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512章 开放探亲

第512章 开放探亲


书房里,刘一民和朱霖讨论着报纸上的评论,尤其是重点看了看朱父的。

    医院家属楼里,朱父拿着《燕京晚报》向朱母不断地进行炫耀,站起又坐下,眼睛在不离开报纸的时候,又瞟向朱母。

    “好了,再转来转去,拿着你的破报纸给我滚出去。”朱母生气地说道。

    朱父脸一下子耷拉了下来:“跟你这种不喜欢文学的人说不明白。”

    “啧啧啧,咦,文学,好大的一个帽子哦。朱教授的文学也就能上上《燕京晚报》了,哎呦喂,在哪儿呢?要是不留意,真看不到,发表的位置都快跑到报纸夹缝里了。”朱母阴阳怪气地说道,说完拿起桌子上的鸡腿独自吃了起来。

    朱父炫耀了这么久也有点饿了,手朝着鸡腿抓去,被朱母用筷子敲了一下:“我这个文盲做出来的鸡腿,朱教授也吃啊?”

    “贞贞,我就是那么一说。你才不是文盲,你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医生。”朱父双手伸向盘子,快速地将鸡腿叼在了嘴里。

    朱母看到他这个样子,轻哼了一声:“德行!”

    “都多大年纪了,你也要适当的鼓励一下我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说不定以后我会在越来越多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发表评论呢。”朱父轻轻用肩膀碰了一下朱母。

    朱母这次倒没有嘲讽:“你呀,这篇文章,你修改了多少次?一民的小说刚发表出来,你就拿着稿子去找你们理工的文学教授修改。写了一万多字的评论,被修改到了三千字,还不够折腾的。”

    “人总得有点爱好嘛,这就是我的爱好。等退休喽,我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写了。”

    朱母眉毛一横:“姓朱的,退休了你要敢变成酸秀才,天天琢磨你那破稿子,你就跟你的稿子过去吧。”

    朱母的声音吓得朱父手中的鸡腿抖了抖,不敢再多说话。

    吃完饭,朱父坐在书房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燕京晚报》,总觉得那一个个铅字儿在跳跃,在向自己招手。

    品味了一会儿,总觉得少点什么。想了半天,朱父拿起电话拨到了四合院。

    “咳,霖霖,你们吃饭了吗?”朱父平静地问道。

    朱霖笑道:“爸,刚吃完,准备给刘雨和刘林洗个澡。”

    “两个小家伙呢?”

    “被他们爷爷奶奶带着到胡同口跟邻居聊天去了。”

    “一民呢?”

    “刘老师去洗澡去了。”

    朱父终于忍不下去了:“《燕京晚报》呢?”

    “什么《燕京晚报》?”朱霖没反应过来。

    朱父听到朱霖的话,莫名的失落涌上心头:“没什么,没什么,你们累了一天了,给你们说一声,要早点休息。”

    朱父电话都要挂断了,朱霖才反应过来:“爸,爸,报纸在桌子上呢,你的评论我们看了,刘老师说你写的很好。”

    “一民真这样说的?”朱父连忙将听筒放到了耳边。

    “对,说你这个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结构和最新的表现结构非常了解,评论一针见血,高屋建瓴。”朱霖将自己能想到的词儿都讲了出来。

    朱父高兴地说道:“一民这是过奖了,一般一般。”

    此时刘一民洗完澡走到院子里,听到朱霖在书房里打电话,好奇地走了过去,朱霖看了一眼刘一民:“爸,刘老师来了,让他给你讲。”

    “讲什么?”

    朱霖用手敲了敲桌子上的《燕京晚报》,又捂住听筒说道:“夸!夸!”

