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吕雉番外
星历2347年,地球联盟中央历史研究院。
巨大的全息星图下,一场关于“文明转折点再评估”的学术研讨会正在进行。年轻的历史学家林玥正站在演讲台前,她的研究方向是古地球中华文明早期帝国时代。
“……综上所述,”林玥的声音清晰而充满激情,她身后的全息屏快速闪烁着各种考古发现和数据模型,“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秦帝国的迅速崩溃具有其历史必然性,严刑峻法、过度役使民力、继承人之争是其致命弱点。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骊山陵二号墓室(注:即吕雉墓)的开启及其大量简牍、纸张文书的破译,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她切换画面,展示出精美的复原图:“根据这些一手史料,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截然不同的秦帝国。在始皇帝嬴政与‘圣皇后’吕雉的共同治理下,帝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军事领域,进行了一场空前深入且成功的改革。”
“农业上,得益于海外作物的成功引种(如玉米、番薯)和铁器农具、新型肥田法的推广,粮食产量在始皇帝晚年已实现翻倍,人口得以稳步增长,这从根本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科技上,‘水泥’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体现在宏伟的骊山陵、长城和驰道上,更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粮仓建设、乃至民间住房,极大地提升了帝国的基础设施水平。‘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的提早出现,使得知识传播成本急剧下降,官僚体系的效率提升,法令得以更准确传达,也为后来‘官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司法御史’巡查制度的建立,有效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减少了冤狱和贪腐。而通过对旧贵族势力的成功清洗与转化,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更重要的是,继承人之争被成功避免,扶苏镇守北疆,嬴宸顺利即位,保证了政权平稳过渡。”
全息屏上出现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运河上舟楫穿梭,驰道车马络绎,边境新城巍然屹立,田野禾稼丰茂,官学内书声琅琅。
“看,”林玥指着画卷,语气充满赞叹,“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正在向近代化文明迈进的帝国,而非史书中那个‘暴虐而亡’的短命王朝。始皇帝嬴政的雄才大略,与圣皇后吕雉带来的超越时代的视野与执行力,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他们的结合,仿佛一道强光,强行扭转了历史的车轮,驶向了一条更富生机的岔路。”
台下一位资深教授提问:“林博士,史料中多次提及这位‘圣皇后’拥有许多匪夷所思的、近乎‘未卜先知’的知识。关于她的来历,学界是否有新解?”
林玥微微一笑:“这正是最令人着迷的谜团。二号墓室出土的皇后私人笔记中,有许多奇特符号和无法解读的词汇(如‘电视’、‘剧情’、‘穿越’),她本人也曾对始皇模糊提及‘宿命之梦’。主流观点认为,她可能是一位拥有惊人直觉和智慧、并善于吸收百家之长的旷世奇女子。但也有少数派猜想,”她顿了顿,语气变得微妙,“或许真存在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时空扰动,让她窥见了未来的碎片。当然,这仅是猜想,缺乏实证。”
研讨会结束后,林玥回到个人研究室。她调出一幅数字化复原的画像——那是根据颅骨数据和史料描述合成的吕雉晚年影像。画中的女子雍容华贵,眼神睿智而平静,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洞察一切的微笑。
林玥凝视良久,轻声道:“无论您从何而来,谢谢您。您让他活得更久,让帝国走得更远,也让历史……变得有趣多了。”
她关闭画像,目光落在另一份刚解密的有趣档案上。那是黑冰台关于两个人的最终记录:
一人名叫高要,终老于御膳房总管的任上,寿终正寝,葬礼极尽哀荣。他发明的“馒头”、“酱油”等物,至今仍是中华饮食的基础。
另一人名叫易小川,记录甚简,只知其因罪受宫刑后,死于狱中。其名旁有一行小字批注:“狂悖呓语,辱及圣后,死不足惜。”
林玥摇摇头,将这份档案归档。她的注意力被新发现的另一卷竹简吸引,上面是扶苏从朔方郡写给弟弟嬴宸的家书,除了汇报军务,还亲切地关心着侄儿们的学业,并随信送去了几包北地特有的干果。兄弟之情,君臣之分,跃然简上。
窗外,是璀璨的未来都市夜景。但林玥的心,却仿佛飞越了千年时光,落在了那片曾被一对帝后深刻耕耘过的、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那里,长城依旧巍峨,运河碧波荡漾,水泥官道的遗迹仍隐约可见。博物馆里,玉米和番薯的标本被精心陈列,泛黄的纸张上,印刷的字迹历经千年仍可辨认。
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但他们的故事,他们共同塑造的那个不一样的秦朝,以及那份穿越时空、甚至可能逆转了命运的爱与智慧,却通过冰冷的竹简与纸张,散发着永恒的温度,持续回响。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03/4439205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