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093章 震惊洪武时空的阴谋论

第093章 震惊洪武时空的阴谋论


主播朱及第开门见山,“我们讨论了建文帝身后所代表的势力,以及可能引发的北方与勋贵集团的不安。那么紧接着一个核心问题就来了:如果北方和淮西旧部真的选择了‘放弃’或‘不作为’,那为什么最终是燕王朱棣成为了他们事实上的选择?其他藩王呢?他们为何几乎全程沉默?”

朱及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次点开了互动区。“我们来看一位ID叫‘大明阴谋论者’的网友的长篇分析,我觉得他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

他稍微清了清嗓子,开始阅读,每读一段,便有意识地稍作停顿,或轻轻滑动面前无形的光幕,让信息得以充分消化。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朱棣的独特性。”

朱及第念道,语速放缓,“他是诸藩王中实力最雄厚、军事才能最卓越的一位,常年镇守北疆,与蒙古势力周旋,其麾下的北平都司兵将是明军最精锐的边防力量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深度嵌入在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复合体之中。他与徐达长女联姻,与北方勋贵集团关系盘根错节。他本身就是这个体系孕育出的最强代表和最大受益者之一。”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镜头,仿佛在确认观众是否跟上。

“因此,”朱及第继续念,同时用手指虚点着文字,强调重点,“当南方文臣集团主导的建文帝朝廷推行激进削藩,严重威胁到整个北方军事集团和勋贵利益时,朱棣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汇聚力量、进行反击时所能找到的最强有力、最名正言顺(以‘清君侧’为名)的旗帜。选择他,是实力、地缘、利益关系综合考量下的必然结果。”

朱及第端起旁边的水杯,喝了一小口,给了他所认为网上(其实是天幕下)观众一个短暂的喘息和思考时间,然后才点开下一段。

“那么,其他藩王为何不采取行动呢?”

他读着网友的分析,

“这位网友认为,这恰恰反向证明了这场斗争的本质并非简单的‘藩王造反’,而是更深层的势力洗牌。

其他藩王,无论是实力、威望还是与北方基本盘的关联紧密度,都远不及燕王朱棣。

他们非常清楚,在这场以北方势力为基本盘、针对南方文臣集团的博弈中,他们即便想有所作为,也根本无力挑战朱棣的地位,更无法获得足以抗衡的支持力量。

因此,他们的沉默和观望,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这场大战的主角只能是朱棣和朱允炆,他们插手不仅无用,反而可能引火烧身。这是一种基于实力和政治现实计算的、无奈的‘默许’。”

这番分析让奉天殿前的诸多藩王,包括朱樉、朱棡在内,都面露复杂之色。未来的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竟是因为这种原因而作壁上观?

朱及第深吸一口气,仿佛也知道接下来的内容更为关键。“接下来,这位网友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链,来说明建文帝朝廷决策的摇摆如何最终导致了淮西旧部与武将集团最终全面倒向了朱棣。”

他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念道:

“一个关键的时间序列足以说明问题:白沟河之战,李景隆(或可视为淮西势力消极态度的代表)再次惨败,燕军声势大振,兵锋直指山东、江淮。

建文帝在巨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恐慌下,做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他被迫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让他们离开中枢(网友备注:此举史书有载,可查《明史·恭闵帝纪》),这显然是在向淮西与北方的反对势力释放缓和与谈判的信号。”

朱及第在这里做了一个明显的手势停顿,让这个重要信息被充分吸收。

“然而,”他语气一转,带着一种戏剧性的张力,“就在齐黄二人去职后不久,或许是出于忠勇,或许是局势微妙变化带来的战机,大将平安、盛庸等却在东昌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此即著名的东昌大捷,燕军精锐受损,大将张玉战死,朱棣本人险些丧命。”

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强调接下来的转折。

“东昌大捷,本应是对妥协政策的最佳肯定,证明即使没有齐黄,以淮西旧部与武装集团所掌控的朝廷军队并不想让朱棣彻底取代建文。但建文帝的反应却令人匪夷所思——他或许将此胜误读为自身正统地位的天然胜利,或许抵不过身边剩余南方文臣的鼓动,竟然很快又将齐泰、黄子澄召回了朝廷,重新委以重任!”

