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已耗巨万,弃之可惜
扶苏默默地将这个例子记在心里,同时联想到朝堂上许多关于是否停止某些工程的争论,其中反对停止的一方,其理由往往就带着强烈的“沉没成本”思维。
“再给你说个相关的,‘损失厌恶’。”赵天成继续道。
“就是说,人对失去东西的痛苦感,远远超过得到同样东西的快乐感。比如,你丢了十两黄金带来的郁闷,可能需要你捡到二十两黄金才能抵消。”
扶苏蹙眉,仔细体会着这种心理。
“竟有如此差异?”
“普遍现象。”赵天成懒洋洋地说。
“所以很多人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意冒一点点可能损失的风险。在决策的时候,也会过分夸大潜在损失的影响,导致错失机会。你们朝廷做事,有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因为害怕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就宁愿维持现状,哪怕现状明明已经很糟糕了?”
扶苏没有直接回答,但眼神中的波动已经出卖了他的内心。
保守、求稳,确实是庞大帝国官僚体系中一种强大的惯性。
“还有就是激励扭曲。”赵天成话锋一转,“之前说了好的制度能让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一致。但坏的制度,或者设计不当的考核,就会导致激励扭曲。”
“例如?”扶苏立刻追问,他对此极为关注。
“比如,你们考核郡守,主要看他们收上来多少赋税,征发多少役夫。那郡守们的理性选择是什么?就是拼命加码,压榨属地,甚至提前预征,杀鸡取卵。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导致民生凋敝、户口逃亡,那是以后的事,至少在他任期内,考核数据好看。这就是典型的激励扭曲——考核指标引导的行为,最终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扶苏脸色凝重,这正是他担忧已久的问题。
李斯之前提到的新政中,似乎有意调整考课方式,但阻力巨大。
“再比如,军功爵制,砍脑袋授爵。这激励够直接吧?但会不会导致为了首级滥杀无辜,或者只顾抢人头、不顾战术大局的情况?”
赵天成又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扶苏沉默地点点头,军中确实存在此类现象的传闻。
“所以啊,”赵天成总结道,“设计规则、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极其小心地考虑它可能引发的‘激励’是什么。要让人在为自己谋利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也在为集体做贡献,这才是上策。如果让人损公肥私才能得利,那这制度离崩溃就不远了。”
牢房里再次安静下来。
扶苏消化着这接连不断的新概念——“沉没成本”、“损失厌恶”、“激励扭曲”。
他沉思良久,抬头看向赵天成,目光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
“先生所言,字字珠玑,发人深省。然学生以为,概念虽精妙,若无史实例证,终究如同空中楼阁,难以触及根本。”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恳切。
“学生恳请先生,能否以我华夏过往之史实,譬如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之典故,详加剖析此中道理?使学生能知往鉴今,真正明了这些……这些道理在现实中的样貌与力量。”
赵天成斜睨了他一眼,嘴角一撇。
“啧,要求还挺多。行吧。”
他换了个更舒服的瘫姿,仿佛要开始一场长篇评书。
“先说这‘沉没成本’。这玩意儿最害人,就是让人被已经付出且收不回的东西牵着鼻子走,看不清前路。你们历史上,这种蠢事干得可不少。”
“远的不说,就说长平之战后,秦围邯郸那会儿。”
赵天成信手拈来。
“当时秦昭襄王因为范雎被赵人离间,又或者觉得白起功高震主,反正最后没让白起领兵,换了王陵、王龁。结果呢?邯郸硬是打不下来,损兵折将。这时候,秦昭襄王后悔了,又想请白起出山。可白起怎么看?他认为当时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诸侯援兵将至,已经不是攻赵的最佳时机了,再去打,必败无疑。”
扶苏点头,这段历史他熟知:“武安君深谙兵势,其言不虚。”
“对啊!”赵天成一拍大腿。
“可秦昭襄王和范雎怎么想?他们觉得,为了打赵国,之前已经投入了多少兵力、粮草,死了多少人?现在撤军,这些不就全白费了?这巨大的‘沉没成本’让他们心疼啊,舍不得啊!所以他们不听白起的,非要继续增兵,硬着头皮也要打下去。结果呢?信陵君窃符救赵,楚春申君也来凑热闹,秦军在邯郸城下被打得大败,之前占领的太原郡等地方都丢了回去。这就是典型的被‘沉没成本’绑架,为了追回已经付出的代价,反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输得更惨。”
他看向扶苏。
“你们现在朝廷里,是不是也有很多工程,明明知道继续下去耗费更大,甚至可能引发民变,但就因为已经投了那么多钱粮人力,觉得停下来太可惜,于是硬着头皮继续征发,直到把国库掏空,把民心耗尽?”
反对停工的臣子,最常用的理由确实是“前功尽弃”、“已耗巨万,弃之可惜”。
这难道不正是“沉没成本”在作祟吗?
扶苏听得背脊发凉。
“所以说,”赵天成总结道,“聪明的决策者,要能对‘沉没成本’铁石心肠。就像商人行路,发现走错了方向,哪怕已经走了百里,也该立刻回头。而不是因为已经走了百里,就非要沿着错误的路走到黑。过去的投入,无论多大,只要无法挽回,就不应该影响你对未来道路的判断。该舍弃时,必须果断舍弃。”
扶苏深深吸了一口气,将这番话刻入心底。
他意识到,这不仅适用于工程,更适用于国家的战略抉择。
“学生受教了。”扶苏郑重道,“那……‘损失厌恶’,在古史中又有何体现?”
“这个就更普遍了。”赵天成嗤笑一声。
“人嘛,都怕失去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些旧贵族,为什么那么反对变法?就是因为变法会触动他们世袭的特权和利益。哪怕变法能让国家更强,但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碗里的肉可能要被人分走一块,或者固有的地位受到威胁。这种对‘损失’的恐惧,往往压倒了对国家‘增益’的期待。”
“具体到例子,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前,旧贵族甘龙、杜挚等人激烈反对,说什么‘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听着冠冕堂皇,本质上不就是害怕变法会损害他们固有的权势和利益吗?他们厌恶‘损失’现有的地位,所以本能地抗拒任何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变革,哪怕这变革理论上对国家有利。”
扶苏点头,这段公案他亦熟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941/439918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