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初唐小国公 > 第四百五十二章 视察

第四百五十二章 视察


第四百五十二章  视察

傍晚时分,王宁和武照、席秋儿一起回到造船厂。

高阳已经让人准备好了晚饭。

一起吃了晚饭,武照就去了书房,席秋儿有些困也回房休息,王宁陪着高阳回到她住的小院子。

坐在温暖的客厅里,看着窗外仍然在飘着雪花,高阳有些感叹的说道:

“前几年妾身和姐姐一起和夫君来苏州的时候,这里可没有下雪,妾身还以为苏州不会下雪呢!”

“这里确实难得下雪,苏州都下这么大雪,也不知道长安的雪下得多大……”王宁点点头。“夫君这是想念独孤姐姐、长乐姐姐她们了?”高阳轻声问道。

“自然是想的,一晃又过去大半年,也不知道她们在家里过得怎么样?”王宁苦笑着点点头。

“您就放心吧,独孤姐姐上次来信不是说了嘛,她们都很好!还是夫君嫌弃妾身和武照妹妹她们,怪我们没有把夫君服侍好?”高阳笑着说道。

“此话从何说起啊?”王宁一脸诧异。

“夫君去了一趟倭国,还带回了姐妹俩呢,妾身也不知道夫君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安排,您得说句话啊!”高阳白了王宁一眼。

王宁哑然失笑,果然这才是高阳的性子,要是独孤曼玉或者长乐,这时怕是已经让高田姐妹俩到王宁身边服侍了。

“这姐妹是倭国一个大家族的女儿,她们的父亲高田真武想巴结我,就把她们姐妹俩送到了战舰上,我这不是为了安高田真武的心嘛,就留下了!

不过我身边有你们了,哪里还会看上她们,从倭国离开的时候,我原本是想让她们回去的,只是她们不肯!

既然来了,你就把她们当丫鬟使唤吧,等过两年大些了,寻个合适的家人嫁出去就是了,别耽搁了她们便是!”王宁笑着解释道。

“您真的不收房里啊?现在席家妹妹身子不方便,除了妾身和武家妹妹,平时您身边也没个丫鬟使唤,要不就让她们在您身边伺候?”高阳轻声问道。

“不用了,有你们服侍就够了,再说了,她们终究是倭国人,我在倭国做的事也跟淑儿你说过的,放在我身边不太好!”王宁摇摇头。

“虽然是倭国人,但妾身看他们姐妹俩也是知书达理的,做个丫鬟有些浪费,不然妾身让嬷嬷帮忙调教调教再说?”高阳问道。

“你安排吧!”王宁点点头。

“夫君累了一天,要不妾身去准备热水,夫君沐浴一番?”高阳问道。

“一起吧,说起来好久没有和淑儿一起沐浴了!”王宁的目光在高阳身上上下扫了一遍,笑着说道。

“妾身先去准备热水……”高阳点点头,红着脸起身去了浴室。

第二天依然睡到日上三竿,高阳也被王宁拖着和他一起赖在床上睡懒觉,直到席秋儿让人来请两人吃饭,两人这才爬起来。

武照依然一大早就去了苏州刺史府,吃了饭,高阳去安排家里的事情,王宁就陪着席秋儿坐在后院客厅里看外面的皑皑白雪。

屋子里装了地暖,脚边还放着炭盆在,躺在摇椅上不一会儿便昏昏欲睡。苏州毕竟不是长安,大雪下过之后,气温便开始回暖。

王宁在家窝了大半个月,眼见外面已经春意盈然,便想带着人出去苏州、杭州各地走走。

这两年的时间,虽然是武照坐在苏州刺史的位置上发号施令,但他付出的心力也不少。

算算时间,从他第一次到苏州算起,已经过去将近四个年头,虽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奔波,但苏州一带毕竟还是留下了他王宁的名字。

