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161章 159:爆沪爷金币!

第161章 159:爆沪爷金币!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第三周,凛冬已至,但姑苏城内外,却因一场精心策划的“跨界观影”暗战,涌动着一股异样的热流。

    姑苏市电影公司分管宣发的副总向前进,是个地道的姑苏人,身材微胖,脸上常挂着生意人特有的和气笑容,但眉眼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接到王盛那通“爆沪爷金币”的电话后,他非但没觉得这是难题,反而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魔都电影公司那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早就受够了!

    同为经济重镇,凭啥我们就要看你们的脸色?

    这次有北影厂联盟和王盛在背后撑腰,又有《30天》这张王牌,他决心要好好出一口恶气,也为姑苏电影市场争一口气!

    王盛的点子其实很简单,却极为刁钻:既然魔都那边捂着市场不放,堵着门不让我们进去,那我们就把门打开,邀请,不,是“勾引”魔都的观众自己跑过来!

    利用姑苏与魔都地理上近乎“同城化”的便利,两地相距不过80公里左右,在公路和铁路都有的情况下,车程不过一个多小时,基于此,制造一场针对魔都的“观影虹吸效应”。

    向前进深谙海派文化精髓——魔都人骨子里有着追求时髦、不甘人后的天性。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尤其是被媒体炒得火热、身边却看不到的东西,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和占有欲。

    《30天》如今舆论沸扬,周星星的招牌响亮,魔都的报纸骂得越凶,反而越是在给这部电影做反向宣传,勾得许多年轻影迷心痒难耐。

    这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心理,正是可以利用的关键。

    说干就干。

    向前进立刻调动起全部人脉和资源,开始了跨部门、跨行业的疯狂运作。

    首先,他找到了姑苏铁路分局和长途汽车客运公司。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组织专门的“观影列车”或“观影巴士”,涉及车辆调度、票务整合、安全保障、甚至地方接待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交通、公安、文化等多个部门协调。

    向前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姑苏市电影公司乃至背后市里支持此次“文化出击”的尚方宝剑,一家一家地跑,一层一层地批。

    他对铁路分局的领导说:“这是促进姑苏文旅消费的好机会啊!一趟列车拉来几百个魔都的消费力,看完电影不得在观前街吃个饭、买点特产?这对我们姑苏经济是拉动!”

    他对客运公司的老总讲:“咱们的长途班车,平时上座率也有波动,开辟几条固定的‘观影专线’,稳定客流,还能提升我们服务品牌形象,名利双收!”

    他甚至拉上了旅游局和商业局的人,描绘着一车车魔都观众带来的“过夜经济”潜力——看完晚场电影,住一晚再走,这住宿费、餐饮费、购物费不就都留下了?

    在“发展地方经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探索跨区域文化合作新模式”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一些不便明说的“关系润滑”下,向前进硬是在短短几天内,奇迹般地跑通了所有环节。

    “姑苏-魔都《30天》观影直通车”项目迅速启动!

    铁路方面,增开列车肯定是争取不到的。但是争取到了在车厢内贴上了《30天》炫目海报,每趟列车上,还有专门的讲解员,会在车上介绍影片和姑苏的观影影院信息。

    长途客运则更为灵活,在魔都几个主要交通枢纽设置了“《30天》姑苏观影巴士”上车点,每天上下午各发数班,车程约一个半小时,直达姑苏开明大戏院、人民影剧院等核心放映点附近。

    车票与电影票捆绑销售,形成“往返交通+电影票”的优惠套餐,价格算下来,比魔都黄牛炒起来的价格可能还便宜,而且保证是真票、好位置。

    宣传攻势随即在魔都悄然展开。

    不敢大张旗鼓地在魔都主流媒体打广告,向前进便采取了“地下”和“精准”的策略。

    他雇佣了一些人手,在魔都年轻人聚集的商圈、高校校区、以及高档写字楼附近,秘密散发设计精美的传单。

    传单上,周星星和李晓冉的笑脸格外醒目,大字标题极具诱惑力:

    【魔都看不到?姑苏请你看!】

    【《30天》官方授权观影直通车,拒绝盗版,直击热映现场!】

    【周末出发,轻松往返,体验原汁原味贺岁大片!】

    下面详细列出了“观影专列”和“观影巴士”的出发时间、地点、套餐价格和报名热线。

    传单末尾还特意加了一句:“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体验魔都未曾有的观影热潮!”

