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卫子夫17
元狩二年的战火,并未因霍去病的凯旋而停歇,反而以更猛烈的态势席卷河西走廊。这一次,霍去病不再是偏师奇袭,而是受命率万骑,直扑匈奴控制下的河西之地。其兵锋之锐,进军之速,再次震惊天下。春夏之际,两次出击,过焉支山千余里,大破匈奴休屠王、浑邪王部,俘获匈奴祭天金人、休屠王祭天金人,纳降匈奴四万余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
捷报传回,长安再次沸腾。此战意义非凡,不仅彻底斩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更将大汉的疆域向西推进了千里,丝绸之路的门户由此洞开。刘彻的狂喜无以复加,在未央宫大宴群臣,宣布置武威、酒泉二郡,并毫不吝啬地再次厚赏霍去病,其恩宠之隆,一时无两。
然而,盛极之下,暗流愈急。朝中关于霍去病“功高震主”、“年轻位尊,非国家之福”的议论,已从窃窃私语变成了某些大臣奏章中委婉的“提醒”。甚至有人将霍去病与其舅卫青相比较,暗指卫青谦逊持重,而霍去病锋芒太露,恐难长久。
这些风声,自然一丝不漏地传到了椒房殿。夜色深沉,殿内只燃着一盏孤灯,卫子夫并未安寝,而是独自立于那幅巨大的西域舆图前。她的指尖轻轻划过刚刚被霍去病铁蹄踏平的河西之地,目光却投向了更远的西方,那片被称为“西域”的广袤区域。
“河西已通,西域便在眼前。”她低声自语,眸中闪烁着与深宫妇人绝不相符的、属于政治家和战略家的锐利光芒,“去病这把刀,已经为据儿劈开了最艰难的第一道关隘。接下来……”
她需要西域。不仅仅是为了那条流淌着财富的丝绸之路,更是为了给据儿的未来,寻找一个稳固的退路和潜在的盟友。她深知汉廷内部的倾轧有多么可怕,若将来巫蛊之祸的阴影仍无法完全驱散,西域,或许能成为据儿及其子孙的避风港。而这一切,都需要提前布局,需要可靠的人,需要……更多的“灵泉”之力,去影响那些遥远的国度
或许是感应到了卫子夫强烈的心念与对遥远西域的关注,这一夜,当她如常进入灵泉空间时,竟发现了不寻常的变化。
泉眼依旧汩汩涌动,但泉水的颜色似乎比往常更深邃了一些,隐隐泛着一种难以形容的、仿佛星辉般的光泽。而泉眼旁那块白色玉石上的碑文,旁边竟缓缓浮现出几行新的、更加古朴玄奥的篆文:
时空交织,因果可窥。
心念凝注,碎影浮现。
然天机莫测,慎勿沉溺,恐遭反噬。
卫子夫心中剧震!因果可窥?碎影浮现?难道这灵泉,竟能让她看到未来的片段?
她强压下激动,尝试着将心神集中,脑海中反复想着刘据的未来,想着巫蛊之祸,想着西域……渐渐地,平静的泉面开始荡漾起涟漪,如同镜花水月,一些模糊、破碎的画面开始闪现——
她看到年长的刘据在巨大的压力下憔悴不堪……看到一些穿着诡异服饰的方士在宫中穿梭……看到模糊的桐木人偶……看到未央宫门前血流成河……画面支离破碎,且伴随着一阵阵心悸和头晕,但她依稀捕捉到了几个关键的信息:江充、巫蛊、太子起兵……
景象骤然消失,卫子夫踉跄后退几步,脸色苍白,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那种窥探天机带来的精神冲击远超想象,碑文警示的“反噬”绝非虚言。
然而,尽管过程痛苦,信息模糊,但这惊鸿一瞥,已足够让她验证前世的记忆,并更加明确未来的威胁所在!江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果然是关键!
她退出空间,深吸几口气,才勉强平复了翻涌的气血。眼神却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既然知道了具体的敌人和大致的时间,她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布局。
“西域……”她再次看向舆图,“不仅要为据儿寻退路,更要提前剪除江充这等奸佞的土壤!” 她需要更强大的情报网络,需要能深入西域、又能为她所用的人。霍去病的军功可以震慑朝堂,但对付江充这种隐藏在阴影中的毒蛇,需要的是另一种力量。
一个计划在她心中逐渐成形。她要将手伸得更长,不仅要掌控未央宫,更要通过即将打通的丝绸之路,将影响力辐射到更远的地方。而灵泉这新出现的能力,尽管危险,却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或许能让她在关键时刻,料敌于先。
自那夜窥见未来碎片后,卫子夫有意识地减少了直接“观看”的行为。那反噬之力如同精神上的鞭笞,令她心悸。但她并未完全放弃这项危险的能力,而是如同最谨慎的猎手,只在最关键的时刻,凝聚心神,去捕捉那些关乎核心命运的模糊影像。
她看到更多关于“江充”的碎片:一个面容阴鸷、眼神闪烁的臣子,在刘彻晚年时备受信任,手持符节,横行宫中……看到巫蛊术用的桐木人偶被“发现”于太子宫……景象混乱而压抑,但足以让她将这个名字刻入骨髓。
与此同时,她对西域的布局加快了步伐。河西走廊打通后,第一批官方使团即将西行,领头者是大行令张骞的副手。卫子夫利用刘彻对她身体的痴迷和偶尔的“顺从”,在一次云雨过后,刘彻身心餍足、最为放松时,似无意地提及:“陛下打通河西,功盖千秋。妾闻西域诸国奇珍异宝甚多,若能使他们仰慕天朝威德,岁岁来朝,岂不更显陛下文治武功?”