    刘一民露出一副了然之色,接过朱霖手中的电话,对着朱父不停地夸奖了起来。

    什么谋篇布局、逻辑严谨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文学功底深厚,文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只差一句朱父是最懂《一个人的朝圣》的读者了。

    朱母靠在书房的门框上,听着电话里的声音,眉头皱的越来越紧,时不时地撇嘴。

    “一民,难道我的这篇文学评论就完美到没有任何缺点吗?”朱父靠在椅背上,冲朱母做了一个挑衅的目光。

    刘一民愣了一下:“额,也有,但整体瑕不掩瑜。爸,小雨哭了,我得赶紧去哄哄她,电话先挂了,您和妈有时间过来吃饭,咱们当面聊。”

    “行。”朱父得意地挂断电话,双手放在后脑勺:“哎呀,早知道投《中青报》、《文艺报》之类的大报了,可惜可惜!”

    朱母翻了一个白眼:“老朱啊,我建议你去看一篇文章。”

    “什么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见朱父的嘚瑟劲儿没有了,朱母得意地扭着腰坐在了客厅的沙发上。

    等朱母坐到沙发上,朱父才冷哼了一声,将《燕京晚报》认真地叠好放在了书架上。

    走出书房看到朱母的样子,朱父只能在心底无声抗议。

    四合院,朱霖等刘一民挂断电话捂嘴大笑不止:“刘老师,你真是浑身解数,把能夸的地方都给夸了。”

    “这不是听你的话吗?老丈人可不敢得罪呦!”刘一民轻轻搂着朱霖的肩膀。

    朱霖将刘一民的手拿下:“刘老师,你把爸妈喊回来吧,我去洗澡,该让他们睡觉了,外面蚊子多。”

    “行!”

    刘一民走出四合院,远处昏黄的路灯下,杨秀云和刘福庆正跟梁大妈等人聊着天,讲老家的生活。

    刘雨和刘林坐在爷爷奶奶的身上,望着天空看星星。

    刘一民走到旁边,跟梁大妈打了一声招呼,梁大妈一个劲儿地冲二老夸着刘一民,夸得他都有点不好意思。

    “爹,娘,时间不早了,咱们回去吧。”刘一民说道。

    杨秀云答了一声“好”,抱着刘雨从石凳上站了起来:“老嫂子,咱们明儿再聊。”

    “行,时候不早了,我也得回去睡了,明儿还得一大早去买菜。”梁大妈拿着蒲扇拍打了一下大腿,蚊子轻松躲过飞走了。

    走进四合院,刘一民关上了厚重的木门。刘雨和刘林揉了揉眼睛,两个小家伙有点困了。

    “洗完澡再去睡!”刘一民揪了揪刘雨的脸蛋,肥嘟嘟的脸蛋格外可人。

    等一切忙完,时间刚好十点半。

    “妈,到了屋里,记得给他们俩身上抹点花露水。”朱霖嘱咐道。

    杨秀云笑道:“放心吧,忘不了。另外开着空调,屋子里也没啥蚊子。”

    大家回到卧室,刘一民将房檐下的灯给拉灭,搂着朱霖走回了卧室。

    随着文学评论的增加,《一个人的朝圣》越卖越火,余桦给刘一民发来电报,问他是怎么想的,这故事情节编的也太牛逼了。

    刘一民只给余桦回了三个字“慢慢来”,余桦以前为写作上火着急是因为发表不了,现在着急上火是因为没有代表作。

    从第一篇小说发表以来已经三四年了,还没有“牛逼”的作品出来,这阵子嘴唇上的泡又多了不少。

    刘一民买了好几份《收获》,分别寄给了几家国外的出版商,由他们安排出版事宜。

    人艺,刘一民将《一个人的朝圣》的话剧剧本交给了曹禹。

    “你这是早就写好了?”曹禹诧异地问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文章写好之后,我就开始写剧本了。”

    “挺有自信,知道这样的文章,我们人艺不会放弃改编。”曹禹打开剧本,仔细地看了起来。

    今天早上,曹禹一给刘一民打电话,他就知道是什么事儿了。

    过了一会儿,于是之和苏民走进了房间,齐齐冲刘一民一笑,接着看向了曹禹手中的剧本。

    可惜曹禹还没有看完,他们两个只能坐在沙发上不断地搓着手。

    刘一民百无聊赖地给两人泡了杯茶,在泡茶的过程中,秀了一下茶艺。

    曹禹将看完的部分递给于是之和苏民,等三人全部看完,已经过了三个小时。

    苏民一脸期待地看向曹禹:“家宝公,你喊我过来是不是?”