    ……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效果立竿见影。

    首先响应的就是魔都那些追求时尚、信息灵通的年轻白领、大学生和铁杆“星迷”。

    他们早就对《30天》望眼欲穿,本地的骂战更激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

    如今看到有如此“贴心”的服务,几乎不用自己操心交通和买票的难题,顿时趋之若鹜。

    报名电话很快被打爆。

    第一个周末(12月20日-21日),数趟“观影专列”和几十班“观影巴士”几乎全部满员!

    场景颇为壮观:周六清晨,魔都火车站,一趟绿皮车车厢里,坐满了兴致勃勃的年轻人,他们拿着统一的观影凭证,互相交流着对电影的期待,气氛如同春游。

    列车驶出魔都,穿过江南水乡,一小时后抵达姑苏站,早有姑苏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举着牌子接站,引导他们乘坐安排好的短驳车或公交,前往市区各大影院。

    同样,从魔都各出发点驶出的“观影巴士”,也满载着一车车渴望已久的观众,奔驰在沪宁高速上。

    姑苏城内的几家核心影院,如开明大戏院、人民影剧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魔都观众潮”。

    这些操着吴侬软语或时髦普通话的年轻人,涌入影院,瞬间提升了影院的消费档次和热闹程度。

    他们买起零食、饮料毫不手软,观影过程中笑声和反应也格外热烈——这是一种憋了很久终于得到释放的畅快。

    电影结束后,这些魔都观众意犹未尽,很多人并不急着立刻返回。

    他们或在观前街品尝苏帮菜,或在观前街、石路等商业区逛街购物,相当一部分人真的选择了在姑苏住一晚,体验“双城记”的乐趣。

    姑苏的餐饮、酒店业意外地迎来了一波小阳春。

    更重要的是,正如王盛所预料,这些“看过”的人,回去之后,立刻成了《30天》最有效的“自来水”。

    在办公室里,他们向同事眉飞色舞地描述周星星这次如何“不一样”,电影如何“好笑又感人”;在朋友聚会中,他们炫耀着自己“远征”姑苏的观影经历,讲述着影院里爆满的景象;话语行间里行间充满了“你们没看过吧?”的优越感。

    “真的很好看!星星演技有突破!”

    “故事很接地气,李晓冉好美!”

    “姑苏影院效果不错,关键是能看上啊!”

    “没想到姑苏这么近,过去看场电影也挺方便。”

    这种“有人看过,有人没看过”的信息差,以及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带来的真实评价,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传播力和心理暗示。

    它无声地嘲笑着魔都本地媒体的那些质疑和批评——如果电影真像他们说的那么不堪,为什么这么多魔都年轻人要费时费力费钱地跑去看?而且回来还都说好?

    越来越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魔都人被勾起了兴趣,心里那杆天平开始倾斜。

    “观影直通车”的报名人数在第二个周末呈现井喷之势。

    向前进不得不紧急协调增加巴士班次。

    一股强大的“观影虹吸”力量,正悄然形成。

    魔都电影公司试图用行政壁垒构筑的防线,在观众用脚投票的现实面前,开始出现裂痕。

    王盛这招“围城打援”,借力姑苏的地理和行政灵活性,精准地戳中了魔都市场的痛点和观众的心理,效果出奇地好。

    向前进看着手里不断攀升的“跨城观影”数据,以及姑苏本地影院因这批额外客流而再次冲高的票房和周边收益,脸上乐开了花,心里对远在京城的王盛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09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