在回长安以前,总要好好的看看,在自己的治下,苏杭到底是什么模样。

马上就是春耕,所有的事情都要武照去安排,她自然不能跟着王宁到处溜达。

席秋儿有身孕,就算她是武功高强的女侠,这个时候总要小心一些,也只能呆在家里,羡慕的看着高阳收拾东西跟着王宁出门。

这两年为了新粮种的事,百骑司在苏杭一带如梳子一样把这些地方梳了一遍又一遍,王宁也没带着太多人,二十来个亲卫,再加上高阳身边几乎寸步不离的四个嬷嬷,一行人轻装简从,一大早就出了苏州城。

气温还有些冷,王宁穿着一身厚厚的锦袍,高阳也只是穿着普通的襦裙,除了亲卫手中的横刀有些扎眼,一行人走在路上倒也不怎么显眼。

既然是微服私访,王宁出行的事情除了家里的人,其他人自然是不知道的,所以王宁带着人到安民县外面的时候,正在田间查看春耕刘春来愣了愣,才麻利的在田埂边的水渠里洗洗手,快步迎上来:

“公爷,您怎么来了!”

“不用多礼,我在家闲着也无聊,就出来看看,你这县令做得倒是不错!”王宁伸手拍拍刘春来的肩膀,笑着说道。

“公爷您当初把小的从一个工坊的管事直接提到了县令的位置上,小的不敢给您丢人!自然要勤奋些,万幸没有辜负了公爷的信任!”

刘春来脸上露出笑容,躬身说道。

“哈哈,当然没有辜负我的信任,安民县的名字可是连陛下都听说了的,事情安排完了吧,去你家里歇歇脚!”王宁笑着说道。

“早就安排好了,今儿只是看着天气好,这才出来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公爷,这边请!”刘春来笑着在前面引路。

看着路边田间劳作的庄户,王宁满意点点头,放眼看去,就没有一处荒废的田地,时不时还能听到一两声呼喊声,庄户在喊贪玩的孩子快点干活!

几年前,这一带可完全是一片莽荒之地,他到现在都还记得,当年房遗爱带着一千人把山上的匪寇带下山,他让人在此处垦荒的场景。

如今却到处生机勃勃,苏杭这些地方除了洪涝,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天灾,只要没有人祸,百姓其实过的不会太困难。

刘春来其实是被自己赶鸭子上架的,先是从造船厂里拉出来帮自己管理流民,又被自己弄到当时还被叫做难民寨的营地做管事。

还好他也学的快,人也踏实,这几年确实做的非常不错!

想起他的妻儿也跟着到了安民县,就笑着问了一句:

“家里的人到这边都习惯吧?”

“都习惯,这里其实比长安还养人些,只是恩师他人家不愿长途跋涉来这里,如今妻儿也到了这里,不能在恩师膝前尽孝,小的有些良心不安!”刘春来轻声说道。

“哈哈,你想把老刘叫到苏州可不行啊,老刘虽然年纪大了,但身子骨还算硬朗,他可是格物研究院的宝贝,少了他不行!

放心吧,你不是还有一群师兄弟在王家庄子,老刘有人孝敬!”王宁笑着说道。

“恩师也是这么说的!”刘春来苦笑着点点头。

说着话的功夫已经进了安民县城,来到一处和其他隔壁院子没有多大区别的院子前,刘春来拍拍门,不一会儿,门被推开,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娃娃伸出头,喊道:

“阿耶,您回来了啊!”

说完看到王宁,就要跪下磕头,上元节的时候,他还跟着刘春来一起是造船厂王宁住的小院子里吃饭,自然还记得王宁。

王宁伸手拉住,笑着说道:

“哈哈,不用跪!”

把少年拉起来,跟着刘春来进了屋。

刘春来的夫人李氏抱着个孩子也过来拜见,李氏就出身李家庄子,比王宁小两岁,见到王宁倒也不拘束,见过之后把怀中的孩子递给刘春来,去了厨房泡茶。

“你如今好歹也是一县之长,家里也该雇两个人让李八娘使唤才是!”王宁看着刘春来小心翼翼抱着孩子的模样,笑着打趣道。

“小的和八娘提过,她不同意,说是能把家里打理好,公爷您也知道八娘的性子,小的当然只能顺着他!”刘春来倒是不尴尬,笑着说道。

李八娘的性子泼辣,嫁给刘春来的时候,刘春来还只是格物研究院冶铁工坊的小管事,难免要让着一点李八娘,如今看来,刘春来虽然成了县令,这个习惯还没改!

