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13章 结婚不易,离婚也难

第213章 结婚不易,离婚也难


朱及第看着手机上飞速滚动的评论,笑着对镜头说:“兄弟们看看,这评论区比我这婚礼还热闹!都在讨论现在结婚的事儿呢!”

【恭喜新人!不过现在农村结婚是真不容易啊,没个几十万下不来!】

【+1,我们那边彩礼已经涨到二十万了,还得有车有房。】

【全国适龄未婚男青年据说都超三千万了,卷死了!】

【我们村就好多三十好几的哥们儿还单着呢,愁死爹妈了。】

这些评论,让天幕下的洪武君臣稍微从之前的浪费震撼中缓过神来,但新的困惑又产生了。

“几十万……钱?”  户部官员快速心算,脸色微变,“这……这若是铜钱,怕是能堆成小山了!娶个媳妇竟要如此花费?”

“三千万男子无妻?!”  朱元璋更是骇然,“怎会有如此多的旷夫?天下岂能安定?”  从此前的直播中,他已经知道朱及第所在的社会人口多达十四亿人,但三千万无家无业的青壮年男子仍然是社会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这时,一条评论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要我说,农村那么多光棍,城里那么多三十多岁还没嫁出去的老姑娘,让他们凑一对问题不就解决了?】

这条评论立刻遭到了猛烈回击,尤其是一些女性网友:

【@楼上  你这是什么馊主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好吗!我们城市大龄女青年是“找不到”对象吗?我们是“不想将就”!】

【就是!我们自己能赚钱,年薪几十万不香吗?自己买房买车,想买什么买什么,干嘛非要找个祖宗回去伺候?是游戏不好玩还是剧不好追?】

【“劣质婚姻”不如高质量单身!我们不需要靠男人养活,为什么要委屈自己找个三观不合的?】

这些言辞犀利、态度鲜明的发言,让洪武时空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深受“女德”、“夫为妻纲”教育的士大夫和贵妇们,听得目瞪口呆。

“……岂有此理!”  一个老儒生气得胡子乱颤,“女子岂可如此言论?!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容她挑三拣四?还……还‘劣质婚姻’?成何体统!”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许多男性网友竟然也加入了讨论,并且画风同样诡异:

【@各位姐姐说得不对!现在哪还有什么“伺候老公”?我家就是我做饭、我拖地、我带孩子,我老婆赚钱比我多,我当家庭“煮夫”我骄傲!】

【+1,我家也是分工合作,谁有空谁做家务,很正常啊。】

【时代变了,大爷们,男女平等了!还想着回家当大爷让老婆伺候?做梦呢!】

“男……男子做饭带孩子?女子外出赚……赚得比丈夫还多?”

“家庭‘煮夫’?还……还骄傲?!”

奉天殿前,一片哗然。眼前天幕展现的男女关系和家庭分工,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男人主内,女人主外?甚至以此为荣?这简直是乾坤颠倒,阴阳逆行!

朱元璋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词穷了。他无法理解那个世界。女子可以如此独立,甚至轻视婚姻?男子可以如此……“屈尊”操持家务,还甘之如饴?那个世界似乎没有了他所熟悉的纲常伦理,却依然运行得……看起来很热闹,甚至那些争论的男女,虽然观点各异,但精神状态似乎都挺饱满,并非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标也是眉头紧锁,他试图用儒家的道理去套解,却发现完全对不上。那个世界的逻辑,是另一套他完全陌生的规则。

马皇后眼中却闪过一丝极为复杂的光芒,有惊讶,有困惑,但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向往?她身为皇后,母仪天下,却也深知身为女子的诸多束缚。天幕中那些女子言语间的自信与独立,是她从未敢想,也从未见过的。

朱及第看着激烈的评论,打了个圆场:“好了好了,大家别吵了,婚姻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好!咱们还是继续沾沾新人的喜气!”

朱及第那句“婚姻自由”的圆场话刚说完,如同往滚油里滴了滴水,天幕上的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画风急转直下。

【自由?结婚是自由了,离婚呢?!@朱及第  你知道现在离婚有多难吗?】

【就是!还得搞什么离婚冷静期,一等就是三十天,简直是煎熬!】

【这还是没有孩子、财产纠纷简单的情况下!要是有争议,拖个一年半载都是常事!】

【想当初结婚几分钟领证,现在想离?层层设卡,感觉比取经还难!】

【结婚容易离婚难,这就是所谓的‘婚姻自由’?简直是进去容易出来难的坑!】

这些抱怨如同冰雹般砸向洪武十一年的时空,再次让君臣百姓陷入了巨大的困惑。

“离……离婚?”  一个官员捻着胡须,眉头紧锁,“民间夫妇不和,或夫休妻,或妻求去(和离),立下文书,交割清楚便是,何需……何需官府介入等待三十日之久?”  在他以及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婚姻的解除,尤其是丈夫休妻,虽然有“七出三不去”的礼法限制,但实际操作中,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夫家手中,手续远没有如此繁琐。

朱元璋也是听得一愣。他制定的《大明律》对婚姻解除有规定,但重点在于防止随意休妻导致社会问题,以及处理财产纠纷。可听天上后世之人所言,似乎无论何种情况,想解除婚姻关系都必须经过官府,并且要强制“冷静”一个月?这在他看来,简直是多此一举,甚至有些……匪夷所思。

“若夫妻确已反目,如同寇仇,强令其等待一月,岂非徒增怨怼,甚至滋生事端?”  朱标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秉承儒家仁政思想,觉得强制等待似乎并不利于化解矛盾。

马皇后则想得更深一些,她隐约捕捉到了关键:“重八,标儿,你们听那后世人言,‘没有孩子、财产纠纷’的尚且如此之难。这‘冷静期’,莫非……并非是刁难,而是官府有意为之,旨在……劝阻?”

她的话点醒了众人。是啊,如果离婚像结婚一样容易,那岂不是说散就散?对于已经有了子女的家庭,随意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巨大;对于有共同财产的家庭,仓促离婚也可能导致一方权益受损。这强制的一个月等待,或许就是后世官府为了维护家庭稳定(尤其是保护子女利益)和社会整体和谐,而设置的一道“缓冲阀”和“调解期”。

“如此说来,”  朱元璋若有所思,但眉头并未舒展,“后世官府管得也未免太宽了!连百姓床帏之内、合离之事都要如此细致干预?”  他无法理解那种将个人家庭事务纳入国家法律严格框架下的管理模式。在他心中,“皇权不下县”,民间很多事务应由宗族、乡约自行调节,官府不应,也无力管得如此深入。

而更让洪武时空人们感到颠覆的是,“婚姻自由”在后世似乎并非他们想象中那种毫无约束的随心所欲。它包含了结婚的自由,但似乎……不包括随意离婚的自由?或者说,离婚的自由被套上了一个名为“冷静期”的枷锁。

这种“自由”与“限制”的并存,对于习惯了“夫权至上”(对男子而言)和“嫁鸡随鸡”(对女子而言)的明朝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的观念里,要么是绝对的父权、夫权主导,要么就是(理论上存在但极少实践的)相对公平的“和离”,但绝无这种由国家法律强制规定、无论对谁都一视同仁的“等待期”。

朱及第看着评论区一边倒的抱怨,无奈地笑了笑:“好好好,是我失言!离婚确实不容易,大家各有各的难处。所以啊,结婚前一定要擦亮眼睛,考虑清楚!咱们还是把祝福留给今天的主角吧!”

然而,他试图转移话题的努力,已经无法消除天幕带来的新一波冲击。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398830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