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年代孤儿14
夏天抬眼看向姚瑶,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平静地说:“两块钱一份,一份辣椒炒茄子加一个窝窝头。”
“太贵了!”姚瑶下意识反驳,在她看来,一份家常菜根本不值这个价。
夏天没再多说,只是拿起窝窝头,慢悠悠地咬了一口:“哦,那我自己吃了。”
“别别别!”姚瑶赶紧改口,“一块五一份,我不要窝窝头,就买炒菜!”
“可以,去拿你自己的碗来。”夏天依旧没什么情绪起伏,低头继续吃饭。
姚瑶见状,连忙跑回自己房间拿碗,生怕夏天反悔。
等到放假休息,夏天一早便去了供销社,买了盐、小米辣、一个陶瓷坛子,还有几个空罐头瓶。
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得提前腌些咸菜、做些酱料,才能安稳过冬。
回到知青院,她先检查坛子的密封性:点燃一张纸扔进坛子里,迅速盖上盖子,在坛口边缘加满水。
等了一会儿,见坛口的水没有冒泡,也没有被吸进去,确认密封性没问题,才把坛子洗刷干净,放在太阳下晾干。
之后又用散装酒把坛子内壁沾一遍,彻底消毒杀菌。
准备工作做好后,夏天把之前摘的长豆角洗干净,沥干水分,整根放进坛子里,再倒入调好的盐水,丢进几颗小米辣提味,最后盖紧盖子,在坛口加水封好。
简单的腌豆角就做好了,自己吃不用太多,一小坛刚好够吃到冬天。
菜地里的豆角已经不结了,夏天把豆角秧子全部拔掉,翻了翻土,种上了大蒜和白菜;
又把树上剩下的西红柿全部摘下来,洗净后捣碎,装进罐头瓶里,盖上盖子上锅蒸了十几分钟。
蒸好后趁热拧紧瓶盖,这样西红柿酱就能密封保存,冬天用来炒菜、下面条都很方便。
之后每天下午下工,夏天都会跟着村里的老知青去山上采山货。
核桃、松子、榛子、大枣,还有雨后冒出来的蘑菇,都是冬天“猫冬”时的好零食。
就算自己吃不完,攒起来拿去收购站卖,也能换些零花钱。
这天傍晚,夏天背着满背篓的山货回来,刚进知青院,就瞥见姚瑶蹲在自己房间门口,低头看着什么东西。
她余光一扫,瞬间认出那是之前被野猪咬破的牛皮卷碎片,原来姚瑶来这里,是为了这个。
夏天心里了然,面上却没表现出来,只是若无其事地转过头,径直回了自己房间。
姚瑶抬头时,正好看到夏天的背影,见她没注意自己手里的东西,松了口气,赶紧站起来把房门关上,生怕被别人看到。
夏天靠在门后,暗自琢磨:看来姚瑶的目标是藏宝图,不过这活有点儿难干!
晚饭时,姚瑶又凑过来,装作随意地打听:“你平时上山,有没有发现什么稀奇的东西啊?”
夏天抬起头,故作奇怪地看着她:“稀奇的东西?没怎么注意啊。”
心里却在想:你大概就是我见过最“稀奇”的人了。嘴上说着,还摇了摇头,继续低头吃饭,没再理她。
第二天上工,几个知青凑在一起干活,聊起昨天的事,才发现姚瑶几乎跟所有人都打听了同样的问题。
一直给姚瑶卖饭的翠姐,压低声音跟大家说:“我跟你们说个事儿,你们别往外传。我看啊,姚瑶好像在找什么东西,而且看她的样子,好像已经有线索了。”
大家听完都点了点头,没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毕竟姚瑶刚来就说过她爸是军区的,万一她找东西是涉及什么机密任务,自己瞎掺和反而不好,还是少管闲事为妙。
没人再多余关注姚瑶的动向,毕竟地里的花生、土豆、红薯已到了采收的关键时候,所有人都忙着抢收庄稼。
田埂上一派忙碌景象:男人们弯着腰在前面拔红薯藤、刨土豆,泥土翻涌间,圆滚滚的土豆、沉甸甸的红薯滚落在地;
女人们跟在后面,麻利地把土豆、红薯从秧子上掰下来,掸掉泥土;
村里的孩子们提着小篮子,负责把散落在地上的果实捡起来装袋;
力气大的则扛着装满庄稼的麻袋,一趟趟运到地边,等着拖拉机把这些“宝贝”拉回村里的晒场。
等所有粮食收完,大家总算能歇上几天。
按照往年的经验,得等霜降落下来,才能收白菜和萝卜。
经霜打过的白菜,甜度会更高,吃起来也更软糯。
只是那时候天气已冷得厉害,出门干活都得裹上厚棉袄,手上不戴手套,没一会儿就能冻得发木,连手指都伸不直。
直到最后一筐萝卜、白菜运回家,地里的活才算彻底告一段落,村里的“猫冬”生活也差不多开始了。
夏天把分到的萝卜、白菜挑出一部分,先仔细洗净。
萝卜切成均匀的段,白菜从中间劈开,分成八瓣,然后一层萝卜一层白菜地码进酸菜坛子里,最后倒入调好的盐水,没过所有菜。
再把坛子密封好,等着它们慢慢发酵成酸菜,冬天配着窝窝头吃,开胃又下饭。
除了腌酸菜,夏天还琢磨着做个厚门帘。
她把从废品站收来的旧袋子拆开,剪成合适的大小,中间夹上厚厚的干草,再用粗线像缝被子一样,一针一线把干草固定住,一个厚实保暖的门帘就做好了。
挂在宿舍门上,能挡住不少寒风。
不知何时,一夜大雪悄然降临。
第二天清晨推开房门,整个村庄银装素裹,屋顶、树梢、田埂都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好看得像幅水墨画。
可好看归好看,寒冷也是真的!
