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126章 125:其实,我机智的一批

第126章 125:其实,我机智的一批


一九九七年三月下旬的京城,春意渐浓,但早晚依旧料峭。

    对于蜗居在北太平庄大杂院那间月租三百小南房里的范小胖而言,这份春寒更多地透进了心里。

    连续近十天的蹲守,除了消耗掉本就微薄的生活费和日益加剧的焦虑感外,几乎一无所获。

    北影厂门口那黑压压的群演队伍,像一堵无形的墙,将她这个年仅十五岁、仅有“《女强人》(未播出)”这份苍白资历的外地姑娘,牢牢挡在了机会的大门之外。

    嘲笑、质疑、排斥……这些她都能咬着牙硬扛下来。

    但最让她绝望的,是那种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重复。

    每一天都像是前一天的翻版,希望如同肥皂泡,在晨光中升起,又在日暮时分无声破灭。

    然而,范小胖终究不是轻易认输的性子。

    在极度的困顿中,她的机灵和韧劲,反而被逼了出来。

    她不再只是麻木地举着牌子等待被挑选,而是开始更仔细地观察。

    她发现,除了那些出来挑选群演的剧组人员,还有另一类人可以相对自由地进出北影厂大门——

    他们衣着体面,有的甚至还带着摄影师或助理模样的人,神情不像圈内人那般焦灼或油滑,反而带着一种顾客般的从容,甚至几分好奇。

    厂门口的保卫科人员对他们也只是简单询问或登记便放行。

    “这些人……是干嘛的?”范小胖心里画了个问号。

    她悄悄凑近几个正在闲聊的老群演,假装不经意地打听:“大叔,那些穿得挺讲究的,是来谈生意的老板吗?”

    一个正抽着烟的老群演瞥了她一眼,嗤笑道:“啥老板?那是盛影传媒的客户!来谈‘婚庆电影’或者现在正火的那个啥‘金婚岁月’的!人家是来花钱的,能跟咱们一样吗?”

    “盛影传媒……客户……”

    范小胖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仿佛黑暗中划过一道闪电。

    一个大胆得近乎荒唐的念头,瞬间在她脑海中成型:假扮客户!混进厂里去!

    这个念头让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心脏“咚咚”狂跳。

    这要是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很有可能彻底断送她在京城立足的可能。

    但……这是唯一能快速接近那个核心区域,唯一有可能见到那个传说中的人物——王盛的机会了!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范小胖把心一横,骨子里那股冒险基因被彻底激活。

    她迅速盘算起来:冒充什么样的客户?需要什么样的道具?怎么应对盘问?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那身因为连日奔波而显得有些灰扑扑的旧外套,这肯定不行。

    客户得光鲜亮丽。

    她飞快地跑回出租屋,从箱底翻出最好的一件米白色针织衫和一条略显成熟的黑色直筒裤——这是她为了来京城特意买的“战袍”,一直没舍得穿。

    又对着那面小镜子,仔细地把头发梳成利落的马尾,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成熟、稳重些。

    “道具”呢?

    她想起在报摊上看过的盛影传媒广告,上面好像有服务热线。

    她跑到公用电话亭,几毛钱,按照报纸上的号码拨了过去。

    “您好,盛影传媒。”接电话的是一个清脆的女声。

    范小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自然:“喂,你好,我想咨询一下你们的‘金婚岁月’服务,请问需要预约吗?如果方便的话,我想最近这两天去你们公司实地看看环境,可以吗?”

    电话那头的客服热情地回答:“可以的女士,我们欢迎客户来访。您方便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吗?我这边可以帮您备注一下,您过来直接到厂门口的接待室说明来意,会有专人接待的。”

    “我叫范小胖。”

    范小胖急中生智:“电话……我这边不太方便留,我大概明天下午过去看看吧。”

    挂了电话,范小胖手心全是汗。

    第一步,算是埋下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伏笔。

    第二天下午,范小胖换上新衣服,努力挺直腰板,尽量让自己显得底气十足,朝着北影厂大门走去。

    她的目标很明确:进入厂区,找到盛影传媒的办公地点,伺机寻找王盛。

    至于找到了说什么、怎么做,她心里根本没底,走一步看一步,全凭临场发挥和一股豁出去的勇气。

    ……

    与此同时。

    盛影传媒总经理办公室内,会客区。

    王盛正接待一位熟悉的客人——《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张建伟。

    距离上次专访过去半年多,王盛和他所代表的“北影厂-盛影传媒-电影厂联盟”模式,已经取得了远超当时预想的成就。

    张建伟此次受部门指派,进行追踪报道,重点就是想深入了解“电视电影”这一新兴业态爆红背后的逻辑与未来走向。

    “王总,再次恭喜!《疯狂的彩票》和《婚纱》可以说是点燃了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情。”

