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邓老去世,英雄悲歌!
“凡是有血亲、姻亲或者三亲以内的老兵,都可以返回。我们则是尽量给予返乡之便,帮助失去亲人的老兵寻找亲人。”老首长说道。
刘一民明白,从官方层面上,尚无安置政策。另外,你要大张旗鼓地这样搞安置,也容易刺激到对方。
“至于老兵返乡基金会,咱们的人已经到了。老兵返乡基金会已经正式成立,经过多方方联合谈判,运作由第三方运作,资金的使用则共同监督。
我看到的情况汇报,各地华人踊跃捐款,比刚成立的时候多了约三百万美元。宋希濂在美国,带着人捐了不少。所谓的钱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热忱。”
三百万美元跟成立时的捐款相比确实不多,但掀起的舆论很大。
八月份,正式开启返乡申请,目前岛上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老领导挂断电话,刘一民才拿着报纸走出了卧室,朱霖已经吃完饭去上班了。
刘福庆看向刘一民:“老二,你说会有多少人回来?”
“爹,就是探亲,探完了还得回去。”刘一民说道。
“咦,还回去?回家了还走?”
“是啊,这涉及到的问题太多了,不是说一句‘住下不走’那么简单。另外他们在外生活了那么多年,生活习惯也变了,有的在岛上也有家庭了,不回去怎么办?”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刘福庆叹了几口气:“当年走的时候恨死他们了,到咱们村抓壮丁,抢粮食。老了也觉得他们可怜,跑到岛上三十多年,也不知道怎么过的。”
刘一民边吃饭,边跟他们讲岛上的事情,刘福庆和杨秀云听得津津有味。
“光头为了安抚这群士兵,还在士兵的老家发了‘授田证’,只要能打回来,许诺人人当地主。”刘一民说道。
能想出这个主意的真是个天才,万中无一的画饼天才。
“咦——,还想着打回来嘞?人人当地主、几十年了,还是反动派。”听到这话,刘福庆都给气笑了,手猛地握成了拳头。
刘一民笑着说道:“嗐,这是在之前,后来傻子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这群老兵逐渐退伍,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有的有家庭,没有的会集中养老。”
“爷爷,什么是反动派呀?”刘林好奇地问道。
“反动派啊,就是”刘福庆挠了挠脑袋,还真不知道如何跟刘林讲:“GMD就是反动派,老人家说了,就是与人民为敌。”
刘林听不懂,刘一民说道:“你现在还小听不懂,等大了再让爷爷给你说。”
“爷爷长大也要跟我说。”刘雨说道。
“好好好,给你讲,一会儿爷爷给你们讲讲我剿匪的故事。”刘福庆慈祥地说道。
刘一民吃完饭,走到胡同里面转了一圈,发现大家都在讨论这个事情。
还有人在讲,谁家以前出过GMD,谁家在岛上有亲戚。
广播里,播音员在讲述跑到岛上的老兵思乡之情,让民众好好对待返乡的亲属。
刘一民转了一圈,又去了人艺一趟,跟曹禹坐在一起聊了一会儿。
曹禹一上午都在关注这个新闻,看完还得跟夏言等人打电话聊聊自己的看法。
远在沪市的巴金摇了一个长途电话打到了人艺,向曹禹讲述这一重大的历史进程。
“等有了机会,咱们也要邀请岛上的作家、文艺代表来大陆参观。”巴金讲道。
曹禹看了一眼刘一民:“等时机合适一定要邀请,一民也在我这儿呢,我们刚还聊到这个问题。”
“一民?”巴金说道:“一民啊,你以后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听说你的小说要在岛上出版了,现在进度到哪儿了?”
刘一民接过话筒:“我跟在香江的代理人古剑签好委托合同了,前几天他跟岛上出版社也签过了,估计这时候已经在出版了。”
刘一民跟古剑通了几次电报,觉得这人有点书生气。于是跟岛上出版社的谈判,完全由刘一民发电谈的。最后的结果是百分之八的版税费用完全归刘一民,授权期限五年,古剑的代理费由出版社支付。
“这么快?”
