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03章 内阁与军机处

第203章 内阁与军机处


洪武十一年五月十三,奉天殿东侧一处不起眼的偏殿外,悄然挂上了一块新匾——军机房。这看似寻常的举动,却标志着大明王朝权力结构变革的序幕,在因天幕而激荡的暗流中,被正式拉开。

殿内,太子朱标居首,燕王朱棣、宋濂、刘三吾等数位精心挑选的文臣分列左右。他们奉旨聚于此,并非处理日常政务,而是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秘密探讨——研究借鉴天幕所提及的“永乐内阁”制度,并规划其雏形。

奉天殿东侧的偏殿内,门窗紧闭,烛火通明。太子朱标端坐主位,神情肃穆。燕王朱棣坐在其下首,虽姿态恭敬,眼神却不时掠过在场每一位文臣的面庞。宋濂、刘三吾,以及几位被特意挑选进来的中年官员——如沉稳的浙江官员、素有清名的北方士子代表等,分坐两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谨慎的微妙气息。

朱标展开一份由宋濂等人预先草拟的条陈,声音清晰而沉稳:“父皇圣谕,命我等在此筹议'内阁'之制。此制参详后世,意在辅弼君上,协理万机。然,前车之鉴不远,天幕所言文官之弊,尤需警惕。今日所议,首重其权责界限与防弊之法。”

宋濂首先开口,他须发微颤,语气却异常坚定:“殿下,老臣以为,内阁之权,当明确限于'票拟'。即对各部院及地方所上奏章,草拟初步处理意见,供陛下圣裁。其本身,绝不可有直接下发命令之权,亦不可干预六部及各寺监之具体执行。此乃隔绝其干预实务之关键。”

“宋学士所言极是,”刘三吾紧接着补充,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众人,“然权柄之诱,非止于明面。故臣以为,首辅与诸阁臣之任期,必须严限!可定为三任,每任三年,期满必须离任,至少间隔一任不得再入阁!此举旨在防范有人久踞枢要,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形成盘根错节之势。”  他特意强调了“久踞”二字,殿内几位官员都不自觉地微微颔首。

这时,那位来自北方的年轻官员忍不住发言,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刘学士考虑周详。下官尚有一虑,阁臣入选,除才德外,其籍贯地域亦需平衡!岂能使我大明之中枢,长年为江南才俊所据?当参照科举分域取士之精神,明确规制,北人、南人,乃至西陲、边地之士,皆应有其代表入阁参赞,如此方能集思广益,避免偏听偏信,方称'天下为公'!”

他这番话,引来了南方籍官员略显复杂的目光,但无人出声反驳。天幕的警示言犹在耳,地域平衡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

朱标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缓缓道:“诸位先生所虑,皆切中要害。权责、任期、地域,此三者实为约束内阁之三重枷锁。此外,孤以为,阁臣入选,是否亦需考量其仕途经历?譬如,需有在地方州府任亲民官之历练,知晓民间疾苦,而非仅凭翰林清望便可直入中枢?”

朱棣此时也开口,声音沉稳:“大哥所言甚是。弟在外就藩,深知地方事务繁杂,非身处其间难以体会。若阁臣皆出自翰林清流,恐其议政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加之明确的任期与地域轮转,或可使内阁始终保有活力,不易僵化,亦不易为某一派系把持。”

这场秘密的筹备会议,就在这样一番谨慎而深入的探讨中进行着。每一个条款的提出,都伴随着对潜在漏洞的审视,对权力可能异化的防范。他们试图为这个未来的权力核心套上坚实的缰绳与枷锁,使其既能辅佐君王,又不致反噬皇权,更能代表更广泛的地域利益。一幅带着鲜明洪武烙印、充满制衡思维的内阁蓝图,在这偏殿的烛光下,逐渐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魏国公府的书房内,徐达屏退左右,对着悬挂的北元疆域图沉思良久。天幕揭示的卫所糜烂、武备废弛的未来,如同一根尖刺,扎在这位沙场老将的心头。他深知,兵马之重,关乎国运,绝不能重蹈那“武举守城”的覆辙。

