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又被陛下算计其中了
沈明禾不再等他回答,自行给出答案:
“据本宫所知,吴江府此类田亩,亩产至多约在两石,十五亩田,年景好时可收三十石左右。五口之家,一年口粮至少需十五石之上。朝廷正赋,亩征米……”
沈明禾开始一项项细数,田赋、漕粮、里甲银、均徭银、杂泛差役折银……林林总总,竟有十余项之多,并且给出了大致数额。
她计算精准,数据详实,听得殿内不少大臣都暗自心惊。
张辙下意识反驳:“即便如此,不是尚有结余吗?农人勤俭,亦可度日!”
“张尚书说‘结余’?是,或许有几石余粮,但这便是他们一年的油盐、衣物、乃至来年田地的种子、农具修缮之资!”
“这难道便是张尚书口中的‘风调雨顺,国库丰盈’之下,百姓应得的生活吗?”
“更何况,张大人可知,方才本宫所列,尚是能在明面上的赋税。”
“各级官府胥吏,在征收过程中,还有多少‘淋尖踢斛’、‘折色火耗’、‘脚钱’、‘票钱’等等数不清的盘剥手段!一层层盘剥下来,到百姓手中的,还能剩下多少?”
“而这,还是年景好时。张尚书可知,若遇水旱蝗灾,颗粒无收,这些胥吏可会因天灾而减免盘剥?届时,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甚至鋌而走险,啸聚山林……”
“本宫少时随先父在江南,曾亲眼目睹县中胥吏借征收‘鼠雀耗’为名,强行多收三成,农户苦苦哀求,反遭鞭挞。”
“张尚书,您读圣贤书,可知‘苛政猛于虎’?您维护的‘祖宗之法’,在层层加码的执行之下,于这些升斗小民而言,与虎狼何异?”
沈明禾这一番具体到数字、结合亲身见闻的论述,如同重锤,狠狠砸在张辙心上。
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对方说的有鼻子有眼,细节详实,自己根本无从辩起。
他出身清贵,虽知民间疾苦四字,却从未真正深入了解过底层百姓如此具体而微的艰辛?
一时间,张辙面色灰败,竟哑口无言。
而一直沉默旁听的杜蘅,在听到沈明禾那番具体到吴江府田赋、口粮、杂税的计算时,心中已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些细节……这些胥吏盘剥的手段……分明就是真的。
他是寒门子弟,父母皆是农户,当年全家节衣缩食,父母守着那十几亩薄田,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交了各项税赋之后,所剩无几。
当初几乎是变卖家当又集全族之力才能凑足他赶考的路费盘缠。
沈明禾方才描述的那农户境遇,几乎就是他幼年家庭的写照。
这其中艰辛,岂是张尚书这等清贵出身所能体会?
只是……这位深居宫中的皇后,为何会对民间疾苦了解得如此透彻?
就像早有准备,每一句话都打在要害上,连张辙这样的老臣都被说得哑口无言。
他不禁偷偷抬眼看向御座上的戚承晏,只见陛下依旧是那副运筹帷幄、高深莫测的模样看着皇后与张辙辩论。
杜蘅猛然想起上次立后风波,陛下也是这般雷霆手段。
而今日陛下公然让皇后立于朝堂,甚至纵容她与吏部尚书当庭辩论……再联想到刚刚那份奏折上清丽却有力的簪花小楷……
他之前虽有疑惑,但根本不敢往那方面想,毕竟如此关乎国策的奏疏,怎会出自后宫女子之手?
可如今看来,皇后方才的言论,以及对赋税细节如此熟悉的程度……那封提出“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石破天惊之作,恐怕……正是出自这位年轻的沈皇后之手。
是了,定然如此!
陛下今日让皇后现身殿前,拿出这封奏折,哪里是临时起意,简单的“听听”,分明是早有布局!
苏阁老装聋作哑,孙尚书明哲保身,张尚书被皇后问得哑口无言,陆清淮……哼,怕是早就心知肚明。
这一殿的人,怕是又被陛下算计其中了。陛下这是怕是要借皇后之手,行革新之实啊!
想通了这一层,杜蘅不再犹豫。
他深吸一口气,毅然出列,对着御座躬身,声音沉稳而清晰:“陛下,臣,户部侍郎杜蘅,有奏。”
得到准许后,杜蘅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御案那份奏折上,缓缓开口:
“方才聆听皇后娘娘与张尚书之言,臣深有感触。娘娘所言江南税赋积弊及民间实情,与臣所知……大抵相符。”
“现行税制,历时已久,确有其弊,胥吏借此渔利,百姓负担沉重,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
“至于奏疏所论‘赋役合并,计亩征银’,此策关乎重大,具体细则、推行步骤,仍需陛下详加斟酌……”
杜蘅这番话,虽未全然赞同所有细节,但他的表态,瞬间改变了殿内的力量对比。
一直闭目养神的苏延年,眼皮微微动了一下;孙益清捋着胡须的手也停了下来。
张辙难以置信地看着出列表态的杜蘅,心中惊疑不定。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812/4406812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