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 靖难背后的南北角力
奉天殿前的空气凝固如铁,对靖难之役深层原因的剖析,让每一位在场者都脊背发凉。这天幕揭开的不仅是未来的奇闻轶事,更是直指当下权力核心的飓风,搅动着洪武朝堂最敏感的神经。
光华流转间,主播朱及第再度现身,面色是前所未有的郑重。“老铁们,关于南北与文武之争的讨论引发了极大关注。我们继续深挖这个话题,看看网友们如何抽丝剥茧,分析皇太孙朱允炆身后所代表的力量及其根源。”
他操作着无形界面,点开一条长评:“来看这位ID‘史海钩沉’的网友深度分析:「断言朱允炆是南方文臣集团全力推举并寄予厚望的代表,绝非空穴来风。这一切的关键转折点,就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盛年薨逝之后。」”
“「当时,”朱及第的声音平稳却带着穿透力,每一个字都砸在洪武朝臣的心上,“太祖皇帝陛下痛失爱子兼国之储君,于悲痛之余,必须迅速稳定国本,在众多皇孙中抉择继承人。最终择定朱允炆,其身边迅速汇聚并积极运作的文臣力量,尤其是南方士人集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朱及第稍作停顿,仿佛要强调这个名字,“「时任翰林学士、被天下士林尊为‘一代儒宗’的刘三吾,其态度尤为关键,甚至可谓一锤定音。他多次极力向太祖皇帝进言,引经据典,强调‘立嫡立长’之万古礼法(虽朱允炆并非皇孙中最年长者,但其在朱标嫡系诸子中序齿居长,加之其母吕氏在太子妃常氏早逝后被扶正,其嫡孙身份更为凸显),并不断推崇皇孙‘性至孝、聪慧好学、仁厚有德’,堪承大统。刘三吾身负天下文望,其态度影响巨大,绝非寻常臣子可比。与他持相似意见并共同造势的,还有多位同样出身南方的朝中重臣、清流领袖。」”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正站在文官队列中的刘三吾本人,如遭雷击,浑身猛地一颤,血色瞬间从脸上褪去,变得惨白如纸。他感到无数道目光,惊疑、审视、忌惮、冰冷……尤其是龙椅之上那道仿佛能洞穿一切的锐利视线,如同实质般压在他的身上,让他几乎喘不过气,只想立刻消失在原地。
朱及第似乎全然不觉自己已在洪武朝堂引爆了一颗惊雷,继续平静地念着网友的补充分析。
“「对于这种力量格局的形成,网友‘洪武制度史’补充了一个关键案例:「这种倾向并非一蹴而就。就在洪武朝晚年,确切地说是在洪武三十年,曾爆发震惊天下的‘南北榜案’(亦称‘春夏榜案’)。因该科科举会试录取的五十二名进士无一北人,全为南籍,引发北方士子强烈不满与太祖陛下震怒,认定主考官徇私舞弊。刘三吾作为主考之一,因此事受严惩,南方文官集团势力一度受到沉重打击和压制。」” 天幕上甚至配合地浮现出虚拟的案卷图影,增加其真实性。
“「然而,」”朱及第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意味深长,“「皇太孙朱允炆的被确立,以及他自幼接受的教育熏陶、所处的宫廷环境,使得他与刘三吾等南方大儒理念相合,关系日益密切。网友们推测,正是这种背景,让暂时受挫的南方士人集团看到了重新主导朝纲的巨大希望。而后续的历史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后世史料记载,」”他继续道,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北方官员和勋贵的心上,“「朱允炆登基之后,之前因南北榜案等事受挫的南方文臣势力迅速回归中枢,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用,其权势远超洪武后期。其核心谋士圈层,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无一不是籍贯南方的士人领袖。其在科举取士、朝廷政策上,也明显呈现出不同于洪武朝竭力平衡南北的、更倾向于南方利益与理念的态势。更引人瞩目的是,方孝孺甚至曾提出恢复某种形式的举荐制度,并一度将自己的同学、门生数百人举荐至朝廷任官,此举无疑让在洪武朝后期已深感被压制和边缘化的北方势力,以及与北方边防关联深厚的勋贵武臣集团,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和不信任感。」”
朱及第面对天幕,做出了总结,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历史的冷静,甚至是一丝残酷:
“因此,在这些网友看来,靖难之役的深层根源,早在朱允炆被选定为皇太孙继承人之时就已悄然埋下。它绝不仅仅是皇族内部叔侄间的权力争斗,更是洪武朝中后期以来不断累积、激化的南北地域矛盾、文官集团内部不同地域派系势力消长、以及文武集团利益冲突,在特定历史契机下的一次总爆发。”
“朱允炆被视为南方文臣集团利益和理念的代表,他的上台,对于北方势力以及与北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军功勋贵集团而言,意味着自身利益的巨大潜在威胁,甚至可能是政治上的彻底边缘化。这种深刻的信任裂痕和普遍弥漫的不安全感,使得李景隆在战场上的‘消极’表现、乃至北方许多势力对燕王军事行动的默许、观望甚至暗中支持,都成了这种宏大时代背景与利益结构下的某种‘必然’结果。”
“当然啦,”朱及第照例用他标志性的免责声明收尾,“这仍是一家之言,并非定论。但确实为我们理解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关乎地域经济利益、集团政治博弈的深刻视角,远非简单的忠奸善恶可以概括。”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却依旧死寂无声,落针可闻。刘三吾已是汗透重衣,身体微不可察地颤抖,死死低着头,不敢与任何人对视。龙椅之上,朱元璋的手指在扶手上越扣越紧,指节发白。他那深邃的目光如鹰隼般,缓缓扫过瘫软如泥的刘三吾,扫过那些面色凝重、眼神复杂的北方籍官员,又扫过神情各异、或沉思或愤懑的淮西勋贵们。
他的心中,波澜万丈,先前许多模糊的感知此刻变得清晰无比。这天幕所言,是真是假尚需辨析,但它无疑揭开了一个他或许有所察觉却未曾深思的可怕真相:那场将大明撕裂的靖难烽火,水实在太深了,其下的暗流汹涌,根本就不是老四一个人野心勃勃的事儿,而是他亲手打下这座江山的基石之下,早已悄然裂开的巨大鸿沟……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71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