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121章 死得也不清楚的李景隆

第121章 死得也不清楚的李景隆


天幕之上,朱及第仍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永乐大帝朱棣的丰功伟绩,但接下来的内容,却让这份荣耀听起来多了几分沉重和无奈。

“永乐大帝一生曾五次亲征漠北,”朱及第板着手指算道,“第一次在永乐八年,第二次在十二年,这头两次,可谓是势如破竹,打出了大明的国威。然而第三次在永乐二十年、第四次在二十一年、第五次则在二十二年……可以说,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几乎全部是在塞外的沙场上度过的。”

他的语气略带一丝调侃:“但与前两次的显赫战功相比,后面这三次的战果嘛……就有些可怜了。而这三次的对手,说来有些搞笑,竟然都是永乐一征漠北时第一个打败的手下败将——鞑靼太师阿鲁台。”

朱及第适时插入了解释:“话说这阿鲁台,在第一次战败后,曾一度假意臣服明朝,甚至被永乐皇帝封为和宁王。他巧妙地利用明朝与瓦剌之间的矛盾,在明朝打击瓦剌时喘息壮大。等瓦剌势衰,他领导的鞑靼部便又重新崛起,再次成为边患。”

“更重要的是,”朱及第强调,“经历了第一次的惨败,阿鲁台已经彻底摸清了永乐皇帝大规模御驾亲征的套路和极限。于是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也是后来被无数人熟知的战术——当永乐皇帝率领庞大明军浩浩荡荡出塞时,他就率领部众远遁千里,避其锋芒,让你在广袤的漠北找不到主力,疲于奔命。而一旦明军因粮草不继、人困马乏而被迫回师时,他又像饿狼一样悄悄尾随,在你最松懈的时候追上来咬一口。这简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活教材!”

天幕之下,朱元璋听到这里,忍不住狠狠瞪了一眼站在不远处的四儿子朱棣,虽然没直接开口,但那眼神里的怒其不争都快喷出来了:“蠢材!为什么次次都要自己亲征?是对手下将领的忠诚不放心,还是对他们的能力不放心?若手下无可用之将,岂不是你当主帅的无能?!”

一旁的魏国公徐达,也是朱棣的岳父,看得更为透彻,他轻叹一声,既是对皇帝说,也是对自己说:“陛下,臣不得不说,燕王殿下这怕是陷入了当年诸葛武侯一样的困境。自身能力极强,事必躬亲,久而久之,手下文武便习惯了一切听令行事,缺乏独当一面的锻炼和魄力。这样的结果,最终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以至于到了后期,竟无足以彻底平定北疆的帅才,逼得永乐大帝不得不以万乘之尊,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奔波于塞外苦寒之地。”  这番话,点出了朱棣军事领导风格带来的潜在问题。

就在朱元璋和徐达这一帝一将都对朱棣颇有微词之时,天幕上的朱及第话锋再转,抛出了新的议题:

“大明奇案录之永乐快乐曲第十四弹:都有谁跟随永乐一同亲征?”

他说完,并未直接解答,而是顺势打开了网友的评论栏。

网友们纷纷留言:

“除了张辅、柳升这些勋贵将领,听说像李景隆这样虽然被圈禁但身份特殊的不安份分子也被带上了战场,不知是镀金还是看着放心?”

“最关键的是,永乐皇帝每次亲征,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朝廷!他不仅带着孙子朱瞻基(既有隔代亲,恐怕也有人质之嫌),还经常带着户部、兵部的尚书或者侍郎!他是一边打仗,一边在军帐里处理重要的国家政务!”

这条评论引发了连锁反应: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葩的现象:太子朱高炽作为监国,理论上应该坐镇中枢处理日常政务。但皇帝带着核心部门的高官在外面跑,重要决策自然就在军中了。太子岂不是很尴尬?”