翌日,他求见朱元璋,并非在喧闹的朝会,而是在更为私密的武英殿。

“陛下,”徐达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有力,“臣近日反复思量天幕所言,后世兵备之弊,其根在于权责不明,统属紊乱。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牵制,看似平衡,实则易生推诿掣肘。遇有紧急军情,文书往来,议论纷纷,往往贻误战机。”

他走到朱元璋御案前,用手指蘸了茶水,在光洁的紫檀木面上划出几条简明的线条:“陛下请看,若设一专司,不隶五府,不归部院,直承天听。专责军机要务之谋划、边防态势之研判、各地军备之稽查、将帅任免之参详。其成员必选深谙兵事、久经战阵之重臣,摒弃冗员,只求精干。如此,则军令出于一门,决策迅如雷霆,陛下掌控全局,如臂使指。”

朱元璋不置可否,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天德,你的意思,是要在五府和兵部之上,再立一个山头?就不怕权柄过于集中,再生出个跋扈的枢密院来?”

徐达似乎早有准备,躬身道:“陛下明鉴!此机构非为分权,实为陛下延伸耳目臂膀。其仅有参赞谋划之权,最终决断,必由圣裁。且其成员由陛下钦点,无常设首领,相互制衡,绝不容一人专断。更关键者,”他加重了语气,“此机构可设于奉天殿一侧,不设吏员,只是要求五府大都督与兵部尚书、侍郎协助皇帝处理军机事务,可借此机构,将军事决策与文官日常行政彻底剥离,避免如后世那般,文臣以不知兵之见,妄议戎机,掣肘边将!”

最后这句话,精准地触动了朱元璋内心那根因天幕而紧绷的弦。他想起了天幕中文官集团那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甚至能影响皇帝决策、操控舆论。军事,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和效率,绝不能沦为文官政治的附庸!

朱元璋眼中犹豫尽去,猛地一拍御案,茶水震得溅出:“好!天德!此言深得吾心!文武分途,各专其职,相互制衡,此乃长治久安之道!你这个想法,正合时宜!”他目光灼灼,一个充满力量与决断的名字已然成形,“这个专理军机的所在,便叫  军机处  !就要有这般机密、迅捷、直属于咱的架势!”

话音刚落,朱元璋似乎才想起东边偏殿那块刚刚挂上的“军机房”牌子。他眉头微皱,立刻对内侍下令:“去,将奉天殿旁那‘军机房’的牌子给咱撤了!那里以后改叫  内阁筹备处  !专司研讨内阁设立事宜。”

随即,他看向徐达,语气不容置疑:“至于你方才所议,专理军机要务之机构,便依咱所言,定名为  军机处  !即刻着手筹备,嗯……就叫  军机筹备处  吧。”

然而,在宣布这至关重要的军机筹备处人选时,朱元璋的话却让徐达,乃至所有暗中关注此事的人都感到意外。

“军机筹备处,由秦王朱樉、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领衔负责。”  朱元璋的声音平淡,却带着最终的裁决意味。

这个名单里,没有提议者徐达,更没有因天幕提及因其子李景隆在靖难中“葬送百万大军”而名声受损的曹国公李文忠。

徐达神色不变,恭敬领旨,心中却是一凛。他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深意:陛下既要设立军机处以集中军权、制衡文官,又不愿让军方最具威望、战功最著的他来主导此事,以免形成新的、难以控制的军头。启用性格已悄然转变的秦王朱樉,搭配冯胜、傅友德这等功勋卓著、威望稍次但却与太子、燕王关系并不密切的老将,既能保证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确保军机处从一开始就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而非某个勋贵个人之手。

朱元璋看着领旨退下的徐达,目光深沉。他欣赏徐达的忠诚与能力,但也从未忘记对军权的绝对掌控。天幕带来的警示,让他更加坚信,任何可能的权力中心,都必须被分割、被制衡,无论对方是谁。

内阁与军机,一文一武,两大未来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就在这天幕笼罩下的洪武十一年五月,几乎同时开始了它们的孕育历程。而朱元璋,正以其深沉的帝王心术,精心布局,试图为大明打造一个他认为更加稳固、更能抵御未来风险的权力框架。只是这框架最终将引向何方,此刻无人能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07370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