“在走程序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准备印刷了,等差不多谈拢的时候,他就开始印了,岛上也没什么版权意识。主要是咱们天高皇帝远,对他们的出版干涉不了太多。”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巴金说道:“也不错,让岛上的民众早点看到你的小说,增加你在岛上的影响力。到时候啊,对于文化交流的工作有很大的助力。
你这个《一个人的朝圣》,在岛上应该也有很大的市场。沪市到燕京,一千多公里的友谊,会牵动多少人的思友之情?我想起码得有十几万人。”
“您太看得起我了。”
“不不不,这个关口,恰好是探亲申请的时候。”巴金忙说道。
巴金对于《一个人的朝圣》的看法是,完全可以获得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有规定,不宜连续获奖。不过隔了一届之后,有很大可能会再次获奖。
当然这也跟评委对于连续获奖的看法,例如获奖次数太多,挤占了别人的获奖机会等。
茅盾文学奖跟鲁迅文学奖短篇和中篇不一样,名额相对较少,每一个都弥足珍贵。
巴金再次说道:“实际上,你的《尘埃落定》我觉得就完全符合茅盾文学奖的获奖标准,这篇无论是文学性还是现实性都很强。但论读者数量来看,我相信《一个人的朝圣》无疑会胜出。”
跟《尘埃落定》相比,《一个人的朝圣》更加的通俗,阅读门槛低是决定阅读人数的重要因素。
曹禹调侃道:“老巴,什么时候来一趟燕京,咱们可是很长时间没见了。”
“家宝,你比我年轻,你怎么不走着来沪市看我这个老头子,顺便锻炼下身体。”巴金反问道。
“我一时间真有这个想法,相信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能让我想通不少的东西。但,这可是一千多公里,我真怕走到一半,你接到我的讣告。”曹禹无奈地说道。
曹禹的话把巴金给逗乐了:“家宝啊,一千多公里的写法,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两个人的电话打了许久才挂断,曹禹正准备跟刘一民再聊一会儿,电话又响了,是《人民报》打过来的,询问刘一民是否在人艺,要采访他。
“同志,又要采访?”刘一民惆怅地摸了摸额头。
“一民同志,我们想问问,开放老兵探亲对以后两岸交流的形象,另外作为参加过新加坡国际华人文艺训练营的成员之一,对于未来两岸文艺交流,有没有什么新想法或者说是期望?”记者快速地问道。
刘一民直接在电话里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记者问完又询问刘一民对于老兵返乡基金会作用的认识。
等挂断电话,刘一民嘟囔了一句:“我跑到这里还能追过来,消息够灵通的。”
“《人民报》嘛,有时候比新华社还灵通。”曹禹觉得这两天刘一民也清净不了,报纸的采访会源源不断。
曹禹讲的保守了,不仅仅是报社的记者围着刘一民,郑洞國、程思远他们这些促统会的也喊刘一民聊天。
刘一民看着院子里的记者说道:“同志们,这时候你们不应该来采访我,你们抓错采访重点了。”
“一民同志,你觉得我们应该采访什么?”《中青报》的记者好奇地问道。
“你们应该拿一些岛上的消息、国际上的消息甚至还有一些老兵家属,有的母亲流着眼泪等着孩子归来。相比我侃侃而谈,读者更愿意看到这些。
另外,要大胆给国外的媒体供稿,让他们了解两岸分离的历史,敢于在国外媒体上发声,这在国内外都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
想到这里,刘一民决定等记者走后,给新华社的社长穆青打一个电话,让他们注重国内外宣传联动。
《光明报》的记者笑着说道:“一民同志,你的意见我们回去会向社里面反映。听说一民同志的文研所对于新闻传播领域一直在做研究,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还真没怎么想到这一层。”
“我们的人民得到这个消息,肯定迫切想要知道对面是怎么想的。八月开始申请,申请的人数、老兵返乡之路,都是可以做重点报道,甚至可以跟随老兵的脚步,来一次深度报道。
当然,在场的报社多,不要一哄而上都这么搞,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刘一民看现场的报社记者都在疯狂记录,连忙提醒他们。
代表《农民日报》的刘振云打趣道:“一民,这些你应该私下跟我说。”
“哈哈哈!”
