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何雨水的迷茫
随着几个相对简单的热处理工艺问题被逐一解决,何雨水在研究所内逐渐建立了声誉。但她内心清楚,这些常规问题的解决,还远远不能发挥她全部的能力,更不能满足她想要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愿望。
这天深夜,当实验室只剩下她一人时,何雨水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他想起了之前系统奖励的军工全科知识以及特种钢的知识,何雨水下定决心是时候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了。
然而,当她真正开始规划研究方向时,却不禁犯了难。
特种钢和军工类科研知识涉及方方面面,从合金设计到冶炼工艺,从轧制技术到热处理规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实验验证。在1962年的实验条件下,她该如何选择突破口?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超前知识逐步引入?
就在何雨水对着天空发呆时,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
【检测到使用者面临研究方向选择困难,启动辅助决策程序】
【根据当前时代背景分析:1962年以来,因国际形势变化,国外技术资料获取困难,国内自主研发面临瓶颈】
【建议优先突破方向: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装甲钢材料、舰船用耐腐蚀钢】
【推荐研发策略:以解决现有材料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引入新技术,避免过于突兀】
系统的提示让何雨水茅塞顿开。
她立即着手整理思路,决定以"提高现有军工材料性能"为名,逐步引入特种钢技术。这样既符合时代需求,又能避免引起过多怀疑。
从那天起,何雨水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研究状态。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她系统地整理着系统赋予的知识,同时结合1962年的工业实际条件,设计着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
研究过程中,何雨水不时遇到难题。有时是实验设备达不到要求,有时是原材料纯度不够。每当这时,她就会悄悄饮用几口灵泉水。这神奇的泉水不仅能够提神醒脑,更让她思维格外清晰,往往能想出巧妙的替代方案。
饿了的时候,何雨水就会从系统农场里摘几根黄瓜或西红柿充饥。这些经过灵泉灌溉的农产品不仅美味可口,更能提供充沛的精力,让她能够持续工作而不感到疲惫。
柳教授很快注意到了何雨水的异常工作状态。几次路过实验室,她都看到何雨水在深夜还在忙碌。
"雨水,研究再重要也要注意身体啊。"柳教授第三次敲开实验室的门,语气中满是关切,"你这样连续熬夜,身体会吃不消的。"
何雨水从一堆实验数据中抬起头,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目光却异常明亮:"教授,谢谢您的关心。但我必须抓紧时间。"
她犹豫了一下,决定向柳教授透露部分实情:"您知道吗?我最近在研究一些特殊的合金钢配方。如果成功,或许能解决我们很多装备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
何雨水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黑暗中隐约可见的厂房轮廓:"现在国际形势这么复杂,如果我们不能实现关键材料的自给自足,将来会很被动。我多做一点,也许就能为国家多尽一份力。"
柳教授愣住了,她看着何雨水认真的表情,忽然明白了这个年轻研究者心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作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他太理解这种心情了。
"我明白了。"柳教授轻轻叹了口气,眼神变得柔和而敬佩,"但是雨水,答应我,至少要注意基本的生活作息。国家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科研工作者,而不是一个累倒的病人。"
从那天起,柳教授不再劝说何雨水减少工作时间,而是时不时给她带些营养品,并安排助手协助她完成一些辅助性工作。有时深夜路过实验室,柳教授会驻足片刻,望着门缝里透出的灯光,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科研热情,想起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多少科研工作者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奋斗着。如今在何雨水身上,他看到了那种久违的激情与奉献精神。
"这代年轻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啊。"柳教授对同事如此感叹道。
何雨水的研究首先从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开始突破。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国内航空工业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是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耐高温性能不足。在1962年的条件下,国内最先进的GH33合金最高使用温度仅能达到750-800℃,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里,何雨水面对着一个严峻的现实:研究所仅有的一台真空感应炉设备陈旧,真空度勉强达到10⁻²托,远低于冶炼高温合金所需的10⁻⁴托以上标准。更困难的是,当时国内高纯度金属原料供应紧张,特别是钽、铌等稀有金属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必须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何雨水喃喃自语。深夜的实验室里,她借着灵泉水带来的思维清晰时刻,快速演算着合金成分配比。系统知识告诉她,加入适量的稀土元素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但如何在不具备真空电弧重熔设备的条件下实现稀土元素的均匀添加,是个巨大挑战。
经过三天不眠不休的试验,何雨水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护气氛下稀土元素包覆添加法”。她利用研究所仅有的氩气保护装置,将稀土元素用薄镍片包裹后,在精炼末期加入熔体,有效减少了稀土元素的烧损。这个土办法虽然简陋,却成功地将稀土回收率从不足40%提高到了75%。
冶炼过程更是困难重重。由于真空度不够,合金中气体含量始终偏高。何雨水不得不通过延长精炼时间、多次造渣来净化金属液。一个冶炼过程往往需要连续工作16个小时以上,她就守在炉前,靠着灵泉水和系统农场提供的食物维持精力。
第一批试验合金出炉时,柳教授特意前来观摩。当看到何雨水设计的新型高温合金样品时,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合金成分配比很特别,钼、钨含量比我们现有的合金低,但加入了稀土和更多的钛铝比例…”
何雨水解释道:“降低钼钨含量是为了适应国内资源现状,稀土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晶界强度,我调整钛铝比例是为了形成更稳定的γ’相。”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新合金在850℃下的持久强度比GH33提高了50%,达到了当时国际第二代镍基高温合金的水平。更难得的是,由于降低了贵金属元素含量,合金成本反而下降了30%。
柳教授激动不已:“雨水同志,这个突破太及时了!某型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材料问题已经困扰我们两年了。”
然而,何雨水并没有满足于此。她知道,实验室成功只是第一步,工业化生产才是真正的挑战。她主动请缨,前往抚顺特钢参与试生产。
于是何雨水找到柳教授,希望可以帮忙协调一下,自己需要前往抚顺特钢。
柳教授得知消息后,直接向上面打申请,连介绍信都提前开好了。很快上级的批示下来。于是柳教授陪同何雨水一起前往抚顺。
1962年的特钢生产条件十分艰苦。车间里粉尘弥漫,高温炙烤,工人们穿着厚厚的劳动服,汗如雨下。何雨水与工人们同吃同住,白天守在炉前记录数据,晚上整理分析,调整工艺。
最大的难题是稀土元素的添加时机。工业生产中,大容量炉次的温度控制远比实验室困难。何雨水连续跟了三个炉次,都因为稀土添加时机不当导致成分不均匀。
第三天深夜,在灵泉水的启发下,她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通过观察熔池沸腾状态来确定最佳添加时机。她爬上操作台,不顾高温炙烤,亲自观察钢液状态,最终确定了通过熔池表面氧化膜破裂程度来判断添加时机的方法。
“何技术员,你这办法神了!”老炉长竖起大拇指,“我们按你说的时间加稀土,成分均匀多了!”
首批工业试制的高温合金板材出来后,性能完全达到实验室水平。消息传回研究所,整个材料研究室都沸腾了。更令人惊喜的是,何雨水在合金中添加的稀土元素,使材料的中温塑性提高了20%,解决了长期困扰生产厂的热加工裂纹问题。
航空工业部门的专家评审后认为:“该合金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更适合我国现有生产工艺,建议立即在某型发动机上试用。”
于是何雨水将材料上交后,便和柳教授返回四九城。因为马上暑假到了,何雨水需要回学校考试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192/2227273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