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二世而亡?老朱之怒
天幕上,朱及第眼看今日的直播即将结束,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脸上露出了那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搞事表情。他清了清嗓子,语气变得比之前讨论具体史实更加抽象和深邃:
“好了老铁们,最后一点时间,咱们不聊具体的人和事了,来个宏观点的‘暴论’给大家助助眠哈!”
“在后世的网络史学圈里,一直流传着一种相当大胆、甚至有些挑衅的史观解读。这种观点认为: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其历史轨迹与强盛而短命的秦朝、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虽然强大地统一了天下,扫清了前代弊政,但其核心的统治架构、权力模式乃至指定的继承人,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更迭。从这个角度看,‘洪武之明’堪称某种意义上的‘二世而亡’。”
他的语速放缓,让这个惊世骇俗的概念冲击着每一个听众的神经,然后才继续抛出下半段:
“而真正奠定了之后二百多年基业,并使其得以稳定延续的,是由永乐皇帝朱棣通过‘靖难之役’重塑的那个大明。这个‘永乐之明’,在都城的选址、国家的战略方向、统治集团的构成(融入了大量靖难功臣和北方势力)、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都做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其内核与洪武朝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更像后来的汉朝和唐朝。”
“简单说,”朱及第总结道,手指在空中虚点,仿佛在划分一条无形的界线,“大明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两个王朝:一个是太祖皇帝开创的、定都南京的‘南明’;另一个是成祖皇帝再造的、定都北京的‘北明’。它们共用了一个国号,但已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
“这个观点非常刺激,对吧?”他看着镜头,笑眯眯地说,“不知道各位老铁对此有什么看法?是觉得一派胡言,还是细思极恐?欢迎踊跃留言,明天同一时间,我们挑选精彩评论,接着深入讨论这个话题!晚安!”
话音落下,天幕光华骤然熄灭,只留下这个试图将大明王朝“一分为二”的石破天惊之问,在洪武十一年的夜空中嗡嗡回响,强行植入每一个听众的脑海。
朱及第的声音已然随着天幕的光华一同消散,但他抛出的那个问题,却像一枚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奉天殿前每一位勋贵文臣的心中,激起了层层叠叠、难以平息的惊涛骇浪。
殿内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度压抑的寂静。方才那些关于诛戮、清算的残酷叙事,固然让人胆寒,但终究是权力斗争中外显的血腥,是历代鼎革或多或少都难以避免的阵痛。然而,此刻这个关于“两个大明”的论断,却截然不同。它并非针对具体的人或事,而是直指国本,动摇的是他们对王朝延续性最根本的认知!
所有人的脑子都在飞速地转动,以往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大明”概念,此刻竟变得模糊而充满疑窦。
一些思维敏锐的文官,指尖已在袖中下意识地掐算起来:太祖高皇帝洪武朝,三十一年;若按天幕所言,忽略建文朝,那便是由太宗(成祖)永乐朝直接承接……这其中的断裂,岂不正与暴秦、强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后由汉、唐开启数百年基业的历史轨迹,隐隐吻合?
更多的武将勋贵,虽不似文臣般精于史鉴,但他们凭借在权力场中摸爬滚打的直觉,更能体会到这说法背后冷酷的现实——
洪武朝,是跟着朱元璋从淮西起兵、横扫天下的老兄弟们的天下,核心在江南,规矩是太祖定下的铁律。
而永乐朝呢?那是燕王带着北平都司的边军、再加上他们这些在靖难中或明或暗出了力的勋贵,一起打出来的新局面!首都都要迁到北京去了,朝廷里掌权的必然是大批新贵,治国的方法也肯定会变。这难道不更像是一次……改朝换代?只不过坐在龙椅上的,还是朱家的人罢了。
这种想法让许多人感到一阵莫名的惶恐与兴奋交织的颤栗。惶恐在于,他们效忠的“大明”似乎变得陌生;兴奋在于,若真如此,他们岂不是参与缔造了一个崭新的王朝?
徐达、李善长等核心重臣相视无言,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震撼与一丝难以言表的凝重。他们比旁人想得更深:政权的法统来源变了。洪武朝的法统,来自于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天命所归;而永乐朝的法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靖难”这场军事政变的成功,以及对洪武法统的“修正”与“回归”。这其中的微妙差异,足以衍生出两套截然不同的政治逻辑和权力结构。
藩王队列中,朱樉、朱棡等人也是心思浮动。若老四的天下真算“第二个大明”,那他们这些兄弟的地位又该如何界定?是新朝的亲王,还是旧朝的遗藩?
整个奉天殿,无人说话,但无声的思维激荡却比任何争吵都更加激烈。朱及第这轻飘飘的一个问题,像一把无形的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幽深之处的门,让所有人窥见了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无法轻易驳斥的可能性。洪武与永乐,或许真的并非简单的父子相继,而是一次深刻王朝的“再造”。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再也挥之不去。
就在朱棣跪在冰冷的金砖上,被这个问题冲击得心神摇曳、思绪万千之际,龙椅上的朱元璋忽然站了起来。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暴怒,而是面色沉静,甚至带着一种异常“恭敬”的姿态,缓步走到了朱棣面前。
朱棣惊愕地抬头,看着父亲那深不见底的眼神。
只见朱元璋微微俯身,用一种探讨学术般的平静口吻,对着跪地的儿子说道:“老四啊,天幕上这说法,虽然混账,但细想起来,还真有几分意思。难怪后世不叫你明太宗,而尊你为‘明成祖’,与咱这太祖并列。你这不叫篡位,叫开创新朝啊!”
他顿了顿,仿佛真的在认真思考,继续说道:“既然如此,咱觉得这国号也可以改一改。咱大明国号属火德,火克金,定都南京这南方火地正好。你将来要迁都北京,那是北方水地,水火相冲,不吉利。依咱看,要是那靖难之役实在避不了,你索性就改个国号吧。嗯……‘清’字如何?带水,与你北京王气相合。到时候,你就叫‘清成祖’,或者‘清高祖’,‘清始皇’也挺威风。”
朱元璋说得极其认真,仿佛真的在为儿子的“新朝”出谋划策。“这样也好,咱老朱家父子开创两个大一统王朝,洪武开基,永乐……哦不清成祖拓土,这功业,也算是……也算是……”
他说到这里,似乎也词穷了,想不出该如何形容这“一门两朝”的“丰功伟绩”。那极力维持的“平静”和“讲理”终于绷不住了,巨大的荒谬感和被后世如此解读的羞愤瞬间冲垮了他的理智。
“也算是个屁!”
终于,洪武大帝再一次愤羞成怒,毫无征兆地猛地抬起脚,狠狠一脚踹在了朱棣的胸口上!
这一脚含怒而发,力道极大。朱棣正沉浸在父亲那番“改国号”的恐怖言论中,完全没料到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整个人被踹得向后猛地一仰,竟然直接从奉天殿那高高的、雕刻着九龙的丹陛之上滚了下去!
九龙台阶,那是皇帝专属的御道,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自古以来,只有皇帝能一步一步庄严地走上去。而像这样被人一脚踹得从上往下滚落的,朱棣,绝对是旷古绝今的第一人。
咕噜噜——
在满朝文武目瞪口呆的注视下,未来的永乐大帝,就这么狼狈不堪地、一路翻滚着,从权力的最高处,滚落到了大殿之下。
整个奉天殿,鸦雀无声。只剩下朱棣痛苦的闷哼和衣袍摩擦地面的窸窣声在回荡。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70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