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依萍(番外)
香江余韵
回到香港的依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和家庭中。心萍渐渐长大,出落得亭亭玉立,既有母亲的坚韧果决,又因成长环境优渥而多了几分从容大气。她考入香港大学攻读商科,立志将来协助母亲管理日益壮大的产业。
依萍的房地产生意越发红火。五十年代的香港正处于经济起飞前夜,地产业悄然升温。凭借超前眼光和系统残留的模糊提示,依萍在港岛、九龙和新界购置了大量地皮和物业。到她四十岁时,已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地产大亨,被业界称为“楼后”。
但依萍从不止步于收租。她将部分物业改建成适合中产家庭的公寓,配备现代化设施,深受白领阶层欢迎。另一部分临街商铺则租给各式小店,形成繁华商业街。她还投资建设了几栋工业大厦,租给制造业厂商。
“依萍姐,这是新界那块地的规划方案。”已是公司总经理的梦琪将文件放在办公桌上,“政府有意在那片发展新市镇,我们的地价已经涨了三倍。”
依萍浏览着方案,微微点头:“不过我们不急着出手。告诉策划部,我要在那里建一个综合社区,包括住宅、商场、学校和公园。”
梦琪惊讶地睁大眼睛:“但那需要巨额投资,而且回报周期很长...”
“香港未来会越来越拥挤,人们需要的是宜居社区,不只是栖身之所。”依萍目光深远,“我们有责任为这座城市留下更好的东西。”
这种前瞻性的眼光使依萍的事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当其他开发商还在拼命建鸽子笼式的唐楼时,她已经开始规划配有电梯、停车场和儿童游乐场的新型屋苑。
1957年,依萍开发的“维景花园”落成,成为香港首个现代化私人屋苑,引起轰动。项目不仅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还赢得了城市规划奖。依萍站在开幕典礼的讲台上,看着下面鼓掌的人群,恍惚间想起多年前在上海雨中挣扎的那个自己。
“妈妈,你做到了。”嘉元在台下对她竖起大拇指,眼中满是骄傲。
依萍微微一笑,是的,她做到了。
#
与此同时,在上海的那些故人,正各自面对着恢复记忆后的生活。
何书桓无法承受双重记忆的冲击。白天他是如萍的丈夫,晚上却梦见与依萍的另一种可能。他开始酗酒,工作也频频出错,最终被报社辞退。
如萍默默忍受着丈夫的沉沦。前世记忆让她看清了自己的自私与狭隘,她决心在这一生做出改变。她找到一份教师工作,专心教书育人,不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婚姻上。
某天整理旧物时,如萍发现了依萍离开前留给母亲文佩的那袋银元。文佩在战乱中去世前,将这些钱悄悄塞进了如萍的行李。附着一张字条:“给如萍,望你善用。”
如萍捧着那袋已经贬值的银元,泪如雨下。她终于明白,无论前世今生,依萍始终比她们任何人都要善良和大度。
王雪琴在恢复记忆后彻底崩溃。她白天捡菜叶子维生,晚上则被前世的罪恶感折磨。某个寒冷的冬夜,她病倒在棚户区,被好心人送医救治。弥留之际,她喃喃自语:“依萍,对不起...”
