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离别
晨曦初露,薄雾如纱,轻笼着琅琊王氏祖宅那片依山傍水的庄园。
流觞桥畔,古松虬劲,青石板路被露水浸润得微凉。
陈曦一行人已收拾停当,骡车静静停在桥头。
王弘与几位族老亲自相送,场面虽不失礼数,却无昨日兰渚堂前的喧嚣热闹,多了几分临别的郑重与期许。
新选出的三十六名王家子弟,连同张铁山、赵清源等书院弟子,皆已肃立车旁,脸上难掩兴奋与对未来的憧憬。
陈子凡立于车辕,金睛扫视,精神奕奕。
子业则依旧沉默如山,侍立在陈曦身后半步,气息沉凝如渊,目光掠过潺潺溪水,掠过远处层叠的屋脊,最终落回师尊挺拔的背影上。
“贤侄此去,路途遥遥,万望珍重。”
王弘执手相送,语重心长。
“书院初创,百端待举,族中子弟,便托付于贤侄了。若有需王家援手之处,只管传讯。”
“世伯放心。”
“曦定当悉心教导,不负王家厚望。书院与琅琊,日后当常通声气,互为臂助。”
王羲之并未现身,然那份无形的关注,如同笼罩庄园的文脉气息,无处不在。
寒暄已毕,众人正欲登车启程。
忽闻一阵细碎而急促的脚步声自身后回廊传来,带着几分少女特有的轻盈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众人循声望去。
只见一道月白色的纤细身影,穿过薄雾,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跑着向桥头而来。
不是那琅琊王氏的明珠王语嫣,又是何人?
她今日未着繁复裙裾,仅是一身素雅的月白锦缎束腰襦裙,外罩一件同色软烟罗的薄披风,青丝如瀑,以一枚简单的白玉环松松绾住,几缕碎发被晨风拂在微红的颊边。
因小跑而气息微促,胸脯轻轻起伏,那双蕴着寒潭清光的眸子,此刻盛满了欲言又止的复杂情愫,直直望向人群中央的陈曦。
“语嫣?”
王弘微微一怔,随即眼中掠过一丝了然的笑意。
王语嫣行至近前,对着王弘等人匆匆一福,声音带着喘息后的微颤,目光却始终不离陈曦:
“祖父,诸位族老…语嫣…特来送送陈…陈司业与诸位同窗。”
她目光扫过那三十六名入选子弟,最后落回陈曦身上,那句陈师在唇齿间滚了滚,终是换成了更显生分的陈司业。
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王弘何等人物,朗声一笑:
“好好,语嫣有心了。”
随即目光扫过陈子凡、张铁山等人,最后落在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入定般的子业身上。
“子凡,铁山,你们且带新弟子们先行上车,莫误了时辰。子业小友,随老夫去看看车马可稳妥。”
陈子凡眼珠一转,心领神会,咧嘴应道:
“是!王世伯!新来的,都跟我上车!”
张铁山、赵清源等人也立刻招呼着还有些懵懂的王家子弟登车。
子业亦对王弘微微颔首,沉默地随其走向稍远处查看骡车套索。
不过呼吸之间,流觞桥头,喧嚣退去。
唯余潺潺溪水声,风吹松针的沙沙声,以及桥畔石栏边相对而立的两人。
晨光熹微,穿透薄雾,在溪水上跳跃出点点碎金。
远处庄园的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更衬得此地静谧幽深。
王语嫣微微垂首,盯着自己绣鞋尖上沾的一点湿泥,手指无意识地绞着披风的系带,方才那股鼓足勇气跑来的劲儿,在真正面对这沉凝如岳的身影时,又化作心湖的微澜,搅得她心慌意乱。
该说什么?
又能说什么?
婚书已定,金秋在望,此刻的送别,反倒显得多余又羞人。
“王言。”一个沉静温和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王语嫣猛地抬头,撞进陈曦那双温润如玉此刻却带着一丝了然笑意的眸子里。
那目光深邃,仿佛能洞穿她所有小心思,让她脸颊瞬间烧得更红。
“当日书院营造,劈柴担水,洒扫抄录,皆愿效力的寒门学子王言,鼻尖冻得通红,双手生疼,却眼神亮得惊人,盯着图纸上每一个节点…那份勤勉与专注,曦,记忆犹新。”
他点破了!
