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上个双保险,苏楠谈心
秦军大营。
一面秦字大旗随风飘扬,吹的猎猎作响!
营帐内。
茶香袅袅。
“李功曹,用茶。”
秦川坐于主位,含笑将茶盏推向对面的李光。
李光瞬间受宠若惊,连忙双手接过茶,态度诚恳道:“秦司马若是有什么需要小人的,但凭吩咐,光虽不才,定为司马效犬马之劳!”
“言重了,”秦川笑意不减,语气却变得凝重,“确有一事,令我近日难以安心。”
秦川并未明言,只是委婉道出对论功封赏、朝中没人的忧虑。
话虽然没有明说,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李光闻言神色一动,压低声音道:“不瞒司马,卑职的叔父,正与洛阳宫中一位小黄门有同乡之谊,或可...借此代为通传一二。”
眼见秦川目光微凝,当即慷慨表态:“司马若信得过,卑职愿尽力一试!”
秦川等的便是这句话。
“李功曹,此事不管事后成否,某秦川必有重谢!!”
“严重了,大人,能为大人效劳,是我的殊荣!”李光恭敬道。
当下!
秦川吩咐周仓,取来一批征战黄巾时缴获、却未曾录入官册的珍宝。
古玉、西域金器、罕见玩物,件件价值不菲,又难以追溯。
待到所有东西上来,瞬间闪瞎了李光的双眼!
“务必将此物,连同两句话,带到。”
秦川注视李光,一字一句清晰嘱托:
“其一:这些都是征战之时偶得的珍玩,不敢私藏,亦不忍其蒙尘。秦川久闻张常侍乃风雅之人,唯此等清物可配其鉴赏之目。谨献于常侍,聊表敬慕。”
“其二:宛城小胜,皆凭陛下天威浩荡,亦仰赖张常侍于朝中运筹粮饷、稳定后方之力。一线将士如秦川者,不过顺势而为,岂敢妄自称功?今借这些许薄礼,代全军将士谢过常侍‘援手’之谊。”
有些话,不需要说的说透。
张让何等聪明,自会明白:礼至,则言需至。
到时只需要张让在刘宏面前美言几句,封赏必定少不了!
李光领命而去后,秦川便如寻常一般整军理务,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一样。
此事机密,关乎身家性命。
秦川比谁都清楚,一旦与阉党有来往的事泄露,被朱儁、皇甫嵩等清流大臣察知,顷刻间就会身败名裂、万劫不复。
故而每一步都需要谨慎。
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赌一波!
这或许就是风险和回报并存的一场赌注...
...
接连两日。
秦川深居简出,专心整训兵马。
尽管已经官至别部司马,按编制可拥兵千人,但秦川却并未急于扩编。
时局还不确定,前程也不知道是否广阔,朝廷那三封奏疏究竟能否为自己争得大功,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日落时分。
秦川坐在草坪上,欣赏着天边的晚霞。
身后则是周仓与裴元绍操练士卒传出的呼喝之声。
周仓治军严厉,号令严明。
裴元绍则是宽严相济,张弛有度。
二人风格迥异,但是都尽心竭力。
士兵们所操练的,则是秦川用一百点声望从系统中兑换的现代练兵法。
士卒们进退有据、阵列严整,引得邻近各个军营的将士纷纷侧目,窃窃私语:
“秦司马这练的是什么阵法?竟如此严整迅猛!”
“秦司马此等晋升之速,真可谓是‘流星经天,一跃千里’,我等这辈子都赶不上了!”
“听说三位大人联名荐功,只怕不日便要称呼一声‘秦校尉’了……”
“如此年纪,如此际遇,实在是羡煞他人呀……”
士兵们正议论间。
“咳!”
苏楠负手走了过来,看着士兵们严肃道:“都不练兵了?跑这里看什么看,莫非不想升迁了?”
“苏军侯!”众兵士瞬间一哄而散。
秦川亦是看清来人。
当即,迎上前笑道:“军侯今日怎么得闲来我这小地方?”
苏楠大笑:“秦老弟...不不,现在该称秦司马了,你如今可是我上司了!”
秦川摇头正色:“在川心中,永远记得是军侯引我入营、提我为什长,我才能够有今日的成就。”
苏楠闻言欣慰,拍了拍他的肩:“我只给了你一个机会,但现在你得到的这一切,都是你自己争取来的。”
“你是我带过最出色的兵。”
二人并肩而立,畅谈了许久。
当夜。
秦川帐中灯火通明。
周仓、裴元绍、苏楠、陈真、刘枫等军中旧友齐聚一堂,就连昔日和自己摩擦的叶丰、叶欢兄弟亦在其列。
此刻叶氏兄弟望向秦川的目光,唯有敬佩。
其实二人心底不坏,只是脾气有点炸!
“来来,我敬秦司马一杯!”叶欢举杯高声道。
秦川含笑应饮。
酒过数巡,众人皆酩酊大醉。
秦川略微微醺,看着眼前一幕,新生感叹:若是每天都能这般痛快,到是也挺不错的。
但是身处乱世,谁又能独善其身?
宴席散去之后。
营帐内!
秦川并没有立刻歇息,而是提笔修书一封,让人带去给家中的貂蝉报个平安!
想到这里,秦川让幸存的同乡各自修书报平安,并向战死的五位弟兄的家人分别送去抚恤的银两。
在这乱世,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自己能做的,或许也只有尽此心意了。
...
洛阳。
尚书台。
夜色深沉,室内烛火通明。
尚书郎刘陶轻轻拆开从宛城加急送来的三封奏折。
这三封奏折分别来自右中郎将朱儁、荆州刺史徐璆与南阳太守秦颉。
“此番又会是何消息……”刘陶低声自语,随即凝神细读了起来。
“宛城已破,贼首张曼成伏诛?!”
刘陶蓦然抬头,眼中闪过惊诧与欣慰:“竟是如此大捷!”
他当即敛容正色,提笔蘸墨,将三奏中所叙攻城斩将、献策破敌诸事一一比对详勘。
沉吟片刻后,他铺开新纸,落笔如风,于奏末附议:
“讨贼军侯秦川,献策定谋、先登斩酋,功推第一;宜超擢其为校尉,赐爵封侯,以彰其勇,以励三军。”
墨迹渐干,他将文书卷起,以绢带郑重系妥。
随后,刘陶唤来堂下值夜郎官,肃然道:
“速送禁中,面呈陛下。”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14/4439034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