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83:构建全国发行网络
面对王盛抛出的难题。
韩三坪点上一根烟,深吸一口,有些头痛的揉了揉脑袋。
王盛说得一点没错。
婚庆电影这阵风,凭借新颖的概念和电影厂的专业降维打击,确实在短时间内刮起了财富旋风,能够解决厂里燃眉之急的现金流和职工就业问题,甚至让他韩三坪在部里和兄弟厂面前都挺直了腰杆。
但这阵风能刮多久?
中国的富人阶层在壮大,但每个地区的容量终归有限。
像鹿城陈老板那样愿意花几十万记录婚礼的,在一个地方又能有多少?
一旦该“收割”的“韭菜”割过一茬,市场热度必然下降。
这不像是卖快消品,可以重复购买。
婚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一次。
虽说北影厂靠着联合十数家电影厂,垄断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当新鲜感过去,到那时,这门生意还能维持如此高的利润和如此快的增长吗?
韩三坪的眉头渐渐锁紧。他想起了更深远的问题。
北影厂的核心使命是什么?
是拍电影,是出作品,是响应国家宣传需要,是培养电影人才。
现在靠着婚庆业务赚了钱,固然是好事,但若因此沉迷于这条“捷径”,荒废了主业,那无疑是舍本逐末。
更何况,这业务严重依赖王盛个人的市场嗅觉和盛影传媒的运营,本质上并未真正盘活北影厂最核心的创作和生产能力。
一旦王盛……或者市场有变,北影厂岂不是又要被打回原形?
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攫住了韩三坪。
眼前的红火景象,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必须为北影厂找到一条更可持续、更能发挥其根本优势的发展道路。
他将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发出轻微的“呲”声,转向王盛,目光锐利:“盛子,你看得很透。这钱赚得是痛快,但心里确实也不踏实。说说看你的想法,你认为,下一步,该怎么走?”
王盛似乎早就料到韩三坪会有此问,语气沉稳道:“厂长,破局的关键,还得回到咱们的老本行——内容生产上。电影战线太长,风险太大,现阶段大规模投入不现实,但电视剧是个很好的突破口。”
“电视剧?”韩三坪沉吟道:“《家和万事兴》就是个尝试。你的意思是,把它当成一个常态化的业务来做?”
“对。”王肯定地点头,“而且不能等到《家和万事兴》播出看效果再动手,现在就要开始准备。电视剧周期相对短,市场需求稳定,尤其是好的剧集,各级电视台都是抢着要。只要我们能量产优质内容,就不愁销路。”
“具体怎么执行?”韩三坪来了兴趣:“厂里以前也拍过电视剧,但效益一般。”
王盛伸出两根手指:“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还是用厂里的老办法,征集剧本,不过这次要扩大范围,不能只盯着京城这块地儿,面向全国征集剧本,题材不限,家庭伦理、年代传奇、古装历史、现代都市都可以,关键是本子要好,要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有收视潜力。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咱们设立高额奖金,不怕没有好本子送上门。”
韩三坪微微颔首:“这倒是个办法,能广纳贤才。那第二条腿呢?”
“第二条腿,就是我或者其他人来出点子,或者说提供故事核心、人物设定和大致框架,然后需要一支专业的编剧团队来把它落实成完整的剧本。”
王盛顿了顿,看着韩三坪:“这支团队的组成,有两种选择。一是用厂里现有的在职编剧,他们经验丰富,熟悉政策红线;二是盛影传媒自己招聘一批年轻编剧,按照我的要求,进行……流水线化生产。”
“流水线化生产剧本?”
韩三坪对这个词感到有些新奇,又有些疑虑:“这能保证质量吗?艺术创作可不是车间里拧螺丝。”
王盛笑了笑:“厂长,我不是说要抹杀创造性。而是指一种工业化的工作方式。
比如,我可以设定一个家庭温馨喜剧的类型,明确核心冲突、人物关系、每集的戏剧任务和笑点分布。
编剧团队在这个框架之下进行创作,分工合作,有人负责主线,有人负责支线,有人专攻台词笑料,最后再由核心责编统稿润色。
这样效率高,风格统一,也能避免一个人闭门造车可能出现的偏差。
好莱坞、港台的很多商业剧集都是这么做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人,建立有效的流程。”
韩三坪若有所思。
王盛的模式听起来确实更高效,更符合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而且,由王盛这个市场嗅觉敏锐的人来把控“点子”和方向,成功率或许更高。
他权衡了一下,拍板道:“两条腿走路,稳妥。征集剧本的事,我交给厂艺办去办,尽快把风声放出去,面向全国,奖金设高一点。
至于编剧团队……厂里的在职编剧,你看得上眼的,尽管抽调,成立一个临时项目组,归你指挥调度。
如果觉得不够,或者想用更顺手的人,你看着自己招。
总之,这块由你全权负责,尽快把剧本储备搞起来。”
“行,有厂长您这话,我就放心了。”
王盛应承下来:“等我拍完《家和万事兴》,后期进入正轨,就立刻接手此事。”
“嗯。”韩三坪点点头,随即又想到一个关键问题:“剧本有了,拍出来,怎么盈利?你预测一年能搞多少部?”
王盛稍作思考道:“盈利模式,主要还是那两板斧。第一,卖给电视台。全国那么多电视台,尤其是各省市县级台,很多没有自制剧的能力,但对电视剧的需求很大。这就是我们的市场。”
他特意强调:“这方面,咱们和那18家地方电影厂的联盟,就能发挥大作用了。
他们根植地方,与当地的相关单位、电视台,关系盘根错节。
我们可以授权给他们,让他们负责将剧集的播放权卖给自己所在省、市的电视台。卖掉的收益,我们可以分给他们一半,甚至再多一点也没问题。
反正他们不用投入制作成本,只需要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卖多少都是纯利润,他们肯定有积极性。
这样,我们等于在全国建立了一个现成的电视剧发行网络,比我们自己一家家去谈要高效得多。”
原来搁这等着呢。
韩三坪认为王盛在倡导联盟电影厂联盟的时候,就想到这层了。
就算平均每家电影厂卖一部剧,只分给北影厂五万块,那也有足足九十万,能覆盖寻常电视剧制作。
此外,用利益捆绑兄弟厂,利用他们的地缘优势打开销路,不仅能快速回笼资金,更能强化以北影厂为核心的联盟凝聚力。毕竟,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谁就拥有话语权。
妙妙妙!
韩三坪眉头舒展看来:“第二板斧就是广告植入?”
“没错。”
王盛:“厂长,构建电视剧发行网络的事情,还得您多费心,这是咱们号令全国电影厂,将更多地方电影厂团结起来的基石,未来如有可能,或许还能代理发行其他电视剧,盘活咱们厂的发行科,以及其他科室部分闲置人手。”
韩三坪郑重的点点头道:“这个,我一定认真办。”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104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