尔豪成为了一名作家,用笔名出版了以自家经历为原型的小说《雨蒙》,意外获得成功。在书中,他坦诚了陆家的种种不堪,以及自己对妹妹的亏欠。签售会上,他总是说:“这本书是对我妹妹的致歉,虽然她可能永远不会读到。”
方瑜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她常常在课堂上讲述一个“勇敢女孩”的故事,鼓励学生坚强独立。每年依萍离开的那天,她都会去买一支白玫瑰,插在办公室的花瓶里。
李副官夫妇在乡下安度晚年。每年清明,他们都会为可云和陆振华扫墓,也会为依萍默默祈祷平安。
这些散落的命运,如同被风吹散的雨滴,各自有着不同的轨迹和归宿。
1962年,嘉元大学毕业后决定赴美深造。依萍虽然不舍,却支持女儿追求自己的梦想。
“妈妈,你为什么从不问我想学什么、想去哪里?”临行前夜,嘉元好奇地问。
依萍微笑着抚摸女儿的头发:“因为我信任你的选择。我的母亲总是试图替我决定人生,结果我们都不快乐。你要自由地成为你自己。”
嘉元感动地拥抱母亲:“我一定会让你骄傲。”
在机场送别时,依萍交给嘉元一封信:“到了美国再打开。”
飞机上,嘉元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照片和一封信。照片上是年轻的依萍和一个英俊的外国男子的合影。信中写道:
“嘉元,这是你的父亲约翰·安德森。我们曾经相爱,但他尊重我独立生活的选择。他至今不知道你的存在,因为我希望你能完全属于自己,而不是任何人的期望。如果你愿意,可以去找他,地址在背面。无论你做什么决定,妈妈永远支持你。”
她泪眼模糊地看着照片中微笑的男女,终于理解了母亲多年来独身的原因。那不是寂寞,而是选择的自由。
在美国,嘉元不仅获得了硕士学位,还结识了父亲一家。约翰已经再婚并有两个儿子,但得知嘉元的存在后欣喜若狂,尽力弥补缺席的时光。嘉元同父异母的弟弟们也十分欢迎这个来自东方的姐姐。
毕业后,嘉元回到香港,带着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开始协助母亲打造更具前瞻性的地产项目。母女二人成为香港商界罕见的强势组合。
岁月的礼物
1975年,依萍55岁生日那天,嘉元送给她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栋经过翻新的上海老洋房照片。
“我托方瑜阿姨帮忙找到并买下来的,就是你小时候住过的那栋房子。”嘉元笑着说,“现在物归原主。”
依萍抚摸着照片,百感交集。那座承载着她痛苦与挣扎的老房子,经过精心修缮后焕发新颜,仿佛时光从未在那里留下伤痕。
“谢谢您,元元。”依萍轻声说,“这让我终于能够与过去和解。”
次年,依萍和嘉元回到上海,亲眼看看那栋老洋房。走在那条熟悉的街道上,依萍仿佛看到那个冒雨前行的自己,那个倔强又不认命的女孩。
“她很勇敢,不是吗?”依萍轻声对身边的女儿说。
嘉元握紧母亲的手:“她变成了你,这就是最美好的事。”
在上海期间,依萍悄悄探望了几位故人。她看到如萍在一所小学教书,神情平和满足;看到何书桓开了家小书店,整日与书为伴;看到方瑜已经退休,在老年大学教课。
她没有现身相见,只是远远望着。有些人,有些事,留在记忆中就好,不必再次打扰。
圆满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依萍已经77岁高龄。她的地产帝国由心萍接手,经营得有声有色。嘉元结婚后生下一对双胞胎,依萍做了外婆,享受天伦之乐。
6月30日夜晚,依萍站在半山别墅的露台上,观看回归庆典的烟花汇演。绚丽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照亮香江两岸。
“外婆,你看那颗烟花好大!”小外孙女兴奋地指着天空。
依萍微笑着将孩子们搂入怀中,心中充满平静与感恩。从那个雨夜开始,她走过了漫长而精彩的人生旅程。有过挣扎,有过迷茫,但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烟花在夜空中拼出“香港明天更好”的字样,依萍悄悄对系统说了声谢谢——虽然它早已进入休眠,但她始终感激那个雨夜的重生机会。
2005年春天,84岁的依萍安详离世。遵照她的遗嘱,骨灰被带回上海,撒在了黄浦江中。这位从雨夜中走出的女子,最终与养育她的城市合为一体。
在她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她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温暖了很多人的人生。”
而在上海的某个角落,如萍、方瑜等人偶尔相聚时,仍会谈起那个倔强的女孩。她们不知道依萍后来的故事,但都感激那段恢复的记忆,让她们看清过去,珍惜现在。
雨蒙情深深,人生路漫长。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口,每段人生都值得被尊重和铭记。
依萍的故事结束了,但她的精神仍在延续——在嘉元的事业中,在孙辈的笑容里,在那栋经过重生的老洋房中,在所有被她的选择间接影响的生命里。
这就是命运最美好的模样: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勇气改变;不是没有伤痕,而是与伤痕和解;不是忘记过去,而是超越过去。
雨会停,天会晴,人生总会找到出路。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03/443919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