这是人家两口子的私事,王宁也没有再提,而是笑着说道:

“去年运进长安的粮食应该差不多到长安了,去年我在长安的时候,陛下就提过一口,今年只要安民县的粮食收成别太低,你的升迁应该是铁板钉钉的!你是想继续留在苏州还是想回长安?”

“公爷,小的做县令都已经如履薄冰,还给小的升迁啊?要不您向陛下求求情,小的就继续做安民县的县令算了?”刘春来尴尬的问道。

王宁语气一滞,无奈的说道:

“这官越大啊,事情就越少,自然也更好做,你连县令都能做好,大点的官自然也能做好!”

“公爷您应该过两年要回长安了吧,要不小的还是跟着您?”刘春来轻声问道。

他可不傻,也有自知之明,他这个县令能做好,完全是因为他是王宁提起来的人,安民县的百姓又把王宁当成了再生父母,他这个县令才做得这么轻松。

“也行,到时候我找陛下求求情,把你调回长安便是!”王宁点点头。

在刘春来家里吃了午饭,王宁就带着人离开了,在傍晚时分到了吴县。

也没有让人去通知吴县的官员,在吴县县城里歇息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带着高阳在县城各处逛逛。

县城相比几年前变化也不小,倒也没遇到什么乱七八糟的事。

次日一大早,一行人出了吴县,准备到隔壁的望亭县去看看。

出了县城不到十里,来到大路边的一个庄子时,王宁刚想让人进去庄子里讨杯水喝,就看到几个穿着皂衣的小吏沉着脸越过他们进了庄子。

王宁朝身边的亲卫挥挥手,两个亲卫就跟了上去。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一个亲卫就快步走出来,拱手对王宁说道:

“公爷,是吴县县衙的官差,奉了县令之命来劝说这里的百姓改种新稻种的!不过不是很顺利!”

王宁点点头,从马上下来,轻声对高阳说道:

“淑儿带着人在这里等一会儿,我带人进去看看!”

跟着亲卫进了庄子,来到一座宅院前,看着虽然有些破旧的大门,亲卫便上前敲了敲门。

不多时,门被推开,一个须发花白,穿着一件麻布袍子的老丈扫了两眼王宁和他身后的一行人,拱拱手,歉意的说道:

“实在是对不住,今日家里有客人,不方便招待诸位,不如老丈让人准备些干粮给诸位路上用?”

“老丈,某是淮南道都督府的人,奉上官之命到各地巡查,刚刚看到有官差到了老丈家里,便来问问老丈官差上门可是有什么问难之事?”王宁拱拱手,笑着问道。“老朽赵三树见过官爷!”老丈倒也没有怀疑王宁的身份,连忙躬身行礼。

“不用多礼!”王宁摆摆手。

“官爷,里面请!”

赵三树连忙把王宁和亲卫往里面引。

王宁一行人跟着赵三树到了客厅,正在客厅里喝茶的三个吏员看着王宁一行人,脸色就变得有些阴沉,看向赵三树的目光也有些不善。

赵三树连忙朝着三人拱拱手,赔笑道:

“三位官爷,这位官爷说是淮南道都督府的官员,小老儿这才请了进来!”

听了赵三树的话,三个小吏脸色就有些阴晴不定,犹豫了一下还是齐齐朝着王宁拱拱手:

“见过上官!”

王宁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块苏州刺史的腰牌举在三个吏员面前,沉声说道:“都认识吧?”

三个小吏都是县衙的老人,自然认识这块牌子,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大官,但肯定比县令的官大,连忙躬身应道:

“认识!认识!”

“说吧,你们来这里,是因为什么事?”王宁淡淡的问道。

“好叫上官知晓,小的三人是奉了县尊之令,来请赵里长劝劝庄子里人种新粮种的!

您也知道,这种新粮种的命令是苏州刺史府下的,县尊和小的等人也是奉命行事!”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766/2239465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