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皇后的影响力
天幕上,关于李景隆死亡时间的争论尚未平息,网友们的话题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蔓延至其他在靖难之役中曾与燕军殊死搏斗,后又投降朱棣的建文旧将身上。
“说到死得不明不白,李景隆不算独一份吧?”一条弹幕引发了新的讨论方向。
“对啊!看看平安、盛镛、吴高这些人!哪个不是曾经把永乐大帝打得灰头土脸、差点要了他命的狠角色?”
“平安,东昌之战、灵璧之战多猛啊!盛镛守济南、守淮安也是硬骨头!吴高守辽东,也让燕军头疼不已。”
“结果呢?建文帝‘死了’,他们投降了。永乐皇帝刚开始还表现得挺大度,说什么‘各为其主,既往不咎’,甚至还给了他们官职。”
“但然后呢?来来来,排一下他们的死亡时间表:
平安:永乐七年(1409年),被逼自杀。史载‘后以事系狱,自经死’。啥事?语焉不详。
吴高:永乐年间被削爵,屡遭贬斥,最后郁郁而终。虽然时间不详,但显然未得善终。
看出来没?都在永乐初年,短短几年内,纷纷‘被自杀’或者‘被郁闷死’了。”
更有网友指出,与战场上被斩首的瞿家父子相比,他们还真不如战死在沙场上……
这串触目惊心的名单和死亡时间,让网友们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
“这还用猜吗?明显是秋后算账啊!刚开始稳定局势需要安抚人心,等皇位坐稳了,这些知道太多、能力又强、还曾经让自己吃尽苦头的旧敌,自然就不能留了!”
“而且你们发现一个关键时间点没有?永乐五年(1407年),徐皇后去世了!”
“我去!还真是!徐皇后一死,永乐帝好像就越来越……那啥了。平安是永乐七年没的!”
“这不就跟马皇后洪武十五年去世后,洪武爷的脾气越来越暴戾,杀心越来越重一个路子吗?”
“破案了!兄弟们!结论就是:跟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失去控制一样,徐皇后死后,这位永乐大帝晚年也是越来越独断专行,猜忌心爆棚,再也没有人能够劝得住、控制得了他了!”
“不得不说,马皇后与徐皇后这两位贤后提前下线,绝对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损失!她们在的时候,还能拉住自家男人那躁动的杀心,她们一走,刹车就失灵了!”
朱及第看着这些越来越大胆的弹幕,擦了擦汗,勉强总结道:“呃……老铁们的观察角度总是这么清奇……但似乎,也有那么点道理哈?两位皇后的早逝,确实可能对两位雄主的执政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一片死寂。
如果说刚才李景隆的结局只是让李文忠一人难受,那么此刻天幕点出的这份“死亡名单”和其背后的诛心之论,则让整个勋贵集团,尤其是那些武将们,感到了刺骨的寒意和强烈的共鸣!
平安本人,此刻正作为御前侍卫长官,身姿笔挺地站在殿前廊下。当他听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份“诡异死亡名单”首位,听到“被逼自杀”四个字时,饶是他心志坚韧,也忍不住浑身一僵,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握紧了手中的刀柄,指节发白。未来的自己,为国血战,投降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而站在勋贵队列中的靖海侯吴桢和江阴侯吴良(吴高的伯父和父亲),更是又惊又怒!他们的子侄/兄弟(吴高)未来为朝廷打仗,只是因为站错了队伍,竟也难逃被削爵贬斥、郁郁而终的命运?这让他们如何不心寒?
更重要的是,网友将那根源直指皇后早逝导致帝王失控,这一点,深深戳中了所有洪武勋贵内心最恐惧、最不愿面对却又隐隐认同的一点!他们太清楚了,马皇后在世时,是如何一次次劝谏陛下,保全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他们不敢想象,若皇后不在了……陛下会变成什么样?而未来,永乐朝的历史仿佛就是一面可怕的镜子,映照出了那种失去约束后的恐怖景象。
一种兔死狐悲的悲凉感和对未来的深切忧虑,弥漫在所有勋贵心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偷偷投向了龙椅旁那位母仪天下的马皇后,眼神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和……祈求,祈求她一定要长命百岁。
朱元璋的脸色也极其难看。一方面,他被网友将自己与老四晚年的“失控”相提并论而感到恼怒;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反驳网友对皇后作用的评价,因为他内心比谁都清楚秀英对他的重要性。他只能冷哼一声,目光复杂地扫过台下那些面色苍白的臣子,最后落在脸色同样发白的四儿子朱棣身上,眼神意味不明。
就在奉天殿前众人因南军降将的悲惨结局和“皇后刹车论”而心神激荡之际,天幕上,又有网友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也更具穿透力的假设,直接将历史的可能性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一位ID为“历史假设学家”的网友发言道:
“你们发现一个更关键的时间巧合了吗?永乐第一次大规模北征漠北,是在永乐八年(1410年)。而徐皇后,是在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去世的。中间隔了差不多三年国丧和调整期。”
紧接着,他抛出了核心观点:
“试想一下,如果徐皇后没有早逝,她会不会同意朱棣在即位之初、国内尚未完全稳固的情况下,就如此倾尽国力、御驾亲征,去进行一场风险极高、胜负难料的远程沙漠作战?至少第三次到第五次是完全可以不必亲征的......”
“以徐皇后的贤明和谨慎(从她劝谏朱棣珍惜民力、善待建文旧臣等事迹可看出),她很可能会极力劝阻。她会权衡利弊,考虑国库的承受能力,考虑皇帝离京后中枢的稳定,考虑远征的巨大风险。以朱棣对徐皇后深厚的感情和敬重,他很可能真的会被劝住!”
“更重要的是,朱棣晚年那种因为丧妻之痛、无人劝谏而变得偏执、好大喜功、必须通过不断亲征来证明自己或者说填补内心空虚的心理状态,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他或许会采用更稳健的边防策略,培养更多将领,而不是事必躬亲。”
“所以说,徐皇后的早逝,不仅影响了那些降将的命运,很可能也改变了整个大明北疆的战略节奏,甚至间接影响了朱棣本人的寿命(最后死在了第五次亲征回师途中)。如果徐皇后还活着,永乐朝的历史,真的可能会被改写!”
这个“如果”的假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又一块巨石,激起了更深的涟漪。它超越了个人命运的悲叹,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其分量显得格外沉重。
天幕下的众人,再次被这假设所震撼。
朱元璋目光一凝,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边的马皇后。他忽然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一位贤内助对于帝王、对于王朝而言,绝不仅仅是后宫之主,其影响竟能深远至斯!老四的北征国策,都可能因一个女人的存在与否而改变!
朱棣本人更是心中剧震!网友的假设,像一道闪电劈入他的脑海。他无法想象失去妙云会是什么样子,但网友描述的那种因失去挚爱而变得偏执、孤寂、只能从不断征战中寻求慰藉的状态,却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和恐慌,仿佛被窥见了内心最深的隐秘。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68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