等记者走后,刘振云单独留了下来,问刘一民还有没有可以报道的点。
“振云啊,我刚才还真是言无不尽,一时半会想不到其它的点了。不过你现在不是成为编辑了吗?还跑新闻啊!”刘一民说道。
“我这是顺便跑跑写点文章,上稿之后有稿费,也能补贴一下家用。”刘振云说道。
刘振云在家里待了一会儿,一个人忽然灵光乍现想了一个不错的报道角度,连话都来不及跟刘一民讲就跑出了四合院。
杨秀云看着刘振云说道:“这孩子,多大年纪了,还咋咋呼呼的。”
“高兴嘛。”刘一民乐呵呵地说道。
“振云的媳妇儿怀孕没?他俩结婚不短了吧?”杨秀云八卦地问道。
“应该还没有,要是怀孕的话,肯定早就说了。也没多久,没怀上正常,两个人都忙着工作,跟我和霖霖的情况差不多。”
刘一民走回书房,拿起报纸看了起来,郑洞國等人接受报纸的采访时,不断地夸赞刘一民,称刘一民是推动此事的有功之臣。
将报纸放到一边,刘一民给在香江的谢忠侯写了一封信,询问岛上的情况。
不过一来一回,拿到回信估计要到八月了。
“穆社长,我刚才想到了一点情况,关于老兵返乡的事情,我想跟您谈谈报道的重点以及国内国外报道的问题。”刘一民说道。
穆青放下了手中的东西,拧开钢笔帽:“你说,我听着。”
刘一民将刚才自己所讲的重新给穆青说了一遍,又重点谈论了对国外的宣传。
“这是个好节点,外国媒体肯定也会报道,但他们的报道只是肤浅的报道或者是带有歪曲性的报道。这就要求咱们能够提高声量,让外国民众知道前因后果,打破外国媒体的营造的信息墙。”刘一民讲道。
穆青赞成刘一民的看法,决定让专人负责稿件的写作,供稿给涉外报纸,还有一些外国的本土媒体。
“最好是结合当地做新闻,让外国的民众易于理解。”刘一民说道。
“好,我会注意。一民同志,谢谢你的建议。”
“不客气,这都是新华社研究项目里包含服务。”刘一民开玩笑道。
“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穆青好奇地问道。
“在年底能够结项。”
“好,要是合适的话,咱们可以继续签订其它内容的合作项目。”穆青笑着说道,对文研所的研究进度非常认可。
刘一民挂断电话走出四合院,陪着刘雨和刘林玩耍了起来。
7月底,新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件事情进行,各大媒体积极俯下身子去挖新闻,报道了不少感人的事件。
岛上和国际上的动态新闻,源源不断地刊登在报纸上,让读者随时了解情况,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大势所趋、全世界渴望已久的感觉。
国际上,面对不良媒体的抹黑,新华社以及一些华文媒体不断出击,国际广播电台持续播音应对抹黑。
刘一民通过新华社的渠道快速地向《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法国的《费加罗报》等报纸寄去了自己的文章。
《华盛顿》邮报并没有发表,《纽约时报》和《费加罗报》在显著的位置刊登了。
即将进入八月,一则噩耗传来,邓老去世了!一时间,整个社会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12天前,人们看到的新闻还是邓老在病房里接受全国劳模的奖章和证书。
ps:感谢先天独断远古批判大帝的500点币打赏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55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