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独秀书院
澄心苑内,古梅的暗香在清冷的空气中浮动,积雪压枝,更衬得庭院幽深静谧。
寒风掠过檐角,发出细微的呜咽,如同陈曦此刻心底无声的权衡。
陈群、王羲之、郭嘉三位跳出红尘的存在,目光皆落在陈曦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
书院之议,由颍川陈氏与琅琊王氏两大顶级门阀倾力支持,选址颍川文脉祖庭,更有书圣亲题匾额、开放藏书,这等待遇,足以令天下任何一位大儒趋之若鹜。
然而,阶前静立的青衫身影,却只是沉默。
那沉默并非推拒,而是一种深沉的思量,如同寒潭映月,表面无波,内里却自有乾坤流转。
陈群玄衣垂落,深邃如古井的眼眸中掠过一丝了然,温声开口,打破了沉寂:
“子川,久久不语,可是心有顾虑?但说无妨。此书院关乎你道途根基,更关乎我两家未来气运,当以你心意为主。”
陈曦抬眼,目光平静地扫过几人,最终落在陈群脸上,声音沉凝,字字清晰:
“老祖厚爱,逸少先生美意,奉孝先生谋划,曦感铭于心。然……”
“然当今陛下,雄才大略,心志如铁。自登基以来,打压门阀、扶持寒门、收拢权柄之心,昭然若揭。科举取士,打破九品中正;北境用兵,倚重新兴勋贵;更借金山寺、鸿胪寺等案,不断敲打世家影响力。此乃煌煌大势。”
“值此微妙之时,我颍川陈氏与琅琊王氏联姻在前,已震动朝野。若再于颍川祖地,集两家之力,大张旗鼓兴建一座广纳英才、声势浩大的书院,由曦掌院传道……”
“此举,落在陛下眼中,落在朝堂衮衮诸公眼中,岂非是两大门阀公然联手,聚拢文运声望,自成一方格局?恐非助益,反为取祸之道啊!”
陈曦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点破现实,厅堂内的空气似乎瞬间凝重了几分。
“哈哈哈哈!”
一阵清越而略带讥诮的笑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凝重。
郭嘉提着朱红酒葫芦,笑得前仰后合,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连葫芦里的酒都洒出几滴,落在雪地上,晕开几点深红。
“子川啊子川!你这份思虑周全、谋定后动的性子,当真是…”
郭嘉抹了抹眼角笑出的泪花,眼中却闪烁着洞穿世事的锐芒,“不过,你只看到了其一,却未看透其二!”
陈群亦是抚须莞尔,那温润平和的脸上,第一次流露出一丝属于大能的睥睨之色:
“子川多虑了。陛下欲打压者,非是天下所有门阀。”
王羲之捋须颔首,接过话头,声音清朗,带着世家领袖特有的傲骨与清醒:
“陛下剑锋所指,乃是河北那群盘踞地方、兼并土地、隐匿人口、对抗中枢、甚至暗中勾连妖邪、吸吮民脂民膏的蠹虫!是那崔、卢、郑之流!他们仗着祖上余荫,不思进取,只知鱼肉乡里,把持地方,早已沦为大唐肌体上的毒瘤,不拔不快!”
陈群笑道,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与辛辣:
“至于我们?呵!子川,你且看这颍川!看这琅琊!田亩可曾荒芜?水利可曾废弛?仓廪可曾空虚?族中子弟,可曾只知斗鸡走马、欺男霸女?”
“我陈、王两家,诗礼传家,耕读为本,修桥铺路,开仓赈济,教化一方!这才是真正的千年世家风骨!我等聚文脉,兴教化,传的是济世安民的正道学问!陛下英明,岂会不分青红皂白,将我等与河北那群蠹虫混为一谈?”
“不错!”
郭嘉声音沉稳,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
“陛下打压的,是阻碍皇权、祸乱地方、动摇国本的浊流!而我等清流,修身齐家,著书立说,为国育才,此乃辅弼明君、稳固社稷之举!陛下不仅不会忌惮,反而会乐见其成!此书院建成,正是向陛下、向天下彰显我世家清流本心、献上治国良才之明证!”
【叮!洞悉皇权与世家博弈关键,明晰清浊之分,稳健经验值+300!】
【当前稳健经验值:52683!】
三位千古风流人物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振聋发聩。陈曦心中微澜。
世家与世家,亦有云泥之别。
陈群所言,并非虚妄。
颍川陈氏治下,田亩井然,水利通达,虽也有依附,但秩序井然,民生远胜于豫州他处所见之凋敝。
琅琊王氏更是门风清正,名士辈出。
他们代表的,是门阀中真正有底蕴、有担当、以文教和治世能力立足的清流力量。
而河北崔、卢、郑等家,则是门阀制度的畸形产物,是附着在大唐躯体上疯狂吸血的蚂蟥,是李二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
此等区分,李二心中必然如明镜一般。
然而……
陈曦眼底深处,温润的神光下,依旧保留着一丝穿越者特有的清醒与疏离。
世家终究是世家。
纵然是清流,其根本利益亦在于维系门第不坠,在于掌控知识、土地和上升渠道。
所谓清流,不过是更懂得审时度势、更善于包装自己、更明白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道理罢了。
与寒门、与黎庶,天然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自己这格物大道,其终极目的,是开启民智,是打破知识的垄断,是让力与理真正普惠万民,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掘断世家赖以生存的根基,即知识的特权。
今日借世家之力立书院,犹如与虎谋皮,未来道途之上,理念的冲突恐怕在所难免。
不过……
陈曦念头电转,利弊瞬间权衡清晰。
眼下,书院之立,利远大于弊!
