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皇后娘娘所言,深明大义,振聋发聩
苏延年抬眼飞快地扫了一眼御座,见戚承晏依旧神色莫辨,心中更是谨慎。
他捻着胡须,沉吟片刻,方才慢悠悠地开口,声音带着老年人的沙哑:
“这个……老臣以为,皇后娘娘勤学上进,心系陛下,其志可嘉。这‘母仪天下’嘛……”
“确然包罗万象,娘娘欲开阔眼界,亦是……亦是好事。”
他话说得圆滑,既未明确支持张辙,也未完全赞同沈明禾,含糊其辞,谁也不得罪。
张辙见苏延年如此滑不溜手,心中更是气闷,暗骂了一声“老狐狸”!
正要再言时,一个清朗而带着些许紧张的声音从队列后方响起:
“微臣……微臣以为,皇后娘娘所言,深明大义,振聋发聩!”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出声的正是那位站在最末、身着青色官服新上任的小小户部主事。
陆清淮此刻已抬起头,虽面色因紧张而微微泛白,却依旧挺直了脊梁。
他无视了张辙投来的惊愕与不悦的目光,朗声道:“微臣出身微寒,先父在世时,常年为生计奔波。”
“微臣幼时开蒙、读书明理,皆由家母一手教导。家母虽仅为秀才之女,却通晓诗书,常以古之贤良教导微臣,言传身教,方使微臣不至沦为碌碌无为之辈,方能有机会立于朝堂,为陛下效力。”
陆清淮说着,目光不由自主地向上看了一眼那抹身影。
这番暗流涌动,虽只在一瞬,却足以让敏锐之人捕捉。
他很快便收敛心神,继续道:
“由此可见,女子有识见,明事理,非但不会妨碍‘妇德’,反而能相夫教子,教化后人,于家于国,皆有益处。”
“皇后娘娘欲效仿先贤,增广见闻,以期更好地辅佐陛下,教化内外,此乃大善!微臣……深以为然!”
陆清淮话音未落,张辙猛地回头瞪向了他,脸色铁青,几乎是咬着牙道:
“你……陆主事!”
“年轻人渴求上进是好事,但需知脚踏实地,谨言慎行!莫要为了……为了某些虚无缥缈之事,走错了路,表错了情!”
他这话语中的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说罢,张辙又愤然地看向了身后的工部尚书孙益清和户部侍郎杜蘅,指望这两位能出声相助,尤其是以儒学大家著称的孙益清能出言支持自己。
然而此刻的孙益清只是眉头微蹙,捋着胡须,似乎在深思,并未立即开口。
而杜蘅,这位出身寒微、全靠陛下提拔上来的户部侍郎,更是一副绝不掺和的模样。
张辙看着这“人心不古”的局面,只觉一股浊气堵在胸口,脸色由红转青,正欲豁出去继续与沈明禾争辩到底,一直沉默品茶的戚承晏却在此刻放下了茶盏。
“好了。”
声音平淡,却带着一种天然的威压,瞬间让所有争执偃旗息鼓。
戚承晏目光淡淡地扫过张辙,那眼神并不如何凌厉,却让张辙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张辙所有未出口的话都卡在了喉咙里,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下意识地低下头去躬身道:“臣……臣失仪。”
戚承晏并未深究,转而看向众人:“皇后在此,是朕的意思。”
这句话,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为方才所有的争论画上了休止符。
他继续道:“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为商议江南漕运、赋税革新之事。皇后近日亦对此多有涉猎,朕让她留下听听,或有裨益。”
他一锤定音,不再给任何人质疑的机会。随即,他目光转向王全,微微示意。
王全立刻心领神会,躬身应了声“是”,然后小心地走到御案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御案一角那个沈明禾之前命朴榆送来的奏匣,从中取出了那份墨迹犹新的奏折。
他双手捧着,静候戚承晏的下一步指示。
此时,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了那封奏折上。
……
沈明禾看着王全手中那封自己亲手所书的奏疏,心口都微微发紧。
那正是她花了三日心血,反复推敲后才写就,让朴榆送来的条陈。
她原本以为是呈给戚承晏御览,最多不过被他批驳或指点一番,却万万没想到,他竟然直接要在这样的场合,当着这么多朝廷重臣的面拿出来讨论。
难怪他方才说“还没看”,她当时只以为他又在逗弄她,却原来……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她!
这折子是她写给戚承晏的,其中一些想法,她自认为还算新颖,但也颇为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私下里与他探讨尚可,此刻要暴露于这些恪守成规的老臣面前,尤其还是在刚刚经历了一番唇枪舌剑之后……
沈明禾只觉得掌心微微沁出冷汗,方才应对张辙时的从容褪去了大半,下意识地看向了御座上的男人。
戚承晏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她的情绪。
他侧眸,正好对上沈明禾此时忐忑紧张的眼神,心中不由失笑。
方才与张辙辩论时那般从容不迫,此刻倒知道紧张了?
看来,让她真正在意的东西,才能牵动她的心绪。
这般情态,倒是难得。
他的目光淡淡扫过殿下肃立的几位大臣。
苏延年老谋深算,如今善于明哲保身;张辙刚直守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却也是实干之臣。
孙益清学问渊博,虽重经典义理但也善河防实务;杜蘅出身寒微,务实肯干,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干吏。
这些人性格迥异,却无一不是经过实务历练、有真才实学之辈。
今日这场合,正是检验沈明禾那份条陈成色,也是让她真正接触朝堂议事的绝佳机会。
至于那个陆清淮……方才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
那番“母亲教诲”的言论,意外地帮沈明禾化解了不少压力,也算物尽其用……正好用他来搅动一池春水。
“今日,”戚承晏缓缓开口,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也拉回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朕收到一封奏疏,所陈之事关乎江南赋税漕运革新,其中见解颇为新颖。朕也想听听诸位爱卿的意见。”
他话音落下,王全便捧着那奏折,迈着稳健的步子走下御阶,率先来到了苏延年面前,微微躬身,双手奉上:“苏阁老,请您先过目。”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812/4406813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