    于是之鄙夷地说道:“老苏,你有点出息吧,瞧你这样子,跟八百年没戏排了一样。”于是之接着看向曹禹:“家宝公,是不是觉得我比较适合演这个男一号?”

    苏民反讽刺道:“我还以为你多有出息呢?”

    曹禹挥手让两人不要再吵了:“你们两个猜的都很对,老苏当导演我看没问题,老于呢年龄、体型和状态都适合演一个退休的工人。

    让你们两个过来,是让你们讲讲剧本的问题。”

    于是之说道:“感觉有点长,要是排出来,要超过目前的话剧长度很多。”

    “这是一篇长篇,改编的时候怕剧情不完整,剧本是有点长了。”刘一民坦然地说道:“咱们看看哪里需要删掉,另外还能保持剧情完整。”

    苏民大手一挥:“一民,这你就不用管了,我看不用删,真正的导演是善于化不利为有利的。”

    于是之暗道,瞧你装的。

    苏民连着三个多月都没有新戏排,曹禹看到《一个人的朝圣》这篇小说时,就想到了苏民。

    曹禹看到苏民说大话,也没有出言阻止:“那老苏就跟一民商量着来,尽量早点首演,咱们人艺最近的新剧目多少有点吸引力不足。”

    “明白,家宝公,您就瞧好吧。”苏民将剧本夹在自己的腋下。

    走出曹禹的办公室,苏民搂着刘一民走进他的办公室,跟刘一民认真地探讨剧本。

    于是之坐在旁边,感受着人物如何塑造。

    “一民,我要不要表演出疲惫感?”于是之询问道。

    刘一民沉思了片刻,看向苏民:“苏导您觉得呢?我觉得疲惫感没必要表现得太过,过于疲惫的人是没有时间去回顾自己往昔的。”

    “一民说的不错,可以略微带有一点,毕竟我们要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苏民赞同地说道。

    于是之拿着剧本,在办公室里走了一步,表演了一小段。

    表演的时候,于是之甚至没有看剧本,刘一民对他的台词功底赞不绝口,看了一会儿,竟然就熟记于心了。

    于是之谦虚地说道:“我也就这点熟,默背了好几遍才记下来。”

    三人聊了一个小时左右,到了中午,苏民拉着刘一民不让走,非得拉着他去旁边的家属院里吃饭。

    “我家的饭好吃,你不信问问老于,他总是有事没事儿去我们家蹭饭。”

    于是之点头道:“老苏这话说的对,他家的饭菜确实好吃。老苏,你光请一民?”

    “也请你,但前提是一民不能走。”苏民说道。

    蓝天野推开办公室的门:“老苏,是不是忘了我?”

    苏民骂道:“老蓝,你滚蛋,你都蹭多少回了。”

    蓝天野死皮赖脸地走进办公室,最后刘一民只能跟着苏民去旁边的人艺家属院吃饭。

    这还是刘一民第一次来人艺的家属院,这里住的都是老一辈的导演和演员,新一辈的演员除了二代之外,都在人艺上面的狭小空间住着。

    一个过道内两三家人,中午的时候各种饭菜的味道都有。

    苏民的夫人贾铨又快速地炒了几个菜,蓝天野笑着说道:“嫂子,来一个拍黄瓜和皮蛋。”

    “好,你们等着。”贾铨忙说道。

    苏民不满地说道:“老蓝,你脸皮可真厚,我今天是专门请一民的。”

    “老苏,你真抠门儿,你应该感谢我,我没给你争,要不然这导演的位置还不一定是谁。”