此乃传播格物大道、凝聚人道文运、叩击儒圣之门的绝佳契机!
借助陈、王两家的庞大人脉、资源、声望,格物之学能更快地深入人心,影响朝堂,惠及生民。
至于未来的理念之争?
那是未来之事。
唯有自身实力足够强大,道统根基足够深厚,方有资格去谈改变。
心中顾虑虽未全消,但已化去大半。
陈曦深吸一口气,那沉凝如岳的气息仿佛更加内敛坚实。
他对着陈群、王羲之、郭嘉再次郑重一揖,声音清朗而坚定:
“老祖宗、逸少先生、奉孝先生,金玉良言,如拨云见日。是曦思虑不周,顾虑过甚了。此书院之立,确乃弘扬正道、利国利民之盛举!曦,愿担此重任!”
陈群眼中满意之色更浓,王羲之抚掌而笑,郭嘉则提着酒葫芦对陈曦遥遥一敬。
陈曦直起身,目光澄澈,提出了最关键的条件:
“然,书院既以传我格物大道为根本,曦斗胆,有一不情之请。”
“讲。”陈群颔首。
“曦需掌书院绝对之主导权!”
陈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山长之位,院规制定,教习聘请,学子选拔,课业设置,乃至书院一应开支用度之最终核验,皆需由曦一言而决!”
“陈、王两家,可遣德才兼备、真心向学之子弟入院修习,亦可派人协理庶务,但绝不可干涉教学根本,更不可借书院之名,行结党营私、干涉朝政之事!”
“此乃书院纯净、学问纯粹之根基,望老祖宗与逸少先生应允!”
此言一出,庭院内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
绝对的掌控权!
陈群深邃的目光注视着陈曦,仿佛要将他灵魂看透。
王羲之捋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更深沉的激赏。
郭嘉则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勾起玩味的笑意,低语道:
“好个陈子川!这才是立道之主的魄力!”
片刻,陈群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通达与对后辈的绝对信任:
“可!书院既以你为山长,传你之道,自当以你为尊。陈氏上下,绝无异议。”他目光转向王羲之。
王羲之洒然一笑:“我琅琊王氏,求的是学问真谛,是薪火相传,而非争权夺利。子川此请,正当其时!老夫亦代王家应允!书院之内,格物大道为尊,一切以山长之令为准绳!”
压在心头最后一块石头落地,一股难以言喻的畅快与使命感自陈曦胸中升腾。
目光扫过这清幽的庭院,望向澄澈却铅灰的天空,一个名字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
“既如此,”陈曦的声音带着一种开创新局的沉凝与一丝微不可察的怀念,“此书院之名,便唤作独秀。”
“独秀?”王羲之品味着这两个字。
“昔前南岳有峰,名曰独秀,不与群山同列,卓然于世。”
陈曦解释着,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前世故乡那座并不巍峨却承载了无数记忆的山峰。
“此名,一喻书院学问独树一帜,格物之道卓然不群;二喻入此门者,当砥砺自身,力求超拔,成就栋梁之材;三喻……”
他顿了顿,没有说出那第三层深藏的私人念想,只是平静道:“立于这颍川文脉之上,开此新学之天地,正当其名。”
“独秀书院……好!”
陈群眼中精光一闪,抚掌赞道。
“卓然独立,志存高远!此名甚佳!”
“独秀……独秀……”
郭嘉晃着酒葫芦,醉眼朦胧中却透着清明。
“不群不党,自辟蹊径,卓尔不凡!好名字!当浮一大白!”
说罢,仰头畅饮。
王羲之亦是颔首微笑:“独秀之名,暗合格物穷究、另辟大道之精神,更显山长超拔之志。老夫这便去写匾额!”
尘埃落定,蓝图绘就。
陈群玄袍微动,身影仿佛融入了庭院渐起的暮色:
“选址营造诸事,族中自会全力操办,子川静待佳音便是。”
王羲之与郭嘉亦含笑告辞,身影如同水墨般淡去。
澄心苑内,复归寂静。唯有古梅的幽香愈发清冽。
陈曦独立阶前,望着三位大能消失的方向,又望向高墙外铅灰色的天空。
独秀书院……
这方承载着格物大道、人道文运以及他自身道途期许的基石,终于在这颍川古地,在两大顶级门阀的倾力支持下,在皇权与世家博弈的夹缝之中,正式定下了名分,即将破土动工。
前路迢迢,波澜必不会少。
然书院既立,道统之基已成。
便如同这风雪中的虬枝老梅,根已深扎,只待春来,便可绽放出照耀此世的独有光华。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145/2250548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