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古代流放15
四人到了村口,早有村民赶着牛车在等,这是村里人为了方便去镇上赶集,特意凑钱雇的车。
牛车上已经坐了几个同村人,见夏家人上来,热情地拉着他们聊天,七嘴八舌地介绍起过年该买的东西。
“过年啊,得买年糕!镇上李记的红糖年糕最地道,蒸软了蘸点蜂蜜,甜到心里头!”
“还有海鲜!江边刚捞上来的鱼、虾,买些回去清蒸,鲜得很!”
“腊肉也得备点,挂在房梁上,年后炒菜香得很!对了,米酒可不能少,一家人围着火炉喝两杯,暖身子!”
听着村民们说的“年味清单”,夏家四人都有些发懵。
他们以前在北方过年,向来是饺子配着大鱼大肉,再加点酱肘子、炖排骨,哪听过过年要吃年糕、海鲜、米粉的?
一时竟有些不知道该买什么。
牛车慢悠悠晃了半个时辰,终于到了镇上的集市。
一进集市,满眼都是热闹景象:红绸布、红灯笼挂满了摊位,小贩的吆喝声、孩子的笑声此起彼伏,空气中飘着糖炒栗子、烤红薯的香气。
可走到蔬菜摊前,夏家人又犯了难,摊上摆着不少绿油油的野菜,叶片形状奇特,连姜雪都认不全,更别说知道该怎么吃了。
“要不咱们分开逛吧?”姜雪提议,“看到感兴趣的就买,过年嘛,图个开心热闹,不用太讲究。”
众人都觉得可行,便分成了两组:夏母带着夏天,夏宴青陪着姜雪,约定半个时辰后在集市入口汇合。
夏母和夏天看着五花八门的野菜实在无从下手,干脆先去了布料铺。
铺子里的布料花色齐全,夏母仔细挑了半天,给每个人都选了一匹布:给夏父选了藏青色的粗布,耐穿,给夏宴青选了浅蓝色的细布,衬气色。
给姜雪选了浅粉色的花布,还给夏天选了亮黄色的布,活泼可爱,自己选了个暗红色。
选完布,她又在首饰柜前驻足,给夏天和姜雪各买了一根玉钗,玉质温润,雕着简单的花纹,不贵却精致。
还给夏父和夏宴青各挑了一个玉质香囊,里面装着驱蚊的草药,实用又体面。
可刚从布料铺买了棉花出来,俩人就看见夏宴青和姜雪抱着一堆东西往这边走。
夏宴青怀里抱着一只活鸡、一只鸭子,手里还提着半扇猪肉。
姜雪则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活鱼、面粉、干香菇,还有几包夏天爱吃的蜜饯、糖糕。
这速度也太快了……
夏天赶紧上前接过姜雪手里的竹篮,帮着分担。
夏宴青笑着说道:“我和雪儿想着,先把肉和主食买齐,其他的慢慢凑,省得来回跑。”
四人提着大包小包,浩浩荡荡地坐上牛车回了村。
回到家,姜雪就拉着夏母进了厨房,俩人围着灶台商量年夜饭的菜单;
夏宴青惦记着地里的庄稼,扛着锄头去了村尾的田地,看看红薯、土豆的长势;
夏天闲着没事,看着院子里光秃秃的,忽然想给院子添点“年味”,马上过年了,总得有点生气才好。
她又悄悄溜去了后山,先挖了一棵长势壮实的百香果苗,又找了一棵猕猴桃树,小心地扛在肩上往回走。
回到院子,她把两棵果苗分别种在院墙的两侧,还特意隔开了一段距离。
这样等它们长大爬藤时,就不会互相抢养分、抢阳光了。
等猕猴桃树看出公母了,到时候再去山上选个异株栽种也来得及。
接着,她又去山上挖了一棵开满粉色花朵的山茶花树,种在凉亭旁边,风吹过,花瓣落在石桌上,平添几分雅致;
还挖了一棵金桂树种在自己的房门口,想着等秋天开花时,满院子都是桂花香。
最后,她在山上挖了很多颜色鲜艳的野花,种在院子四周的空地上,红的、黄的、紫的,一下子把小院装点得鲜活起来。
过年那天,夏宴青和姜雪早早起来,在凉亭四周挂满了红灯笼,灯笼一点亮,暖红的光映着院子里的花草,瞬间有了过年的氛围。
厨房里,姜雪坐在一旁指挥,夏母则手脚麻利地忙活:和面、调饺子馅、炖肉、蒸鱼,不一会儿,香味就飘满了整个院子。
虽然在南方,但年夜饭的餐桌上,还是少不了北方的传统,一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皮薄馅大,咬一口汁水四溢。
除此之外,还有外酥里嫩的烤鸭、油亮入味的红烧肉、鲜美的香菇炖鸡、酸甜可口的松鼠桂鱼,再配上麻婆豆腐、清炒时蔬和一碗鲜掉眉毛的海鲜嫩豆腐汤,满满一桌子菜,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吃饭前,一家人还互送了礼物。
姜雪给夏母和夏天每人递了一套保暖内衣,布料柔软又保暖。
“爹的那套,我让宴青待会儿给您送过去。”姜雪笑着说,这种贴身衣物还是由夏宴青送更合适。
一家人围坐在凉亭里,灯笼的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吃着饺子,聊着天,喝着温热的米酒。