刘彻正值飘飘然,闻言觉得甚合心意,抚着她光滑的背脊笑道:“皇后所言,正合朕意。朕已派使西行,宣大汉天威。”
卫子夫顺势道:“陛下圣明。只是西域路远,风沙险恶,使团安危至关重要。妾听闻随行武士中,有几人颇为勇健可靠,陛下或可多加赏赐,以固其心。” 她轻轻报出了几个早已物色好的、家世清白、能力出众且对卫家或霍去病有感恩之心的中层军官名字。
刘彻不疑有他,只当是皇后关心国事,次日便吩咐人对这几人多加赏赐,并在使团中予以提拔。卫子夫则通过隐秘渠道,将数枚如同当年赐给霍去病那般、蕴含灵泉精华的“护身金丸”,交到了其中最为可靠的一人手中,叮嘱其关键时刻服用,并设法了解西域诸国风情、势力分布,尤其是……是否有名为“江充”或其族类活动过的痕迹。她要双管齐下,既要利益捆绑,也要未雨绸缪。
前朝的暗流,卫子夫并未直接干预,但她对太子刘据的引导却愈发用心。刘据年岁渐长,开始参与一些简单的朝会议事。他性情仁厚,耳根子软,有时会对一些听起来“悲天悯人”却可能包藏祸心的言论产生同情。
这一日,有大臣以“爱惜民力”为名,上书请求暂缓在河西移民实边、修筑亭障,认为劳民伤财。刘据听后,觉得似乎有些道理,在向刘彻请安时便委婉提及。
卫子夫当时正在一旁为刘彻斟茶,闻言,手中玉壶微微一顿,随即若无其事地继续。待刘据离去后,刘彻随口笑道:“据儿倒是仁心,像你。”
卫子夫放下玉壶,抬眼看向刘彻,目光清澈而平静:“陛下,太子仁厚,是社稷之福。然为君者,仁厚需有锋芒,需知何为真正的‘爱民’。暂缓河西建设,看似节省眼前耗费,实则纵虎归山,将来匈奴卷土重来,边民遭受的屠戮劫掠,岂是今日些许耗费可比?届时损耗的国帑民力,又当如何计算?”
她的话语不急不缓,却如匕首般犀利,直指问题核心。“太子年轻,易被表象迷惑,需良师引导,方能明辨是非。陛下为他择选的石庆、卫绾等师傅,皆是刚正博学之士,当多多鼓励太子向他们请教才是,切不可因一时仁心,误了国家长远大计。”
刘彻本是随口一说,被卫子夫这番剖析点醒,深以为然,点头道:“皇后见识,果非凡俗女子可比。朕知道了。” 他心中对卫子夫的忌惮似乎又淡了一分,反而觉得有这样一个见识明澈的皇后在背后,对太子、对江山未必是坏事。
然而,这番话却被奉命前来呈送奏章、恰好走到殿门的太子少傅石庆听了个真切。石庆是卫子夫举荐的寒门士子,素以刚直著称,闻言心中巨震!皇后娘娘对朝局见解之深、眼光之远,远超他想象!更让他心惊的是,皇后对太子的爱护与引导,竟是如此用心良苦,且不着痕迹。他原本对这位凭借恩宠上位的皇后尚有几分轻视,此刻却只剩下了深深的敬畏。
石庆默默退下,心中已下定决心,日后教导太子,必当更加尽心竭力,不仅要教他圣贤书,更要教他帝王术,引导他理解皇后娘娘那看似冷淡实则深沉的谋划与保护。不知不觉间,卫子夫通过一次次这样的“偶然”与“点拨”,已将太子身边最重要的辅臣,牢牢凝聚在了自己的意志周围。
卫子夫知道,改变未来如同逆水行舟,她必须比水流更快,更稳。朝堂、后宫、边疆、西域,甚至那虚无缥缈的未来碎片,都是她必须驾驭的棋子。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03/4427295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