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113章 老朱又看朱棣不顺眼了

第113章 老朱又看朱棣不顺眼了


就在关于郑和下西洋经济账的争论尚未平息之际,天幕上,一条新的弹幕又将一个宏大的文化工程拉入了众人的视野。

【用户‘文明的阶梯’发言:讨论永乐朝,不能只盯着宝船和北征啊!《永乐大典》!这才是真正划时代的、功在千秋的文化盛举!其意义远超任何军事征服和经济贸易!】

主播朱及第看到这条评论,立刻顺势接过了话题:“这位老铁说得太好了!我们确实不该忽略这座人类文明史上的丰碑——《永乐大典》!”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推崇。

天幕上随之展现出浩瀚书海的景象,无数文人伏案编纂,宏大的宫殿中书卷堆积如山。

“《永乐大典》,”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敬仰,

“由永乐帝下旨,才子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动用朝野文士三千余人,历时数年,最终成书于永乐六年。

全书共辑录上古至明初的各类书籍七、八千种,总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

其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尽数收录,堪称一部‘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旷世奇书。

它被后世公认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文化的一座不朽丰碑!”

这恢弘的叙述,如同在沉闷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在天幕下的洪武文官群体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此前,因天幕揭露的未来——包括朱元璋的严苛、朱棣的酷烈、方十族的惨剧以及江南文官集团在靖难之役中的挫折——许多文人感到前途晦暗,意气消沉。但此刻,听到《永乐大典》这般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他们几乎瞬间两眼放光,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

“三…三亿七千万字?!包罗万象?!”一位翰林院编修激动得声音发颤,“若能参与如此盛事,青史留名,纵使一生不涉官场,亦无憾矣!”

“是啊,若能校勘一二卷,其名便可随大典永传,足慰平生!”另一人附和道,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这一刻,对于许多醉心学问的文人而言,政治上的失意似乎暂时被这文化巨著的辉煌所掩盖。参与《永乐大典》的编纂,成为了他们心中超越官职俸禄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一件“可以吹几辈子”的无上荣光。

然而,天幕上的讨论并未止步于颂扬。很快,另一种声音出现了,带来了冷静乃至冷酷的思考。

【用户‘历史的尘埃’质疑:赞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代价吧?朱棣在修《永乐大典》的同时,也在系统性地修改《太祖实录》,竭力抹去建文帝存在的痕迹。修撰大典需要从民间广泛征集书籍,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符合官方正统观点、尤其是可能与建文朝有关的‘违禁之书’,真的能被安然收录吗?会不会借征集之名,行审查、销毁之实?一部《永乐大典》的成书,背后是否意味着更多珍贵典籍的永久湮灭?这可说是有得必有失。】

这条弹幕像一阵寒风,吹散了些许先前热烈的气氛。一些文人陷入了沉思,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以永乐皇帝强势的性格和其得位的特殊性,在构建自身合法性的宏大工程中,顺带“处理”掉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历史记载,简直是必然的操作。

尽管存在质疑,但更多的网友仍然选择盛赞《永乐大典》的伟大。

【用户‘文化自信’:无论如何,《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后世早已失传的珍贵典籍,这一点就是无可辩驳的巨大学术贡献!至于修饰历史,哪个皇帝不干?不能因此否定大典的价值!】

然而,正当文臣们为《永乐大典》的宏伟而心潮澎湃之际,龙椅上的朱元璋,却下意识地用手指在御座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心里默算着一笔截然不同的账。他的眉头越锁越紧,仿佛看到了国库如流水般消耗的幻象。

“修建新都城北京…恢复整饬前元留下的运河…五次!五次亲率大军深入漠北…南边还不消停,对安南用兵…再加上这耗资无算的七下西洋…还有这个永乐大典.....”

他每默念一项,心头就咯噔一下。作为一手一脚打下江山、深知民生疾苦的布衣天子,他对钱粮的敏感远超常人。这些工程,任何一件都是足以掏空前代积累、需要举国之力支撑数十年的超级工程!寻常皇帝若能完成其中一件,或者说只要五征漠北完成一次,便足以在史书上留下“有为”之名了。

“这逆子…竟然在短短二十二年里,全都干了一遍?!”朱元璋内心震撼之余,竟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极其复杂的情绪:那是一种对超越自身想象力的巨大能量的惊叹,甚至是一丝难以言喻的佩服。

“难怪…难怪后世称他‘永乐大帝’,还追尊为‘成祖’,与咱这开国之君并列…这般折腾,确非常人所能为,也确非常人所能及。”

然而,这丝感慨如同火花般短暂。紧接着,一个更现实、更冷酷的念头迅速占据了他的脑海:如此疯狂地透支国力,大明朝经历了他这“永乐盛世”之后,国库还能剩下多少?民生还能承受多少?怕不是要元气大伤,就算有朱高炽这个太子用尽全力,恐怕内库都被掏空了吧?!

他瞬间想起了汉武帝如何因为与匈奴长期战争消耗而变得国困民穷、户口减半。一种强烈的担忧和不满迅速涌上心头:“如此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岂不是要步汉武帝后尘?到时候国力衰微,不得不战略退缩,咱这大明江山,还能稳固吗?!”

这么一想,他作为开国皇帝的责任感和作为农民出身的节俭本能立刻压倒了那瞬间的惊叹。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再次锐利地投向殿下的朱棣,越看越觉得这个儿子就是个十足的“败家子”!刚刚因赫赫功业而产生的一点点欣赏,瞬间又被“守业艰难”的怒火所覆盖,怎么看怎么又不顺眼起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6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