朱及第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种“果然如此”的表情,继续念道:

“这一反复无常的决策,被网友认为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彻底摧毁了淮西、武将、北方势力及观望者对建文帝朝廷最后的一丝信任。他们认定,这个朝廷的核心决策圈无法摆脱南方文臣的影响,任何妥协都是暂时的,唯有彻底推翻,才能保障自身利益。”

“于是,”朱及第的总结带着一丝冷峻,

“接下来的战局发展就顺理成章了:燕军迅速调整战略,不再与平安、盛庸等悍将在河北、山东进行艰苦的拉锯战,而是发挥机动性,千里奔袭,直扑防御相对空虚的应天府!

而更惊人的是,一路之上,长江天堑前的重重防线形同虚设,素称精锐的朝廷水师竟不战而降,调转船头,载着燕军安然渡江!

这难道仅仅是军事失败吗?不,这更像是整个南方以北的防御体系,从军队到官僚系统,在那一刻,从意志上已经彻底瓦解了。”

天幕之上,朱及第的总结已然完毕,光华渐隐。然而,奉天殿前,乃至整个大明所有能观看到天幕的角落,却陷入了一种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深沉、更加诡异的寂静之中。

后世网友那一连串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分析——什么“北方基本盘”、“利益代言人”、“地缘政治博弈”、“集体默许与理性选择”——像一场前所未有的思维风暴,粗暴地灌入了洪武十一年所有聆听者的脑海中。

如果说之前的天幕内容像是听说书人讲一个离奇悲壮的未来故事,那么今晚的剖析,则像是一群来自未来的、冰冷无情的“法官”,在用他们无法理解的逻辑和语言,解剖着大明江山的肌体、血脉与神经,最终将一场皇族内战,定性为一场不可避免的、由结构性矛盾引发的必然爆炸。

这种视角,对于殿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太超前,太匪夷所思了!

莫说是那些凭军功起家、本质上仍是“聚众造反的农民或小地主”的淮西勋贵们,如李文忠、蓝玉等人,他们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隐约明白好像是自己这帮人未来“集体摆烂”了,但其中复杂的逻辑链条,他们根本串不起来,只能张着嘴,茫然地互相看着。

即便是李善长、宋濂这等被誉为当世大儒、智谋深远之辈,此刻也感到心神剧震,思绪一片混乱。

他们熟读圣贤书,精通经史子集,论权谋机变、治国安邦,自问不输于人。

但他们思考的范式,始终跳不出“君君臣臣”、“忠奸善恶”、“王道霸道”的框架。何曾想过,可以用“利益集团”、“地域代表”、“结构性矛盾”这种仿佛匠人剖析器械般的冰冷术语,来解构一场波及天下的皇权更迭?

他们那饱读诗书的大脑,缺乏处理这种“阴谋论”模型所需的复杂政治想象力。

李善长捻着胡须的手僵在半空,宋濂则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眼神空洞,仿佛一生的学问在某种降维打击下变得苍白无力。

更有趣的则是在钱塘江观幕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这两位正在或即将创作《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文学巨匠,原本对自己的作品中对权谋、人心、天下大势的描绘颇为自得。

此刻听了后世网友这番将地域、经济、利益、制度因素融为一体,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分析,再对比自己笔下那些基于个人忠奸、智慧勇武、兄弟义气构建的故事,顿时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羞愧感。

施耐庵喃喃自语:“某笔下梁山好汉之聚义,与此等…此等‘基本盘’、‘博弈论’相比,竟如孩童嬉戏般幼稚可笑……”

罗贯中亦深感震撼,他正在构思的汉末群雄逐鹿,似乎也有了全新的、更复杂深刻的解读可能。

龙椅上,朱元璋的震撼更远胜所有人。他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最深谙权力运行的黑暗面,也隐约能感觉到各地域、各派系之间的龃龉。

但后世网友这种将一切摊开在阳光下,用近乎“科学”的方法进行归因的方式,依然让他感到一种毛骨悚然的通透感。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他亲手建立的这个庞大帝国,其内部蕴藏着如此深刻而自动运行的矛盾。

皇帝的个人意志,在这些庞然大物般的“基本盘”面前,有时竟显得如此无力。他之前只想着如何削弱藩王、制约勋贵、平衡文武,却从未想过,这些力量本身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集体选择甚至“制造”出一个新的皇帝来!

整个奉天殿,鸦雀无声。人们仿佛集体失语,被一种来自未来的、超越他们理解维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给彻底震慑住了。这天幕,放的不仅是未来的“奇案录”,更是在对他们固有的世界观,进行着一场无声却猛烈的冲击。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71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