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01章 改革科举的决心

第201章 改革科举的决心


天幕熄灭了,但朱及第与网友们关于“文官何以制天下”的剖析,却如同魔咒,在朱元璋的脑海中反复回响,挥之不去。他独自坐在清冷的乾清宫中,殿内只点了几盏牛油大蜡,跳动的火焰将他孤寂的身影投在冰冷的金砖上,拉得忽长忽短。

“来源稳定…掌握话语…行政体系…”  朱元璋喃喃自语,每一个词都像针一样扎在他的心头。他不得不承认,后世那些小子说得残酷,却一针见血。他可以用雷霆手段杀掉一个胡惟庸,甚至可以废黜宰相,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但他无法废除整个文官系统,无法不用这些读书人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科举,是他亲自定下的“抡才大典”,是他打破豪门垄断、给寒门子弟出路的重要国策。可如今,这天幕的分析,加上他多年御极的观察,一个更令人绝望的事实浮出水面:**科举取士,看似公平,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某些文风鼎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在朝堂上形成绝对优势!**

他想到了如今的朝堂,浙东、江西的官员已然成势。若按照后世所言,这科举之路畅通无阻地走下去,几十年、上百年后,会不会出现“半朝尽是江南士”的局面?到那时,这些出自同一地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官们,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否会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更加牢固、更难撼动的“新门阀”?

这不是某个人的阴谋,这是制度运行下必然会产生的结果,是**阳谋**!他朱元璋能看到这一点,却似乎无力从根本上改变。不用科举,用什么?恢复举荐制?那只会更快地催生出门阀世家!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淹没了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难道……难道咱的大明,最终真的要被这些文人……被这些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文人……给架空了去?!”  朱元璋猛地一拳砸在御案上,震得笔架上的御笔乱颤。他的眼中不再是迷茫,而是燃起了一种近乎绝望的狠厉。

他绝不允许!

既然无法从根源上杜绝文官集团的坐大和地域抱团,那就用更残酷、更直接的手段来打断它,制衡它!

一个模糊而血腥的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他要让这些文官知道,谁才是这片江山真正的主人!他要时不时地举起屠刀,用最酷烈的方式,警告所有试图结成朋党、架空皇权的官员,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无论他们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同时,他必须扶植其他力量。勋贵……勋贵后代不争气,那就择优而用,严格考核,不能让军权彻底落入文官之手。太监……太监可用,但必须如驾驭猛虎,时刻紧握锁链。宗室……或许,也该让一些有才能的宗室子弟,在严格的限制下,接触一些实际事务?

还有……南北之分!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既然南方士子可能在科举中占据绝对优势,那就在录取上做些文章!不能让朝堂变成南方人的一言堂!要平衡,必须平衡!(这为他日后策划“南北榜案”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马皇后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看着丈夫那布满血丝、闪烁着危险光芒的双眼,心中暗叹。她轻轻将一件外袍披在朱元璋肩上。

“重八,夜深了,该歇息了。”

朱元璋抓住皇后的手,他的手冰冷而有力,声音沙哑:“妹子,咱算是看明白了。这皇帝,注定是孤家寡人。咱信不过那些勋贵武将,防着那些内侍太监,如今,更是不能再信那些口称圣贤、肚子里却满是算计的文人!”

他望着殿外漆黑的夜空,语气斩钉截铁:“咱活着,还能压得住。咱要做的,就是给后世之君,留下一个让他们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想结党也要魂飞魄散的规矩!哪怕背上千古暴君的骂名,咱也要把这朱家的江山,撑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这一刻的朱元璋,彻底抛弃了对“君臣相得”的最后一丝幻想,坚定了以绝对皇权、以恐怖手段驾驭百官,并以制度性制衡来维系王朝的统治思路。他对文官集团的警惕和手段,必将因为天幕的“剧透”和太孙妃的“警示”,而变得更加酷烈和莫测。

