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土木堡兵力之谜
天幕上,战鼓声隐隐传来,画面呈现出塞外烽烟的景象。朱及第的神色前所未有的严肃。
“各位观众,我们终于要触及大明历史上最屈辱、最惨痛的一页——土木堡之变。而这一切的开端,源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那次决定帝国命运的亲征。”
朱及第开始剖析背景:“当时,北方瓦剌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日益强大,不断挑衅明朝边境。而朝中专权的司礼监太监王振,一方面渴望模仿永乐帝北伐的武功,为自己增添‘立不世之功’的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也可能误判了形势,低估了瓦剌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在深宫中被王振灌输了太多‘天子守国门’、‘御驾亲征’的浪漫想象,对战争的残酷毫无概念,在王振的鼓动和自身的冲动下,他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毅然决定效仿其曾祖永乐皇帝,亲率大军出塞征讨瓦剌。”
“糊涂!竖子误国!”朱元璋听到这里,已是怒不可遏,“皇帝岂是能轻易亲征的?永乐五次北征,哪一次不是筹备经年,时机成熟?这黄口小儿,听信阉宦之言,便敢拿国运作赌注?!老四,你看看你的好子孙!”他直接将怒火迁到了朱棣身上。
朱棣脸色铁青,却无法反驳。他深知北征的凶险与复杂,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绝非儿戏。幼主如此轻率,让他感到一阵心悸。
徐达则眉头紧锁,对冯胜道:“冯兄,问题关键不在于是否亲征,而在于为何而征,如何征伐。看此情形,后世此次出兵,准备必然仓促,目的更是不明,只为逞一时之快,此乃兵家大忌!”
李善长叹息道:“权阉蛊惑君心,忠言逆耳不得入。朝中非无明白之人,然王振势大,英宗独信其言,此败,已露端倪矣。”
朱及第继续介绍出征阵容:“这次亲征,几乎带走了北京所有的核心文武官员。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等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内阁重臣,皆随行在列。王振此举,或许是为了完全掌控决策,也或许是为了彰显皇帝权威,但这无疑使得帝国中枢在一旦出现意外时,将面临瘫痪的风险。”
“然而,此次亲征最大的谜团之一,便是明英宗到底带了多少军队出塞?”朱及第抛出了核心问题,天幕上立刻出现了巨大的问号和不断变化的数字。
“根据《明英宗实录》等官方史书的记载,此次出征的京营官军高达‘五十万人’!这个数字,历来让后世史家争论不休。”
朱及第开始引入网友讨论模式:
ID【信史为基】:“官方记载白纸黑字,五十万大军!这体现了大明鼎盛时期的国力,也反衬出土木堡之败的惨烈和不可思议!”
ID【规模决定论】:“没有五十万,如何能号称‘御驾亲征’?瓦剌也先部众亦不下十万,明军若人数过少,根本不敢深入漠北。”
ID【后勤压力山大】:“五十万?开玩笑吧!正统年间京营能有满额二十万就不错了!五十万人马的粮草辎重,在当时的后勤条件下,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集结并保障出塞作战?这数字水分太大!”
ID【数学不好吗】:“按记载,最后在土木堡被围时,‘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如果只有二三十万,这‘数十万’怎么算?所以初始兵力必然更多,五十万虽有夸张,但三四十万应该是有的。”
ID【去掉水分看实质】:“我认为,‘五十万’很可能包含了大量的辅兵、民夫、以及各级军官虚报的空额。真正的战兵可能也就二十万左右,加上辅兵民夫,总人数或许能达到三十多万。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ID【动态变化论】:“人数是动态的!出京时可能号称五十万,一路非战斗减员(疾病、逃散),到达前线时可能已大打折扣。聚集在土木堡时,核心战斗部队可能已不足二十万,且疲惫不堪。”
朱元璋听到“五十万”这个数字时,先是瞳孔一缩,随即冷笑:“五十万?哼,怕是连三十万能战之兵都凑不齐!京营空额,卫所废弛,焉能有如此多兵马?后世史官,惯会粉饰!”
徐达作为军事大家,分析更为冷静:“陛下明鉴。即便真有五十万之数,如此庞大军队,统御已是极难。看其随行官员,文武混杂,权阉主事,指挥必然混乱。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此战,未战已显败象。”
朱棣则更关注实际数字:“若如后世之人所言,战兵仅二十万,辅兵民夫十数万,总计三十余万,深入漠北,面对以逸待劳的瓦剌骑兵,胜算已然不高。关键在于,这二十万战兵,是否是真正的精锐?”
李善长叹道:“虚报兵额,克饷自肥,此弊洪武朝便已严查禁绝。看来后世此风愈演愈烈,竟至影响国战判断,可悲可叹!”
朱及第综合各方观点后,给出自己的判断:“综合后勤、编制和史料交叉分析,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明英宗亲征的初始总人数(包括战斗部队和后勤人员)可能在三十万至三十五万之间。但由于组织混乱、天气炎热、疫病流行以及瓦剌骑兵的不断袭扰,军队在行进途中减员严重。”
“当明朝大军抵达土木堡时,”朱及第指向地图上的关键点,“由于决策失误(如多次改变路线、拒绝入怀来城固守),这支疲惫之师被瓦剌军队追上并合围。此时,聚集在土木堡周围的明军,真正的核心战斗力量可能已不足十五万,而且士气低落,缺水断粮,陷入了绝对的绝境。”
“一个号称五十万的天子亲征大军,最终在土木堡这个小小的驿站,迎来了覆灭的命运。接下来,我们将揭开这场悲剧最血腥的一幕。”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3058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