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征粮


除夕夜的酒意还未散尽,王府外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朱文奎放下酒杯,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这时候的急报,多半不是寻常事。

侍从匆匆推门而入,双手捧着染了霜气的密函,声音带着几分急促:“殿下,京城八百里加急,是陛下亲批的旨意!”

朱文奎接过密函,指尖触到封蜡的凉意,拆开时纸张簌簌作响。

陆准则凑在一旁,目光迅速扫过字迹,两人脸色同时沉了下来——朱棣决意开春后征伐漠北,令各地藩王筹备粮草,其中荆州需上缴十万石粟米,限一个月内集齐,由兵部专员前来押运。

“十万石……”

朱文奎捏着信纸的指节泛白,荆州刚经历旱灾,虽秋收丰收,可百姓家中存粮本就不算充裕,这数额几乎要掏空大半府库,稍有不慎便会动摇民心。

陆准沉默片刻,先一步开口:“殿下,此事急不得,若强行从府库调拨,或是向百姓摊派,去年好不容易稳住的局面恐会反噬,臣请命亲自去各乡核查存粮,务必在不扰民生的前提下凑齐粮草。”

朱文奎抬头看向陆准,眼中满是信任:“太傅行事稳妥,此事便交予你,切记不可让百姓受委屈,若有难处,随时回府商议,哪怕向京城递折请缓,也不能逼得百姓饿肚子。”

次日天还未亮,陆准便带着两名随从出发,没有乘坐王府的马车,只骑了匹寻常的枣红马。

一路往荆州南部的乡镇去——那里是去年开垦的盐碱地,百姓们对新粮的珍视程度,比老农户更甚。

第一站到了临沮河畔的张家庄,去年这里是开垦荒地最积极的村子,如今田埂上还留着秋收时的麦茬。

陆准刚进村口,就见几个妇人蹲在河边捶洗衣物,说说笑笑间满是生机,可走近了却发现,她们手里的衣裳都打着补丁,布料也磨得发亮。

陆准没有直接找里正,而是绕到村后的一户人家,院门关着,却能听到里面传来孩子的咳嗽声,他轻轻叩门,许久才有人应声,开门的是个面色蜡黄的妇人,见是陌生人,眼神里满是警惕。

“大嫂莫怕,我是王府的幕僚,来看看大家的存粮情况。”陆准放缓语气,亮出腰间的令牌,妇人这才松了些戒心,侧身让他进门。

院子里很简陋,只有一间土坯房,墙角堆着几捆干枯的稻草,屋里光线昏暗,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孩子躺在床上,盖着打了好几层补丁的被子,咳嗽声断断续续,床边还放着一碗没喝完的稀粥,里面几乎看不到米粒。

“孩子这是怎么了?”陆准走近床边,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得吓人,妇人叹了口气,眼圈泛红:“前些天受了风寒,一直没好利索,家里就这点存粮,每天只能喝稀粥,哪有银子请郎中……”

陆准心里一沉,从怀里掏出些碎银递过去:“先带孩子去看郎中,这钱你拿着,就说是王府给的补贴。”

妇人连忙推辞,陆准却执意塞到她手里:“这不是施舍,是殿下让我来看看大家,孩子的身子要紧,不能耽误。”

离开妇人家,陆准又去了村里其他几户人家,发现并非只有这一家困难——有农户为了给年迈的父母治病,卖了大半秋收的粮食。

还有刚成家的年轻人,为了盖新房,把存粮换成了木料,如今家里只剩下够吃到开春的口粮。

他找到里正,里正得知来意后,搓着手面露难色:“大人,不是我们不肯交粮,实在是去年刚缓过来,家里的粮都紧巴巴的,要是再缴粮,怕是要有人饿肚子了……”

陆准点点头,没有为难里正,只是让他把村里的存粮情况一一登记,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村子。

连着三日,他跑遍了荆州南部的十几个乡镇,每到一处,都能发现类似的民生难题,登记的册子上,可用的余粮数额,离十万石还差着一大截。

这日傍晚,陆准回到王府,刚进门就看到朱文奎在院子里踱步,显然是等了许久,见他回来,连忙上前:“太傅,情况如何?各乡的存粮够不够?”