    “老蓝,你这话就.”于是之帮腔道。

    “老于,你也占了便宜,本来我想着我不当导演,也得来个男一号。”蓝天野慢悠悠地说道。

    于是之拍了一下蓝天野的肩膀:“老苏,这家伙脸皮厚的,好像我们都是承了他的人情。”

    “就是,地球也不是围着你转的。”苏民揶揄道。

    “呦,苏大导演了不起啊,还研究起地理来了。”

    三人吵闹了一阵,蓝天野讲了讲自己对《一个人的朝圣》的理解:“中国人认为,‘朝圣’是去拜访佛陀或者神灵的意思。但这本书以此为标题,只是想告诉自己,自己本体的重要性。

    生活的真谛在于生活本身,所谓的‘圣’也在自己本身。没有感悟,你就是拜再多的佛、进再多的庙也是无用。所以老于,你在演的时候,就要演出主人公的前后变化,从浑浑噩噩到明悟这个过程。”

    “说的有点道理,老蓝,看来你没少思考,要不你来演吧?”于是之说道。

    “真的?”

    “当然是假的。”

    贾铨端着盘子走了过来,腰间系着花布围裙:“菜炒好了,你们就别斗嘴了,一民,拍黄瓜不知道你爱吃不爱?”

    “我爱吃,我去帮您端。”

    “不用不用,我一个人就行,爱吃的话放你前面。”贾铨放下盘子,将刘一民按回了座位上。

    濮存惜知道他们来吃饭就没回家,跑到杨力新家里蹭饭去了。

    蓝天野对于《一个人的朝圣》的观点,给了苏民和于是之不少启发。

    蓝天野本来是想竞争的,但是他本身刚导演完一部话剧,再抢的话吃相就有点难看了。

    吃完饭,刘一民离开人艺家属院,蓝天野和于是之走几步就到自己家了。

    回到四合院,朱霖正切着西瓜,刘一民拿过一牙啃了起来。

    “这瓜不错。”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问道:“苏老师家里饭菜怎么样?”

    “他们家是苏省人,几个苏菜还行,也有一些北方的凉菜。”刘一民递给了刘雨一牙西瓜。

    杨秀云将刘雨手里的西瓜掰开一分为二给了刘林一块:“马上要睡觉,两人不能吃多,要不然尿床。”

    见刘雨一边吃一边眯着眼睛笑,刘一民蹲下逗她:“还笑,尿床羞不羞?”

    刘雨没说话,撒丫子跑开了。

    翌日早上醒来,刘一民还没起床,朱霖拿着一份报纸快速地跑了进来。

    看刘一民还有点睡眼惺忪,朱霖将手伸到了被子里面捉弄他,搞得刘一民躲闪不及后干脆就大喇喇的不躲了。

    “摸吧,尽情地摸吧!”刘一民悲愤地说道。

    “刘老师,好消息,这是今天最新的《人民报》,岛上正式宣布,允许在大陆有亲属的老兵探亲。”朱霖用报纸拍了一下刘一民的脑袋。

    “真的?”刘一民从朱霖的手里夺过报纸,果然头条上面写着这一则消息。

    《人民报》在报道的时候,特意将标题加粗再加粗,放大再放大。

    刘一民将里面的内容通篇阅读了一遍,上面大肆夸赞了岛上的举措,认为这是顺应了潮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势,顺应了老兵那颗急迫见到亲人的心。

    “后面还有呢,《人民报》将你的《故乡的依恋》放在了后面,写了编者按,称赞以你为代表的文艺界,对于两岸交流的推动作用。”朱霖给刘一民指了指内容。

    刘一民笑着翻页,《人民报》并没有使用《故乡的依恋》这个名字,还是运用的当时《联合早报》的名字,里面的内容也没怎么修改。

    刘一民穿戴整齐给老首长打了一个电话,老首长笑着说道:“一民,三十多年了,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是啊,三十多年了。”刘一民又问了几个问题,包括老兵回乡的大陆政策以及老兵返乡基金会等问题。

    ps:叕被审核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56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