虽然没有北方的皑皑白雪,虽然年味和以往不同,但看着身边的亲人,感受着这份热闹与温暖,夏家人都觉得,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新年。
年后刚过初七,夏家的制糖坊和造纸坊便热热闹闹地开了工。
村里的人早就盼着这一天,天刚亮就聚到了工坊门口。
按照大家的意愿和体力,大部分女性选了制糖坊,削甘蔗、滤糖汁、晾红糖,活儿相对轻快;
而男性则去了造纸坊,搬竹子、捶纸浆、搭晒架,多是力气活。
夏宴青一早便守在制糖坊,教大家如何控制火候、辨别红糖的熬制程度;
夏父则在造纸坊里,指导村民们抄纸、压水,确保每张纸都平整紧实。
两个工坊各司其职,机器(脚踩式锤浆机)的转动声、村民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透着股蒸蒸日上的劲儿。
姜雪孕期身子不便,没去工坊帮忙,每日在院子里散步时,看着满院盛放的鲜花,还有夏天种的百香果藤蔓上零星开的小花,忽然有了新主意。
她摘了些花瓣,洗净后放在竹席上晾干,等红糖熬好还未完全凝固时,将干花瓣均匀撒在上面,轻轻按压。
冷却后,红糖块上缀着细碎的花瓣,又香又好看,用来送礼再合适不过。
自从有了这种“鲜花红糖”,夏母每天都要泡上一杯,尤其是玫瑰花瓣做的,入口带着淡淡的花香,甜而不腻。
姜雪见她喜欢,便琢磨着给花瓣找更多用途。
某天,她拉着夏母在厨房忙活了一整天,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连夏天探头都被笑着赶了出去。
等到晚饭时,姜雪端出一碟金黄的点心,笑着说:“大家尝尝,这是我和娘做的玫瑰鲜花饼。”
夏天先拿起一块咬了一口,酥皮层层掉渣,内馅带着玫瑰的清香和清甜,好吃得眼睛都亮了。
一家人围着点心碟,你一块我一块,没一会儿就吃空了半碟,夏父摸着下巴说:“这鲜花饼味道好,说不定又是个能卖的好东西!”
这话点醒了众人,半个月后,夏家的第三座工坊,鲜花饼工坊正式动工。
起初大家想让夏母负责,毕竟她和姜雪是“创始人”,但商量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夏宴青一并统筹。
鲜花饼的原料采购、馅料调配、烘烤火候都得把控,后勤更是重中之重,交给外人实在不放心。
随着三座工坊接连运转,夏家人渐渐发现了新问题:产业发展得太快,管理人员却跟不上了。
到底该从工坊内部提拔,还是从外面聘用?
一家人为此开了好几次会,意见始终不统一。
“肯定要从工坊里选!”夏母第一个开口,“这些人都是跟着咱们一起干过来的,手上活儿熟练,流程也清楚,提拔他们大家也服气。”
夏父却有不同想法:“他们干活是好,但大多是农民出身,没管过事,真要让他们管工坊,怕是应付不来。我觉得还是得从外面聘个懂管理的管事。”
双方各有道理,争执不下时,姜雪轻声开口:“其实不用非选一个。咱们现在既需要熟悉流程的人,也需要懂管理的人。
不如这样,先在工坊里搞个奖励机制,表现好的老员工提拔成小组长,负责带新人、盯流程;
同时也从镇上聘一个有经验的管事,让他管账目、定制度。这样内外结合,不是更好?”
这番话让两边都没了异议,事情就这么定了。
没过多久,夏宴青就从镇上聘来了一位曾在点心铺当过掌柜的老人,负责协助管理三座工坊的日常事务。
而工坊里几位手脚麻利、做事踏实的村民,也成了第一批小组长。
转眼到了春末,夏家村尾的半亩地里,红薯、土豆和花生迎来了收获。
当夏家人把满满几麻袋的作物扛回家时,村里都轰动了,谁也没想到,这几样不起眼的庄稼能收这么多。
可让夏天纳闷的是,按照发展逻辑,这种高产作物应该被官府注意到,推广给更多人种植了,可江城官府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想不通就不想了。”夏天摇摇头。
反正家里的收成够吃,工坊的生意也红火,她还是继续过自己忙碌又“摆烂”的日子。
白天去工坊帮忙打打下手,下午偷偷去山上搜罗些野果、药材,日子过得也算自在。
清明前后,雨水渐渐多了起来。
夏天又从山上挖了一棵茶树,种在院子的角落,这棵茶树的叶子带着淡淡的清香。
可没两天,她就发现茶树上刚冒出来的嫩芽全没了,光秃秃的枝桠看着格外可惜。
夏天蹲在茶树旁仔细检查,叶子上没有虫洞,土里也没看到虫子的影子,连周围的杂草都好好的。
“到底是什么东西把嫩芽吃了?”她挠着头纳闷,找遍了树干、树叶,也没找到半点线索。
只能暂时先在茶树周围撒了些草木灰,盼着能挡住“偷芽贼”。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217/4423667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