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再升一级
未央宫偏殿的气氛,变得极其诡异。
献帝刘协依旧苍白瘦弱地坐在御座上,但这一次,他下首坐着的郭汜、李傕等西凉巨头,脸色却异常难看。
殿中,那套从淮安库房里翻出的曲辕犁和耧车木样,被摆在了显眼位置。
“据查,淮安亭侯刘骏所献农具,确实有省力速耕之奇效。淮安今岁春耕,因用此器,开荒速倍于往昔,周边郡县农户,闻风争购仿制者众……”
一个文官战战兢兢地念着汇总的奏报。
郭汜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
他盯着那不起眼的木犁,眼神变幻。
他不懂农事,但他懂“势”。
省力,增速,省下的劳力还能去干别的生钱生粮的活……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盘与力量。这力量是粮食,是丁口,是钱。
“陛下。”郭汜突然开口,打断了文官的诵读。
他站起身,几步走到殿中,指着那曲辕犁,脸上硬生生挤出几分“欣慰”:
“淮安亭侯刘骏,献此利国利民神器,功在社稷,泽被苍生。足见其忠君体国之心天日可表。”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御座上的献帝和殿中群臣:
“如此大功,岂能不赏?臣以为,当擢升刘骏为淮安侯,增其食邑,以彰其功。”
李傕等人立刻附和:“大司马所言极是,当重赏。”
献帝刘协看着下方瞬间“统一”了意见的大臣们,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他张了张嘴,最终只发出一个微弱而顺从的音节:“准……准卿等所奏。”
一纸封侯诏书,以最快的速度,由一队盔甲鲜明的西凉骑兵护送,驰出长安,直奔东南。
与此同时,朝延下令推广新农具与褒奖刘骏的诋报也传遍了天下。
当“擢升淮安亭侯刘骏为淮安侯,增食邑五百户”的旨意和代表侯爵身份的印绶、冠服被郑重送入淮安城时,整个城池沸腾了。
列侯、亭侯、县侯,地位可不一样。
更关键的是刘骏得到了大汉官方的认可。
这时候,虽然大汉已经摇摇欲坠,但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依旧无可取代。
招贤馆前,人头攒动。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迟疑的各地名匠、医者、甚至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寒门学子,眼中最后一丝疑虑被彻底打消。
天下匠人反应不一:
有人感慨:“连朝廷都下旨褒奖封侯了。刘仲远仁义之名必不为假。”
有人第一次相信世上真有招匠为贤的好事,不由惊呼:“不是骗人的,淮安侯真的存在。”
有人则招朋唤友,直接出发:“快,收拾家伙,咱们去淮安!”
自此,通往淮安的各条道路上,背着工具、药箱、书箧的身影络绎不绝。
淮安,这块新兴的土地,第一次真正向天下才智之士,张开了怀抱。
这天,几辆风尘仆仆的青布马车,在夕阳的余晖中驶进淮安北门。
车队停下,一个布衣老者率先下车。
他身形清瘦,面容矍铄,目光温和而深邃。
老者打量着这座传闻中生机勃勃的城池。
只见城门口进出的商旅、匠人、推着新式耧车的农人,秩序井然,空气中弥漫着忙碌而鲜活的气息。
百姓眼中有光,这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
“师父,这里似乎真的不一样。”一个年轻弟子跟着下车,低声说道。
老者正是游历行医至徐州,特意来此一观的华佗。
他捋须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
“悬匪首以立威,是为刚;造神器以活民,是为仁;设招贤馆不拘一格,是为明。此地主事者,有能力,有仁心。”
当听闻传说中的神医来访,民政司吏员心跳都慢了半拍。
他们恭敬地将华佗一行引至侯府。
这举止令华佗精神为之一震。
虽然他名声在外,但在权贵眼中,他就是个看病的,礼遇有,但恭敬看重,那是半分也没有。
更为难得的是,刘骏闻讯,竟亲自迎出门来。
“华先生!骏久仰神医大名。今日得见,实属淮安之幸,万民之福啊。”
刘骏执礼甚恭,毫无架子。
华佗还礼,不卑不亢:
“山野之人,当不起侯爷如此盛赞。途经贵地,听闻侯爷仁政,更设招贤馆广纳百工医者,特来一观。”
厅中落座客套饮茶一会,眼见气氛适宜,刘骏开门见山道:
“先生医术,活人无数,可谓功德无量。骏有一请,万望先生斟酌。”
“侯爷请讲。”
“我欲在淮安设立医学院,仅差一高人主事。”
“骏欲请先生为院正,传授先生济世活人之术。先生所需,淮安必全力供给。
如此,先生只需专注医术,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将先生毕生心血,传于后世,泽被苍生。”
刘骏目光灼灼,“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广收门徒,开宗立派?
华佗端着茶杯的手,顿住了。
他行医半生,救人无数,深知医术传承艰难。
世家大族垄断知识,敝帚自珍。又轻视医者为贱业,实属让人无奈。
他的“麻沸散”、“五禽戏”还好。
但剖体修创等诸多手法,虽有奇效,却因离经叛道、有违“身体发肤”的圣人至理,而惹人生惧,备受排斥。
刘骏的提议,像一道光,将他心中积郁一扫而空。
一座专门传授医术的学院!由他主持,还能著书传世。
这简直是他梦中都不敢想的场景。
华佗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荡,抬眼直视刘骏:“侯爷此言,当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刘骏斩钉截铁道:“医学院一应所需,先生只管列出清单。我淮安,必倾力而为。”
华佗站起身,对着刘骏,郑重地长揖到底:
“侯爷胸怀苍生,为医道开万世之门。老朽华元化,愿附骥尾,竭尽驽钝。”
数日后,“淮安医学院”的匾额在城东新辟的宽敞院落挂起。
华佗带来的弟子和陆续投奔的各地医工,成了第一批教员和学员。
研磨药材的碾子声、背诵汤头歌诀的诵读声、华佗讲解经脉穴位的沉稳话音,开始在这座新生的学院里回荡。
华佗的归附,如同活广告。
许多被淮安优厚待遇吸引而来的各地顶尖工匠,再无犹豫。
冶铁的、烧瓷的、制甲的、造车的、修船的……甚至几个擅长水利营造的大匠,也风尘仆仆赶来。
工造监的规模一扩再扩,炉火日夜不息,叮当锤打声彻夜可闻。
王锤头那张老脸笑成了菊花,手下精兵强将云集。
在一个被严格保密的独立院落里,几座特制的黏土炉灶被砌了起来。
几个被精挑细选、签了死契的老匠人,在刘骏亲自画出、充满怪异符号和线条的图纸前,皱着眉头。
他们正在尝试打造一些由黄铜和精铁打造的怪异部件——气缸、活塞、连杆、飞轮……
蒸汽机的核心雏形,开始了它蹒跚而艰难的孕育。
至于会不会难产,谁也说不准。
(Ps:注意到有同学没看到之前发的说说提醒,再申明一下,枪炮,蒸汽机这种东西,主角会去试,但不一定能成功。不是故意压制,是没几十年研发基础材料,真做不出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001/4428414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