陆准将登记册递过去,声音带着几分沉重:“殿下,各乡余粮加起来不足六万石,且不少农户家中存粮仅够自用,若强行征调,恐会引发不满。”

朱文奎接过册子,翻看着上面的记录,眉头越皱越紧,手指在“张家庄”“李村”等名字上划过,这些都是去年他亲自去过的村子,本以为百姓们日子好过了,却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难处。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朱文奎放下册子,语气里满是焦虑,京城的旨意催得紧,若是误了期限,不仅他难辞其咎,恐怕还会影响漠北的战事。

陆准沉吟片刻,忽然眼前一亮:“殿下,臣倒有个主意,荆州东部种桑养蚕的农户,去年卖丝绸赚了些银子,或许可以让他们用银子折抵部分粮草,再从府库中调出些储备粮,同时派人去周边府城采购,应该能凑齐十万石。”

朱文奎眼睛一亮,随即又有些犹豫:“用银子折抵,会不会让农户们觉得不公?”

“不会。”陆准摇头道,“臣会亲自去东部乡镇说明情况,告诉他们折抵的银子会用来采购粮草,且后续会减免他们半年的赋税,这样既不会让他们吃亏,也能解燃眉之急。”

次日一早,陆准便带着随从前往荆州东部的桑蚕之乡,这里的农户因养蚕缫丝,日子比南部乡镇富裕些。

可当他走进一户养蚕户家中时,却发现了新的问题——农户家里堆满了丝绸,却愁眉苦脸地坐在院子里。

“老乡,怎么回事?丝绸卖不出去吗?”

陆准上前问道,农户见是王府来人,连忙起身回话:“大人有所不知,前阵子江南来了些商贩,压低了丝绸的收购价,我们要是不卖,丝绸就会积压,可卖了又赚不了多少,家里的存粮也快不够了,正发愁呢。”

陆准心里又是一紧,他没想到东部的农户也有难处,若是再让他们用银子折抵粮草,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思索片刻,对农户道:“你放心,王府会设立专门的丝绸收购点,按去年的高价收购你们的丝绸,绝不会让你们吃亏。”

农户闻言,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连忙召集村里的其他养蚕户,消息传开,东部乡镇的农户们都欣喜若狂,纷纷表示愿意用丝绸或银子折抵粮草。

陆准趁机向他们说明征粮的缘由,农户们得知是为了漠北战事,都十分配合,短短几日便凑齐了三万石粮草的折抵银。

与此同时,朱文奎也派人前往周边府城采购粮草。

可刚过了两日,采购的人就回来了,面色难看地禀报:“殿下,周边府城的粮商们像是串通好了一样,都把粮价抬高了一倍,咱们根本买不了多少。”

“岂有此理!”

朱文奎拍案而起,这些粮商竟敢趁机囤积居奇,发国难财,他正要下令惩治粮商,陆准却拦住了他:“殿下,不可冲动,如今正是缺粮的时候,若是惩治粮商,他们怕是会藏粮不卖,反而误了大事。”

“那你说怎么办?”朱文奎强压下怒火,问道。

陆准微微一笑:“臣有一计,咱们可以贴出告示,说荆州府库的粮草充足,不仅不需要采购,还能向周边府城低价出售,那些粮商见无利可图,自然会降低粮价。”

朱文奎恍然大悟,当即命人贴出告示,果然不出陆准所料。

告示贴出后的第二日,周边府城的粮商们就慌了神,纷纷派人来荆州商谈,愿意以原价出售粮草,朱文奎趁机采购了两万石,加上各乡征集的六万石,终于凑齐了十万石粟米。

粮草集齐的那日,京城派来的押运专员也到了荆州,见粮草堆积如山,且都是颗粒饱满的好米,不禁对朱文奎赞不绝口:“殿下真是厉害,短短一个月就凑齐了十万石粮草,陛下若是知道了,定会十分欣慰。”

朱文奎却没有丝毫喜悦,他对专员道:“大人有所不知,这些粮草背后,是荆州百姓的体谅与支持,本王已向陛下递折,请求减免荆州明年的部分赋税,让百姓们能好好过日子。”

专员闻言,不禁对朱文奎肃然起敬,当即表示回京后会向朱棣禀报此事。

押运粮草的队伍离开那日,朱文奎与陆准站在城楼上目送,看着长长的粮车队伍消失在远方。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553/5034192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