夜色深沉,宋濂府邸的书房内却依旧亮着灯。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位当世大儒凝重无比的面容。太子詹事府詹事宋濂,与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坐而谈,桌案上摆放的香茗早已凉透,却无人有心去品。

宋濂长叹一声,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一丝以往少有的沉重:“三吾啊,听完今夜天幕之言,再结合近日种种,老夫……老夫竟有些相信那所谓的‘文官阴谋论’了。”

刘三吾捻着胡须,缓缓点头,眼神锐利:“希直(宋濂字)兄所言极是。即便洪武朝、永乐朝(他下意识用了后世年号)没有,数十年、百年之后,也必然会出现。天幕剖析得透彻,此非一二奸佞之罪,实乃制度运行之必然。科举取士,看似公平,然地域文风差异,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岂非尽是东南翘楚?”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低沉:“而且,我们以往总以为,文官需结成一庞大朋党方能威胁皇权。如今想来,实在是想错了!根本无需如此!只需三五核心重臣,把持枢要,若再能……能影响东宫,甚至……”  他压低了声音,几乎微不可闻,“……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对天子或储君之安危……稍有懈怠或别有用心,其祸便足以倾覆朝纲!”

这话说得极其大胆,也极其诛心。宋濂闻言,身子微微一颤,却没有反驳。太子妃的意外,虽查实是意外,但在这种敏感时刻,难免不让人产生一些可怕的联想。若真有位高权重者,想以此种“意外”方式来达成政治目的,简直防不胜防!

沉默片刻,刘三吾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希直兄,为江山社稷计,为免后世之祸,有些话,有些事,纵使背负骂名,也须有人去做。”

宋濂看向他:“三吾有何高见?”

“明日,我打算向陛下上书,”  刘三吾一字一顿道,清晰地说出了他深思熟虑的计划,“提议改革科举取士之法!”

“其一,废除全国统一划线录取,改为按大明十三布政使司(省)分别录取进士!确保各省皆有一定名额,北方、西南等文风稍弱之地,亦有人才得以晋身,不致朝堂为江南一隅彻底把持!”

“其二,对朝廷核心部门,实行地域回避制!”  他语气加重,“例如,户部掌天下钱粮、盐铁乃国之命脉,绝不可让江浙籍官员充斥其间!应明令,江浙士子,不得任职户部、漕运、盐铁等关键衙门!其他要害部门,亦当参照此例,避免同乡勾结,把持利柄!”

此言一出,连宋濂都倒吸一口凉气。这简直是直接斩断了江南士绅通过科举进入国家经济命脉部门的捷径!可以想见,此议若出,刘三吾必将成为无数江南学子、乡绅的眼中钉,肉中刺!

宋濂看着老友那坚定而略显悲壮的神情,心中五味杂陈。他亦是江南士林领袖之一,深知此议的杀伤力。但他更明白,刘三吾此举,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真正看到了潜藏在制度下的巨大危机。

“三吾……此举,恐使你成为众矢之的,千夫所指啊。”  宋濂叹息道。

刘三吾却淡然一笑,带着几分看透世情的沧桑:“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个人毁誉,何足道哉?况且,你以为陛下想不到吗?”  他目光深邃地望向皇宫方向,“以陛下之雄猜与深谋,恐怕早已虑及于此,甚至……已有成算在胸。我等主动提出,或可稍减其酷烈,使政策推行更顺,亦能为天下寒士(非特指江南)争得一线更公平之机。若待陛下雷霆手段自上方压下,只怕……场面更难以收拾。”

宋濂默然良久,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善!三吾高义,宋某佩服。明日,我与你联名上奏!”

两位当世大儒,出于对王朝未来的深远忧虑,决定抢在皇帝可能的血腥清洗之前,献上这剂虽苦口、却意在根治的“良药”。他们知道,这必将掀起轩然大波,但也坚信,这是维系大明江山地域平衡、防止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的必要之举。一场关乎科举制度、人才选拔与地域利益重新分配的巨大变革,即将在这天幕带来的冲击下,被正式提上日程。而刘三吾与宋濂,也因此将自己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07370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