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下西洋到底亏不亏
眼看着关于下西洋动机的讨论愈发热烈,一位ID为“永乐国库审计员”的网友抛出了一个更直接也更尖锐的问题,瞬间将辩论引向了高潮:
【先别争目的了!咱就说实际效果!后世一直吵翻天,郑和下西洋这笔惊天动地的买卖,对大明国库来说,到底是劳民伤财的亏本买卖,还是赚得盆满钵满的暴利投资?史书说法都打架,主播给掰扯掰扯?】
朱及第看到这条弹幕,会心一笑:“得,老铁们,这可是个千古大辩题!咱们就摆摆史料,看看正反两方观点。”
这天幕一问,不仅牵动了后世网友的心,更让天幕下的洪武君臣竖起了耳朵。
龙椅上的朱元璋身体微微前倾,眉头紧锁,作为开国之君,他对“钱粮”二字最为敏感。
旁边的马皇后也露出关切的神色,轻声道:“耗费巨万之事,不可不察。”
太子朱标则凝神静听,思考着如此庞大的国家工程该如何权衡利弊。
韩国公李善长捻须不语,眼中闪烁着精明的算计,他比任何人都更关心这其中的财政奥秘。
朱及第首先点出传统主流史观:“反方选手,主要依据明代中后期一些文官,如刘大夏的著名吐槽:‘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意思是花了海量的钱粮,死了上万人,就算带回些奇珍异宝,对国家实际利益有啥用?这种观点认为,下西洋是纯粹的政治面子工程,耗费巨大,拖累财政,其‘厚往薄来’的朝贡模式更是只出不进的赔钱买卖。”
“而且,”朱及第补充道,“下西洋的筹备确实花费惊人。有明人笔记甚至夸张地说需‘动支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航程也极其艰险,许多人一去不返,史载‘军民死且万计’,连郑和本人都在第七次航行时病逝海外。这些巨大的成本和牺牲,是反对者抨击其‘劳民伤财’的核心论据。”
听到“费钱粮数十万”、“死且万计”,朱元璋的脸色沉了下来,冷哼一声:“若真如此靡费而无实益,确是蠢事!”马皇后则慈悲地叹了口气:“生灵涂炭,非仁君所愿。”朱标面露忧色,显然更倾向于这种稳健的观点。
“但是!”朱及第话锋一转,“正方选手拿出了截然不同的证据。他们指出,如果下西洋真的如此亏空国力,为何永乐皇帝能在同时期疯狂‘烧钱’:五次北征蒙古、南讨交趾、修建北京城、编纂《永乐大典》、疏通大运河?这些超级工程的花销哪一个都不比下西洋小,但永乐朝的财政并未崩溃,甚至出现了‘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的记载。”
“关键就在于,”朱及第解释道,“下西洋并非简单的‘厚往薄来’,而是一场由国家主导的、规模空前的官方垄断海外贸易! 船队带出去的丝绸、瓷器、茶叶,在产地价值不高,但运到西洋各国则身价百倍。而带回来的胡椒、苏木等香料、染料,在产地如苏门答腊,胡椒每斤仅值银0.01两,运回大明后,仅官方定价就高达每斤0.2两甚至更高,利润空间高达二十倍!”
天幕上适时出现了一组虚拟数据对比图,直观地展示了这种惊人的差价。奉天殿前的文武官员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他们从未想过贸易竟能产生如此暴利。
“二十倍利?!”朱元璋猛地睁大眼睛,呼吸都急促了几分。作为精打细算的开国皇帝,他太明白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李善长眼中精光爆闪,迅速心算起来,喃喃道:“若真如此...岂非富可敌国?”朱标也震惊了,他开始重新思考这种“激进”政策的价值。
“通过这些贸易,”朱及第继续道,“巨额利润流入了国库,成为了支撑永乐大帝其他宏大事业的重要财源。甚至因为大量白银流入,还影响了国内的金银比价。此外,为了消化初期贸易带来的大量胡椒、苏木,朝廷还创新性地采用了‘折俸’、‘折赏’的办法,即用这些进口商品代替银两给官员和军队发饷发奖,虽然这招后来被吐槽为变相克扣工资,但客观上缓解了货币压力,消化了库存。”
“那么问题来了,”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既然可能赚钱,为何‘劳民伤财’论调会成为主流?有网友深刻指出,根源在于利益分配。下西洋的巨额利润完全由皇室和内官系统垄断,国家是赚了,但文官集团和江南豪商(很多官员出身于此)却无法从中分一杯羹,反而可能因为海禁政策(只为官方贸易服务)损害了他们私下海外贸易的利益。因此,作为利益代言人的江南文官集团自然要极力抨击下西洋,夸大其成本,掩盖其收益,最终促成了航海的终止。甚至有传言,成化年间有官员藏匿或销毁了郑和航海的档案,就是怕皇帝看到其中巨大的利润而重启此事。”
“原来如此!”李善长恍然大悟,作为文官领袖,他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窍,“竟是利益之争!”朱元璋眼神闪烁,他既心动于那巨额利润,也警惕于内官权力的膨胀和文官集团的反弹。
就在这时,武臣队列中,一位身材魁梧、面容黝黑的将领——航海侯张赫,望着天幕上那浩荡的船队,眼中流露出无比向往和深深的遗憾,忍不住对身旁的同僚低声叹道:“唉!恨不生逢其时!若能驾驭如此巨舰,扬帆万里,通商万国,纵历波涛之险,亦不负男儿之志!强似如今只能沿海剿倭,追些零星蟊贼!”
他的声音不大,却道出了许多武将的心声,也为这场争论增添了一份超越金钱的、关于探索与荣耀的注脚。
“所以,各位老铁,”朱及第摊手道,“郑和下西洋是亏是赚,或许答案并非唯一。它很可能在初期和鼎盛期为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其官营垄断的模式、巨大的初始投入和人员损耗,以及后期带来的利益分配矛盾,也使其成为了政治攻击的靶子,最终在文官集团的持续否定下黯然落幕。这是一场辉煌与代价并存的壮举,其经济账本,恐怕永远会伴随着历史的迷雾与争论。”
这一番深入浅出的剖析,让天幕下的洪武君臣们陷入了更深的沉思。原来,那浩荡船队的背后,不仅牵扯着国际战略、君臣权术,更关联着如此复杂巨大的经济利益分配和不同群体的野心与遗憾。王朝的决策,远非简单的“亏”与“赚”所能概括。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69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