如此直接,如此平静,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亲近。
王语嫣只觉得一股热气直冲头顶,羞窘之下,反而生出一股破罐破摔的娇嗔勇气。
她抬起头,努力直视着陈曦的眼睛,贝齿轻咬下唇,声音带着刻意的清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陈师慧眼如炬,弟子那点微末伎俩,自是瞒不过您。只是…只是弟子愚钝,于格物大道尚在门外徘徊,未能得窥堂奥,实在惭愧。日后…日后若有疑难,不知可否再向陈师请教?”。
陈曦看着她微红的耳尖和强作镇定的模样,眼底笑意更深。
“格物之道,贵在求索。独秀书院大门,随时为向学之人敞开。”
“无论…是王言,还是王语嫣。”
溪水潺潺,倒映着两人身影。
几片早春的嫩叶打着旋儿飘落水面,漾开细微的涟漪。
风拂过,带来松针的清冽气息和她身上淡淡如同墨池旁新生草木般的幽香。
一时间,两人都未再言语。
静谧在流淌,并非尴尬,而是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与安然。
千言万语,婚书为凭。
此去经年,自有归期。
此刻的送别,在这小桥流水晨雾松风之间,已足够美好。
“时候不早,该启程了。”
陈曦的目光越过王语嫣,望向远处已整装待发的车队。
王语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情绪,退后一步,对着陈曦,郑重地深深地福了一礼,姿态优美如画。
再抬头时,眸中清光湛湛,带着坦然的祝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陈师…一路顺风。愿书院大道昌隆,泽被苍生。”
“珍重。”
陈曦拱手还礼,青衫微动,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向桥头骡车,再无半分迟疑。
王语嫣立于桥畔,目送那道深青色的身影登车。
车帘落下,隔绝了视线。
骡车轮毂转动,碾过青石板路,载着新收的弟子与未来的期许,向着西北颍川方向,缓缓驶离。
晨风吹动她的披风与发丝,她久久伫立,直到车队消失在薄雾弥漫的官道尽头,直到溪水的清响再次清晰地传入耳中。
方才那短暂静谧的相送,如同一幅隽永的水墨,深深烙印在她心间。
…………
骡车辘辘,一路向西北而行。
来时春寒料峭,归途已是绿意盎然。
沿途沃野千里,新苗破土,农人辛勤劳作,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新入门的王家子弟们初离故土,虽有离愁,但更多是被书院与格物大道的新奇所吸引,车中不时传来低低的讨论声。
陈子凡兴致勃勃地与新弟子们讲述着书院种种,张铁山则不时补充些营造趣事。
唯有子业,依旧沉默地赶着车,目光沉稳地掠过道路两旁,仿佛在丈量这人间山河。
数日后,车队再次驶入淮南地界,逼近淮水安澜镇。
远远地,便觉水气清新,风中再无半分月前那令人窒息的湿冷与腥臊。
待到安澜渡口在望,眼前的景象,与月前那浊浪排空哀鸿遍野的惨状,已然天壤之别!
浑浊翻腾的淮水早已不见踪影。
河水清澈平缓,温顺地流淌在宽阔而坚固的崭新河道之中。
两岸新筑的堤坝以巨大的青冈岩垒砌,高耸厚实,其上更巧妙嵌入了精钢骨架与闪烁着微光的符文阵列,将河水牢牢束缚,纹丝不动。
被洪水摧毁的房屋早已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规划齐整布局疏朗的新村。
屋舍多以青砖为基,辅以坚固的木材框架,屋顶覆着厚实防水的茅草或青瓦,虽不华丽,却透着安稳与希望。
村落间沟渠纵横,引淮水支流灌溉,几架新式的水车吱呀转动,将清流送入田间。
田野里,不再是泥泞的泽国。
大片平整的土地上,秧苗青翠欲滴,排列整齐,长势喜人。
农夫们弯腰在田间劳作,脸上虽仍有辛劳之色,却洋溢着踏实与满足的笑容。
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随风传来。
渡口处,几艘崭新的渡船停泊在石砌的码头上,船工们吆喝着号子,正有序地装卸货物,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
岸边那曾被洪水肆虐的集市,也已重建,虽规模不大,但摊位整洁,人声熙攘,充满了烟火气息。
骡车在新建的村口停下。
陈曦甫一踏出车厢,便被闻讯赶来的百姓认出。
“是恩公!是收服河神救了我们全镇的陈仙长!”
“仙长回来了!”
“快!快去告诉王老爹!”
呼啦一下,无数百姓激动地围拢过来,男女老少,眼中皆是发自肺腑的感激与崇敬。
他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水患后的重建,诉说着书院弟子们如何不辞辛劳,如何运用那神奇的格物之术,帮他们修堤、建房、引水、播种、防疫…
老船夫王老爹被人搀扶着挤到前面,老泪纵横,抓着陈曦的衣袖,声音哽咽:
“仙长!您看!您看啊!这新堤,这新房,这庄稼!都是托您的福,托书院诸位小先生的福啊!没有您,没有书院,我们安澜镇…早就没了!春耕一点没耽误,这日子…有盼头了!”
陈曦目光温润,扫过焕然一新的安澜镇,扫过一张张劫后余生充满希望的脸庞。
格物之道,在此地生根发芽,结出了最坚实的果实。
解民倒悬,泽被苍生。
这,便是大道所在。
他轻轻拍了拍王老爹枯槁的手背,声音沉静而有力,清晰地传入每一个激动万分的百姓耳中:
“此乃书院分内之事,亦是格物大道应有之义。安居乐业,便是最好。”
清风拂过新绿的田野,带来泥土与秧苗的芬芳。
陈曦立于村口,青衫磊落,目光越过欢腾的人群,越过奔流的淮水,遥遥望向颍川的方向。
书院根基已固,新血充盈,前路迢迢,大道可期。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145/2250546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