若是保暖不到位,手脚很容易生冻疮,一旦长了冻疮,整个冬天都会又痒又疼,难受得很。
姚瑶和宋影显然没做好过冬的准备:秋天没跟着去打柴,家里连取暖的柴火都没囤;
也没储存冬粮,在这寒冬里根本没法立足。
知青下乡第一年按规定不能回家,姚瑶只好找她父亲帮忙,没多久就办好了回城的手续,宋影也跟着一起走了。
她们俩一走,知青院的众人都悄悄松了口气。
回想这几个月,姚瑶和宋影几乎没怎么上工,工分都是用大白兔奶糖或几毛钱请村里的孩子帮忙挣的;
饭也懒得做,基本是花两块钱从翠姐那买;
就连脏衣服,也是花钱请村里的小媳妇帮忙洗。
幸亏大队长负责任,不仅提前在村里排查,没让二流子靠近知青院。
还特意挨个找村里的单身汉谈话,点明姚瑶父亲是军区当官的,惹不起。
这才让她俩虽行事高调,却也能平安待这么久。
大队长对她们的态度也很明确:只要别惹事,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反正她俩来村里这三个月,村里孩子嘴里的糖、手里的零花钱就没断过;
帮她们洗衣做饭的小媳妇,挣的钱也比在地里辛苦干一天活多。
大家各取所需,倒也相安无事。
看着窗外的雪景,夏天忍不住想:摊上一个明事理的好领导,确实能省不少麻烦。
至于姚瑶她们的“特殊待遇”,村里人也没多计较。
能挣到钱、孩子能吃到糖,这不比啥都强?还要啥自行车呢!
寒冬腊月,村里的人大多猫在家里不出门,夏天也不例外。
她把从废品站收来的书和课本整理好,每天窝在宿舍里看书。
她的宿舍挂了厚门帘,挡风又保暖,比其他房间暖和不少。
周洁闲得发慌,一有空就来夏天屋里蹭暖看书;
她来了没几天,杨柳也跟着过来,最后还把莫云叫上。
四人凑在一起,不打牌也不闲聊,各自捧着书安静阅读。
偶尔遇到不懂的地方,才轻声讨论几句,倒也成了知青院冬日里一道安静的风景。
夏天每次去镇上,总会特意去废品站或书店淘两三本书带回来,久而久之,她屋里的书越来越多。
既有高中课本、农业技术书,也有小说、散文,种类格外丰富,足够四人打发漫长的冬日时光。
转眼到了年底,离过年越来越近,村里开始热闹起来,杀年猪、算工分,家家户户都忙着筹备年货。
夏天和其他知青闲得无聊,也跑去村口看热闹。
看着肥硕的年猪被宰杀,闻着锅里飘出的杀猪菜香味,夏天才真切地意识到:要过年了。
算完工分后,夏天领到了80多块钱,这是她大半年辛苦劳作的报酬。
拿着钱和分到的一块新鲜猪肉,回到宿舍,开始着手准备年货。
她先切下一块猪肉,剁成细腻的肉馅;
又把白菜剁碎,撒上盐杀出水分,用纱布挤出多余的汁水,再把白菜和肉馅混合,加入酱油、花椒粉、姜末等调料,拌匀腌好,这是饺子馅。
和好面团后,擀皮、包馅,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很快摆满了盖帘,直接拿到院子里冷冻,以后可以随吃随取。
除了饺子,她还煮了软烂的豆子做豆包,蒸了窝窝头和酸菜猪肉包子,这些面食蒸熟后也都拿到外面冷冻保存;
又炸了麻花、麻叶,炒了花生和瓜子,一番忙碌下来,年货才算备得差不多了。
过年时,留在知青院的知青凑在一起过了年。
每个人都拿出自己准备的年货,夏天贡献了饺子和炸货,其他人则带来了糖果、糕点和米酒,最后几人炖了一锅热气腾腾的大杂烩。
没有家人陪伴,倒也热闹。
只是翠姐回了家,没人再像之前那样细心照顾他们,几人难免调侃自己是“没人管的小可怜”,“没人要的野孩子”。
过完年没几天,周洁和杨柳突然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他们打算在2月份结婚,赶在3月份开春农忙前把婚事办完。
夏天又惊又喜:“你们都没回家见父母,怎么就定了婚期?”
周洁笑着解释:“我们俩是一个县的,过年的时候,他爸妈特意去我家提了亲,两家父母都特别同意,所以就商量着早点把婚结了。”
夏天忍不住拍手:“这可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啊!没想到你们俩这么快就修成正果了!”
决定结婚后,周洁和杨柳趁着开春雪融、山路好走,一起去镇上领了结婚证,还买了喜糖、猪肉和新鲜蔬菜。
他们不想大办婚礼,只打算请知青点的伙伴、大队长、村长和村里的干部,在知青院简单吃顿饭,就算完成了婚礼。
结婚当天,夏天原本准备了一对红双喜枕巾当贺礼。
可后来发现,已经有两个人送了枕巾,她只好临时换了主意。
贵重的首饰不敢送,万一被人举报成“奢靡之风”,说不定还要被批斗。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217/4423665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