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137:犬吠
关机宴的喧嚣散去,已是深夜。
王盛和周星星在饭店门口握手道别,约定日后有机会定去港岛拜访。
周星星带着助理乘车离去,王盛则和李晓冉回到了她的住处。
一夜缠绵自不必细说。
……
次日。
1997年8月11日,星期一。
夏日的晨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凌乱的床单上。
王盛轻轻挪开李晓冉搭在他身上的手臂,动作利落地起身。
昨晚的“忙活”让李晓冉睡得格外沉,只是无意识地咂咂嘴,翻了个身继续酣睡。
……
来到北影厂。
早晨的北影厂生活区已经开始忙碌,上班的人流和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
王盛在厂门口的小摊买了份煎饼果子,边吃边走向行政楼。
一路上,不断有职工和他打招呼,语气恭敬中带着热络。
王盛只是点头回应,脚步未停。
上午九点,厂务例会准时开始。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各科室负责人基本到齐。
韩三坪坐在主位,面色比前些日子轻松了不少,但眉宇间仍有一丝凝重。
“人都齐了,开会。”韩三坪敲敲桌面,直接进入正题:“今天主要说两件事。第一,进入下半年,上面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了……”
他扬了扬手里的一份文件复印件道:“37号文动真格的了,电视台兼并、撤销的力度非常大。地市一级以下的电视台,很多已经停了自办节目,采购基本冻结。省级台和保留的地市级以上台,虽然还有采购需求,但凭借播映权和采购权的垄断,压价非常厉害。”
韩三坪手里的文件,是《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中办厅字〔1996〕37号文件。
去年12月份发布的,1997年上半年主要是调查研究、制定具体治理方案的阶段。
靠着这个真空期,地方军拖了大半年,赚了最后一波广告费,目前看似是投降了,不过,谁知道呢,那些影院、录像厅,在上面跟电影厂联盟打口水战的时候,照旧在放走私来的片源。
分管发行的副厂长接口道:“厂长,情况确实不乐观。以前一部电视电影,全国撒网,能卖到上千万。现在主要靠省级台和重点地市台,满打满算,一部片子能收回六百万就算不错了。
这六百万里,去掉给联盟内其他厂的发行分成和各项成本,落到我们制片方手里的纯利润,大概只有两百多万。”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沉的议论声。
这个数字比起巅峰时期缩水严重,但没人显得惊慌。
因为另一组数据支撑着大家的底气。
“但是!”韩三坪提高了音量,压下议论:“我们的规模上来了!联盟现在一个月能稳定生产三十部以上的电视电影!
就算单部利润降到两百万,一个月总利润依然超过六千万!VCD市场虽然被盗版冲击得厉害,但靠着广告植入,这块还能补充不少利润。
总体来看,我们的盈利能力依然恐怖!账上趴着的几个亿,就是咱们的底气!”
这话让在场众人都挺直了腰板。
没错,虽然单产利润下降,但靠着工业化流水线般的高产,总利润依旧惊人。
电视电影这根支柱,暂时还倒不了。
“现在的问题是,”韩三坪话锋一转,目光投向王盛:“市场天花板肉眼可见了,跟省级电影公司那边一时半会儿也掰扯不清楚。账上这么多钱,不能光趴着吃利息。下一步,往哪儿走?大家有什么想法没有?谈一谈……”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王盛身上。
迎着众人的目光,王盛停下手中转着铅笔的动作:“两条腿走路。动漫,长剧。”
他解释道:“电视电影是快钱,但受政策和平台制约太大。长剧,尤其是能够系列化、形成品牌的长剧,播映权可以卖好几轮,卫视、地面频道的需求量依旧旺盛。生命周期长,收益更稳定。更重要的是,长剧制作周期长、用工多,能养活更多的人,把咱们联盟这几千号人的队伍稳住、锻炼出来。”
“动漫也一样,《虹猫蓝兔三千问》只是试水。动漫产业未来空间巨大,尤其是青少年市场。而且动漫制作同样能锻炼特效、后期团队,为将来的电影大片储备技术。不过动漫可以先等等,看《虹猫》播出后的市场反应再制定详细计划。”
韩三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长剧……这个思路对。我们之前确实囤积了一批长剧剧本,类型也齐全。你的意思是,现在就可以启动?”
“随时可以。”王盛肯定道:“不缺本子,不缺人,不缺资金。只要立项,马上就能组织编剧团队完善剧本,组建剧组。可以先挑一两个有潜力的系列开拍,优先选都市轻喜剧和武侠题材,观众基础好,也容易出效果。”
“好!”
韩三坪拍板:“这事抓紧办。艺办和制片部门牵头,尽快把长剧项目立项流程走起来,组织论证会。王盛负责总体把关。”
……
例会结束,众人散去。
王盛没有停留,径直赶往剪辑车间,主持《30天》的后期制作讨论会。
与剪辑师、音效师、以及执行导演霍健起等人一起,对剪辑方向、关键点进行讨论。
会上,王盛强调要突出温情喜剧的基调,避免过度煽情,确保结尾处男女主角重逢的戏份情绪,要饱满而自然。
会议持续到近中午才结束。
……
开完会。
回到盛影传媒总经理办公室。
王盛随手拿起了一份李婷婷今天送来的京城本地的都市报。
过去近一个月的舆论攻防战,虽然核心焦点是电影发行体制,但客观上却为王盛锤炼出了一支意想不到的力量——一支隶属于电影厂联盟,实则由他间接掌控的“笔杆子”队伍。
为了反击,各电影厂汇聚到北影厂的编剧、宣传干事们,日夜不停地整理材料、撰写稿件,联络各路评论家、学者在媒体上发声。
这套流程跑下来,不仅打通了与多家报纸,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反应更灵活的都市报的合作渠道,更是在无形中“养”出了一批熟悉媒体运作、敢于发声、也善于按照既定方向“狗叫”的评论员和撰稿人。
王盛翻看着报纸。
在一些非主流版面的文化评论版块或是娱乐版块,出现了几篇风格犀利、矛头直指的文章。
只是对象不再是省级电影公司,而是换成了另一个目标——刚刚开拍不久、由宝岛怡人传播有限公司和内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还珠格格》。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099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