    张建伟寒暄过后,开门见山:“部里领导也很关注,特别让我来请教,您当初是如何敏锐地发现‘电视电影’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的?它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王盛穿着简单的衬衫,坐在沙发上,气度比半年前更加沉稳。

    他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旁边拿起一份内部通讯稿,递给了张建伟。

    “张记者,你看看这个。这是韩三坪厂长昨天从部里开会带回来的消息。”

    张建伟接过一看,上面简要汇总了近期各地广电部门、文化单位收到的关于“电视电影”的群众反馈,有电话记录摘要,有信件片段,甚至还有几张群众自发赠送锦旗的照片。

    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对《疯狂的彩票》、《婚纱》等片的热情赞扬和对“周末影院”这类栏目的强烈支持。

    “人民群众的呼声,就是最好的答案。”王盛等张建伟看完,才缓缓说道:“这不是我们有多高明,而是我们恰好做对了事情。电影厂的资源以及专业人才闲置着,电视台的时段空着,老百姓想看点新鲜、好看、接地气的节目却没得选。我们不过是把这几股绳拧在了一起。”

    他顿了顿,继续道:“你说偶然还是必然?我觉得,是必然中的偶然。必然的是,市场有这个巨大的缺口;偶然的是,我们率先用这种方式把它填上了。

    关键是得快,要能规模化、标准化地生产内容,才能形成持续的吸引力。‘电视电影’周期短、成本可控、贴近生活,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

    电视电影对于这个年代的电视观众而言,就像直播、短视频、短剧刚出来的时候那样。

    张建伟飞快地记录着,连连点了点头:“所以您认为,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抓住了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错配,并用工业化的方式高效对接?”

    “可以这么理解。”王盛颔首:“但这只是第一步。要让这条路持续走下去,光靠现在的野路子还不够,需要更扎实的内功。”

    “哦?您指的内功是?”张建伟敏锐地抓住了话头。

    王盛身体微微前倾,语气认真起来:“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跟你聊的。我最近正在准备参加高考,目标是北电的管理系。”

    张建伟明显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王总,您是说……您要去上大学?”

    他知道王盛参加过北电的培训班,但没想到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会选择重回校园。

    “对,以社会考生的身份。”王盛肯定地回答:“如果顺利,今年九月份,我或许就是一名正式的北电生了。”

    “这……恕我直言,王总,您现在的成就,已经远超许多科班出身的人。为什么在事业巅峰期,反而会产生重回校园深造的想法?”张建伟的问题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疑惑。

    王盛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超越年龄的清醒与审慎:“张记者,正是因为现在看起来太‘成功’了,反而让我心里有点不踏实。”

    他斟酌着词句:“盛影传媒也好,电影厂联盟也罢,这大半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一股势头、一些机会和兄弟们的拼劲闯出来的。

    有点像……盖楼,地基打得快,楼起得也快,但楼能盖多高、多稳,取决于地基有多深、多扎实。

    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管理、在宏观战略、在理论修养方面的不足。光靠经验和直觉往前走,风险会越来越大。”

    “所以您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来弥补?”张建伟追问。

    “是的。”王盛郑重地点点头:“市场在变,技术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我需要一个更体系化的知识框架,需要静下心来读读书,和老师、同学们交流碰撞,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去思考、去解决。

    北电有最好的师资,有最前沿的学术氛围,我希望在那里‘充充电’,把咱们这个摊子的‘地基’打得更牢靠些。这也是为了未来能走得更远。”

    他接着又补充道:“而且,读书深造不代表放下事业。北电本身就提倡产学研结合,我可以在学习的同时,继续把握公司的大方向,把学到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好的提升。”

    张建伟一边记录,一边心中感慨。

    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强大的执行力,更难得的是这份居安思危、不断自省和追求卓越的心态。

    在遍地是机会、容易让人浮躁的九十年代,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实属罕见。

    两人又就电视电影未来的题材拓展、技术升级,如即将到来的数字化浪潮、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跟风模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100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