“没错!而且前期永乐皇帝常驻北京,但南京才是名义上的首都!太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监国的!当然,后三次亲征时,太子和朝廷中枢应该已经北迁到北京了.....”

就在这时,另一位网友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楼上  别想当然!谁跟你说后三次亲征时太子和朝廷就在北京了?永乐十九年才正式迁都北京,但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就死了。这期间北京的京师地位并不稳固!洪熙元年四月,明仁宗朱高炽就下诏‘将还都南京’,命令北京所有衙门重新改称‘行在’(临时驻跸地)。这说明在永乐朝后期和洪熙初年,法定的京师其实一直都是南京!  北京很长时间里只是事实上的政治军事中心,而非名正言顺的国都。太子朱高炽在永乐后期很可能主要还是在南京监国!”

这一下可炸了锅,网友们立刻分为两派,就“永乐皇帝最后几次亲征时,太子朱高炽究竟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这个问题争论起来。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们听得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未来不仅打仗打得这么累,连首都定在哪里都能搞得这么模糊不清,拖泥带水几十年。朱元璋更是眉头紧锁,他对老四这种既要迁都又不把名分彻底定下来的做法感到极其不满,这给后世留下了多少麻烦和争议!

朱及第看着吵翻天的弹幕,赶紧打圆场:“好了好了,老铁们,关于太子监国的地点问题,确实比较复杂,涉及到两京制的演变和永乐洪熙时期的特殊情况。咱们今天先点到为止,下次专题再聊!”

然而,还没等朱及第结束今天的话题,眼尖的网友们却又将话题拽回了那位“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身上,这一次,聚焦点是他生命的终点。

有网友依据主流史书记载发言:

“李景隆在永乐二年(1404年)被劾削爵,抄没家产,与妻子兄弟一同被软禁于家中。之后便在史书中消失了,普遍认为他在永乐二十二年于幽禁中去世。”

但立刻有网友提出不同看法,引发了新的争论:

“等等!我记得在一些地方志或野史笔记里看到过说法,李景隆可能没死那么早!他活过了永乐朝,甚至熬到了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洪熙朝,最后是在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间才死的。要真是这样,这幽禁的时间可就长得吓人了。”

支持后一种说法的网友补充道:

“并非没有可能啊!永乐帝虽然削了他的爵位圈禁了他,但毕竟有‘献金川门’的功劳,也可能念点旧情(或者说懒得处置)。加上朱高炽性格比较宽仁,朱瞻基早期也可能忙于平定汉王叛乱等大事,没顾得上处理这样一个早已失势的人物,让他多活了几年也不奇怪。”

争论一起,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天幕下的众人听得又是一阵迷糊,这李景隆还真是从生到死都充满了话题和谜团。

然而,与看热闹的旁观者不同,此刻奉天殿前,一位父亲的心却被深深刺痛了——那便是曹国公李文忠。

他看着天幕上后世之人对自己那个不成器的儿子(李景隆)的种种议论,听着其战绩败绩、背叛投降,乃至最终死期都成了一笔糊涂账,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奈、羞惭和深切的悲凉。

他李文忠一生英勇善战,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更是陛下的亲外甥,深受信任。可他这唯一的嫡子,未来竟是这般模样!活得糊涂,背负骂名;死得也不清楚,连个确切的年份都让后人争来吵去,仿佛无足轻重。

“九江(李景隆小字)啊九江……”李文忠在心中默念着儿子的乳名,五味杂陈,“你这一生,为何竟活成了这般模样?是为父疏于管教,还是你本性如此?竟连身死之日,都这般不明不白,沦为后世谈资……”

一种家门不幸的挫败感和作为父亲的无力感笼罩了他。他多么希望天幕此刻能熄灭,不再继续展示这个逆子更多的“事迹”。然而,天幕依旧高悬,未来的历史仍在一幕幕呈现,让他无处躲藏,只能默默承受这份提前到来的、关于子嗣不肖的煎熬。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68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