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156:上影厂:我一点都不羡慕!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六日,星期六,清晨。
一层灰白色的薄雾笼罩着北影厂生活区,寒意浸入骨髓。
然而,在北影厂行政楼那间熟悉的会议室里,却是灯火通明,热气与茶香混合着烟草的气息,驱散了窗外的清冷。
长方形会议桌旁,核心人物均已到齐。
韩三坪坐在主位,眉头微蹙,手指间夹着一支燃烧了半截的“华子”,目光沉静地扫过摊开在桌面上的几份报表。
王盛坐在他右手边,看着手里的报表复印件。
紫禁城影业的张和坪、王珠、陆遥等人分坐两侧,表情各异,但都透着一丝压抑着的兴奋与凝重。
“都到了,那就开始吧。”韩三坪掐灭了烟头,声音带着一丝清晨的沙哑:“把汇总的情况说一下。”
负责数据汇总的宣发处处长立刻拿起一份文件,清了清嗓子:“厂长,王总,各位领导,根据京城、苏省七市昨天,也就是十二月五号,首日上映的初步统计汇总……八地首日总票房,粗报……一百零七万三千元整。”
这个数字被报出来时,会议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寂静,随即响起几声轻微的抽气声。
一百零七万!
在1997年,对于一部国产电影,尤其是在并非全国同步上映,仅局限于八个城市的情况下,并且还是首日,这绝对是一个足以令行业震动的数字。
韩三坪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舒缓,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缓缓道:“一百零七万,不错不错,比我们最乐观的预估,还要高出一些。看来,观众是认这笔账的。”
他放下茶杯,目光投向王盛和张和坪:“《30天》的制作成本,周星星的片酬是友情价,五百万。咱们自己的制片成本控制在五百万。宣传林林总总加起来,两三百万的样子。总投入,差不多一千三百万。”
他顿了顿:“按照这个势头,如果能稳住,甚至借着周末再往上冲一冲,首周票房很有希望突破五百万。如果能维持热度,首月下来,就算后续略有下滑,冲击三千万票房,也并非没有可能。”
“三千万票房,按我们跟下面谈的百分之四十分账,制片方能拿回来一千万出头了。”
脸上带着笑容的张和坪接口道:“虽然看起来刚够覆盖制作成本,似乎没赚什么钱。但韩厂长说得对,这已经很好了!咱们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尝试分账制、并且取得开门红的国产商业片!意义远大于利润。只要不亏本,就是巨大的胜利!”
他越说越兴奋:“更何况,电影下映之后,还有电视台的播映权销售,录像带、VCD的发行……这都是纯利润!我看啊,这个项目,盈利绰绰有余!”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王盛身上。
他一直是这套打法最坚定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王盛放下报表:“数据不错,证明了我们的路走对了。观众愿意为高质量、符合他们口味的国产商业片买单,也证明了分账制在现有条件下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撬动市场。”
他指了指那份报表:“这一百零七万,是八地主要影院,在并非全天候排片的情况下取得的。今天周六,津城也会加入上映行列。
津城那边,我了解过,主要影院像光明影院、大光明影院、延安影剧院、和平影院这几家,加起来座位数超过五千,加上其他区县的放映单位,总座位数预估能到一万两千个左右。
以目前的热度和周末效应,上座率保守估计八成。按平均票价18元算,减去他们和地方的分账,单日给咱们贡献个十来万票房不成问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所以,我的意见是,可以把这个首日破百万的消息,正式对外公布了。不仅要登报,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
标题就用——‘国产商业电影破冰之作!《30天》首日分账票房勇破百万!’重点强调‘分账制’和‘百万票房’这两个点。这不只是为我们这部电影造势,更是为整个电影厂联盟,为所有渴望变革的电影人,打一剂强心针!”
韩三坪与张和坪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认同。
“好!”
韩三坪一拍板:“就按王盛说的办!宣发处立刻联系……还有咱们合作紧密的各地晚报,把这个消息发出去!要快,要形成声势!”
“明白!”
宣发处处长立刻起身,匆匆离去安排。
……
命令被迅速执行。
当天傍晚,遍布京城、金陵、姑苏、羊城、杭城等多个城市的晚报摊点,许多市民都注意到了一条颇为醒目的新闻。
晚报是专门报道当天上午采集到的新闻。
《京城晚报》文化娱乐版头条:“破冰!《30天》首日告捷,分账票房斩获百万!”
《扬子晚报》更是直接用上了“苏省七市联手北影厂,《30天》首日引爆百万票房!”的标题。
《羊城晚报》、《钱江晚报》等也纷纷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
“国产电影”、“分账制”、“首日百万票房”,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化学效应是巨大的。
它不仅吸引了普通影迷的关注,更在行业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
魔都电影电视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魔都电影电视公司,是由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上影厂与其他单位合并组建而成
永乐股份有限公司,是由魔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1993年转制而成,是最早的院线公司之一。
这间的公司老总,目前是由上影厂厂长朱泳德兼任。
朱泳德拿着秘书送进来的《新民晚报》,翻到文化版,看着那几乎雷同的标题和刺眼的“百万”数字,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猛地将报纸拍在红木办公桌上,发出“嘭”的一声闷响。
“一百零七万!哼!倒是让他们出了风头!”
他冷哼一声,对着办公室里的几位副手和骨干导演、制片人说道,语气里充满了酸葡萄心理:“不过是靠着周星星的名头,靠着钻空子、搞噱头!这种路子,能长久吗?我们上影厂,讲究的是艺术底蕴,是精工细作!这种急功近利的商业片,不值一提!”
他环视众人,试图寻找认同:“你们说,是不是?”
然而,回应他的却是一片有些尴尬的沉默。
几位年轻些的导演和制片人低着头,眼神闪烁,心里却都在盘算着这“百万票房”背后代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北影厂联盟那套令人眼花缭乱的运作模式。
真的……
一点都不羡慕吗?
……
京城。
某处略显老旧的筒子楼内。
冯晓刚裹着一件半旧不新的军大衣,缩在冰冷的房间里,面前的桌子上摊着写了一半的剧本,旁边是几个空了的二锅头酒瓶和一堆烟头。
他与徐凡已经彻底闹掰,事业感情双双跌入谷底。
虽然郑小龙看在旧情上,让他回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挂个名,写点边角料的剧本,但早已不是当年的核心位置,也没有正式编制,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他曾试图在市场上寻找其他投资,但昔日称兄道弟的老板们,此刻却都对他避而远之。
他拿起一份不知谁丢在楼道里、被揉得有些皱的《京城晚报》,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刺眼的标题和“王盛”两个字。
他盯着那报道,看了许久,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愤怒,也没有不甘,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沉寂。
曾经,他也是京圈里叫得上号的人物。
可如今……人家一部电影首日票房就破百万,还是分账制,而自己却连下一顿饭的钱在哪里都要发愁。
他扯了扯嘴角,想笑,却发不出声音。
最终,他只是将报纸揉成一团,扔进了墙角的簸箕里,然后拿起剩下的半瓶二锅头,仰头灌了一大口。
辛辣的液体灼烧着喉咙,却暖不了那颗早已冰凉的心。
麻了,真的已经麻了!
外面的世界喧闹无比,庆祝着国产电影的一个新纪录。
而这间寒冷的斗室里,只有一个失意人,在酒精和烟雾中,品尝着被时代列车甩下的苦涩。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097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