亲近文臣,加之铁铉此人手腕不错,倒也升迁过几次。

    只不过因为他和朱高爔曾经关系不错,在升迁的时候,朱允炆那会儿顾念着这层关系,心中总归还是有几分芥蒂,不肯完全重用铁铉。

    但是谁能料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不在朱允炆倚重信任范围内的臣子,此时却给了他这么大的惊喜!

    从南军溃逃,铁铉一路收拾残局,固守济南,稳定局势的这一系列操作来看,铁铉还是有几分急智的。

    只是,面对朱棣那个堪称战无不胜的存在,铁铉这么一个文弱书生,真的能够正面打败朱棣,乃至力挽狂澜吗?

    此时此刻的朱允炆,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在兵事上,他和这位四叔之间宛若鸿沟一般的差距。

    ……

    济南城前。

    这里的发展,却并没有像是朱允炆脑海中预料的那样,燕王带着燕军与南军在这里展开殊死搏斗。

    朱高爔就这么披着《大明混一图》,里里外外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

    然后就在济南的城门口前,拉了把椅子,翘着二郎腿,旁边是两溜亲卫,慢悠悠地开口了:

    “铁铉啊,咱们也是老相识了。这老相识见面,你下来跟我唠一唠呗。”

    济南城墙之上,铁铉、盛庸和高巍三人组,面色凝重的同时,眼神在半空中对视,不知道燕军这唱的是哪一出。

    他们本来已经做好了殊死搏斗的打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铁铉和盛庸两人,总觉得驻扎在济南城门口的燕军……数量似乎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多。

    朱高爔经过旁边的小吉祥指点,认出了他们三人的身份,不得不感慨一句历史的巧合。

    只可惜,巧合归巧合,但实际上,在他的推波助澜下,靖难之战已经彻底变得面部全非。

    铁铉看着朱高爔,心中的情绪波动,并没有面上看起来那么波澜不惊。

    他的眸光微微闪烁,似乎有几分复杂,但是良久,终于化作一声叹息。

    高巍更是开口,想要通过朱高爔,来劝说燕王。

    其中大意,莫过于以骨肉亲情,来打动燕王这个铁石心肠,而后再前朝“周公辅成王”的例子,劝说燕王以皇叔的身份辅佐朱允炆,做到君臣相得,毋伤骨肉。

    只是很可惜。

    朱高爔不会因此打动。

    即便是他被高巍的这番话打动了,燕王也不会因此有任何动摇。

    只因为……燕王根本就不在济南城。

    眼看日头昏黄,已经到了落日时分,朱高爔晒了一下午的太阳,已经有些昏昏欲睡了。

    他干脆停下说话的动作,转而打了个哈欠,慢悠悠地从椅子上跳下来,转而舒展了一下身子,旋即就笑呵呵地开口:

    “行了,铁铉,到饭点了,我就不招待你了。该吃吃,该喝喝,城内的兄弟们要是肚子饿了,也可以投靠咱们燕军。”

    “你们放心,一日三餐,餐餐不落,两素一荤,营养全面。”

    后方生火的炊烟升起,朱高爔脚步欢快地朝那个方向走去。

    小吉祥作为天字一号狗腿子,在靖难战争以来的这么一长段时间内,也算是被锻炼出来了。

    要是放在以前,他哪敢在城门底下,以一个宦官的身份,对着这么多的将领叫板。

    但是现在……他就可以!

    叉腰!

    只见小吉祥扭过头,看向铁铉、盛庸乃至高巍等人,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神色:

    “说起来,时间也该差不多了。”

    什么时间也该差不多了?

    听到小吉祥的话,盛庸、铁铉等人,不知为何,心中就是一跳,隐隐有不好的预感在心头浮现。

    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盛庸等人还来不及想明白,一名士卒匆匆奔上城墙,气喘吁吁来到他们身前,面色惶惶不安,用几乎是恐惧的语气开口:

    “都督!燕王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来时已经快要攻打下徐州了!”

    此话一出,城墙上原本还众志成城,想要努力做最后一搏的将领,此刻尽皆头晕目眩,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

    徐州。

    燕王率领着急行军,攻打下徐州后,不由得回想到了临行前的那一晚。

    朱棣,徐妙云,四个儿子,坐于堂中。

    对于北平之战结束后,燕军应该如何规划接下来的路线,众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朱高爔或许是因为年纪小,所以想法最为稀奇古怪。

    到现在为止,朱棣依然能够回想起当晚朱高爔反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济南、德州,而不是以徐州为门户,目标直指应天府时,朱棣那会儿心情的豁然开朗,宛若拨云见日。

    诚然,这种兵法走得是奇、险之道,但是在燕军吞并朝廷军队,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将军队规模扩大后,再加上急行军不适合手下太过繁冗。

    所以完全可以分割兵力,镇守在济南城外,暂时牵制住盛庸、铁铉等人,

    而朱棣则趁着这个时间点,直捣黄龙,奔赴应天府。

    打了那么久的仗,朱棣步步为营,在连胜的过程中,他看似花团锦绣,实际上朱棣的处境却是烈火烹油。

    朱允炆输得起,他朱棣却输不起。

    朱棣心中清楚,他所谓的靖难,其实和谋逆并无区别,他以什么“云气罩顶”、“大明混一图”想要说明自己是出于正统。

    但是朱棣明白,朱高爔明白,他的儿子们都明白,他们都是乱臣贼子。

    倘若失败,只有死路一条!

    徐州。

    朱棣登高望远。

    目标直指京城。

    不过强攻应天府,显然是痴人说梦的事情。

    应天府的城墙,乃是由花岗岩混合糯米石灰砌成,坚固异常。

    最重要的是,北上的南军虽然有五十万的数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内守卫便会就此空虚。

    恰恰相反,应天府内还有十余万军队,比之济南城要坚固数倍,想要攻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朱棣需要采取一些另辟蹊径的方法。

    他需要两个人。

    准确来说,其实是三个人。

    但是李景隆此刻并不在应天府内。

    那么应天府只剩下了两个人。

    一个是镇守金川门的谷王朱穗,一个是魏国公之弟——徐增寿。

      今日份六千字哦。大家晚安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052/1111096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