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一字并肩王
扶桑的夜色,带着海腥与未散尽的硝烟气息,笼罩了难波京。
城中的骚乱与哭嚎,在唐军铁血无情的弹压与迅速建立的秩序下,渐渐平息,只剩下零星的犬吠与巡夜士卒整齐的脚步声、甲胄碰撞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陈曦并未入住那些低矮压抑的殿宇,而是于一处视野开阔的高阁内处置公务。
案头之上,文书堆积如山。
有各军报送来的战果统计、伤亡名录、俘获清单;
有诸葛亮初步拟定的《扶桑等地暂理条陈》;
有王玄策汇总的扶桑皇室、公卿贵族财产初步清查目录,其寒酸程度令人咋舌;
更有随军书院弟子绘制整理的沿海舆图、矿脉疑似点标记、以及各地风土人情记录;
还有子业报上来的,关于清剿残余阴阳师、摧毁各处主要神社的进度。
千头万绪,皆需他这位东征总管定夺。
相柳静默地立于阴影角落,如同最忠实的守卫,其身上那属于上古大巫的苍茫气息内敛,却依旧让偶尔进出禀事的文书小吏感到莫名的窒息与敬畏。
程咬金大大咧咧地坐在一旁胡凳上,擦拭着他那对沾满血污的板斧,嘴里嘟囔着:
“真没劲,这就算打完了?俺老程还没杀痛快呢!这帮矮矬子,忒不经打!”
李绩则沉稳得多,与诸葛亮低声商议着后续布防、降卒整编、以及如何利用相柳的威信,最快速度平定扶桑全境零星抵抗之事。
“报!”
一名亲卫疾步入内,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插着赤羽的信函。
“长安八百里加急!陛下谕令!”
阁内顿时一静。
陈曦放下朱笔,接过信函,验看火漆无误后,拆开阅览。
其内容,并非直接旨意,而是一封来自房玄龄的密信。
信中先简略通报了朝廷已收到东征大军捷报,陛下龙颜大悦,朝野振奋。
旋即笔锋一转,详述了朝堂之上因东征大胜、尤其是扶桑灭国之后,关于如何封赏他陈曦的激烈争论。
功高震主之论,已悄然兴起。
虽有李靖等武将极力推崇,更有陛下圣心独眷,然以魏征、长孙无忌等为首的文臣集团,忧虑甚深。
灭高句丽,平扶桑,开疆拓土之功,已远迈卫霍。
更兼其本身亚圣修为,书院山长之尊,手握辽东道军政大权,如今再加灭国之功,赏无可赏,封无可封。
若再晋爵升官,权柄将重至何等程度?
于国于君,恐非幸事。
房玄龄在信中并未明确表态,只客观陈述了朝中争议,并隐晦提醒陈曦,需早做思量,或可上表自谦,以安朝臣之心。
密信阅毕,陈曦神色平淡,无喜无悲,随手将信函递给诸葛亮。
诸葛亮迅速浏览,羽扇轻摇,沉吟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山长之功,确已冠绝当代。朝臣之虑,非尽出于私心,亦有其为国考量之处。”
程咬金凑过来瞥了几眼,虽不全懂,但也明白大概,顿时瞪起牛眼,怒道:
“放他娘的屁!子川立下这天大的功劳,难道还要怪他功劳太大?没有子川,高句丽能那么快平定?扶桑能这么顺利打下来?没有他搞出来的那些新农具、新工坊,朝廷哪来那么多钱粮支撑大军?这帮酸儒,就会在朝堂上叽叽歪歪!”
李绩接过信看了看,面色亦是凝重,叹道:
“功高震主,古来有之。房相此信,是好意提醒。国公爷,确需有所应对。”
陈曦端起茶盏,轻呷一口,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以及夜空之下那片刚刚臣服的土地,缓缓道:
“陛下之意如何?”
亲卫回道:“传旨天使已在路上,据闻陛下力排众议,已有决断,封赏……极重。”
陈曦闻言,嘴角微不可察地掠过一丝弧度。
李二陛下,终究是那个李二陛下。
雄才大略,锐意进取,更兼对自己那份超乎寻常的信重。
他岂不知功高震主?
他岂不晓权臣之患?
但他更知道,如今的大唐,需要的不是守成之君,不是平衡之术,而是开拓之力,是能带领帝国冲破一切桎梏、迈向前所未有强盛的擎天之柱!
而自己,就是他选中的那根柱石。
自己所行格物之道,所创书院体系,所带来的种种变革,正是大唐未来兴盛之源。
若自断臂膀,因猜忌而压制,才是真正的取死之道。
李二,看得比谁都明白。
“无需应对。”
陈曦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定力。
“陛下信我,我自信陛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亦需非常之赏。我等只需将此地之事处置妥当,将其真正化为大唐永固之疆土,便是对陛下、对大唐最好的回应。”
他看向诸葛亮、李绩、程咬金:
“诸位,各司其职,稳定秩序,清剿残敌,勘探矿脉,筹备设州立县之事。长安风雨,自有我去担待。”
“是!”
众人见陈曦如此镇定,心中稍安,齐声应命。
……
十余日后,长安城,太极宫。
大朝会的气氛,肃穆中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躁动。
东征扶桑,灭国擒王的捷报早已传开,举国欢腾。
然而,今日朝会主题,并非庆功,而是封赏。
尤其是对那位功劳已然滔天的辽国公、东征总管陈曦的封赏。
御座之上,李世民面色红润,眉宇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畅快与自豪,目光扫过下方垂首肃立的文武百官,最终落在兵部呈上的那厚厚一叠叙功奏章最上面那一份。
“众卿,东征大捷,扶桑已平,此乃朕登基以来,乃至大唐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之盛事!辽国公陈曦,前定辽东,今灭扶桑,文治武功,冠绝朝野,于国于民,厥功至伟!”
李世民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如此不世之功,若不行旷世之赏,岂非寒了功臣之心,岂非让天下人笑话朕寡恩薄德?”
他话音一顿,目光灼灼:“朕意已决!”
“擢升陈曦为太子太师,加封天策上将,开府仪同三司!”
“其辽国公爵位,晋为一字并肩辽王!赐九锡,冕服车驾依亲王制,永镇辽东道,节制河北、登莱等处军事,总揽对东诸夷事务!”
“其食邑增至万户,实封五千户!赐长安王府一座,洛阳别业一处,赏绢帛十万匹,金银器皿无算!”
“钦此!”
圣口一开,满朝死寂!
一字并肩王!
辽王!
九锡!
永镇辽东,节制数道军事!
这是何等殊荣?
何等权柄?
大唐开国以来,异姓不封王,已是惯例。
纵然是功高如李靖,也不过是国公。
如今,不仅封王,更是一字并肩王!
虽非常设王爵,其名号已显与国同休、与帝并肩之意味!
更兼九锡之礼,几同殊礼!
再加上那几乎囊括整个帝国东北方向的庞大实权!
这已不是功高震主,这简直是……分疆裂土之前兆!
“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啊!”
魏征第一个出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声音凄厉!
“陛下!异姓封王,国之大忌!更兼一字并肩之称,九锡之礼,权柄之重,已凌驾诸王之上!
古往今来,权臣至此位者,几人能善终?
又有几人能不生异心?
此非赏功,实为埋祸!请陛下收回成命!否则,老臣……老臣唯有撞死在这殿柱之上,以死谏之!”
又有数名御史言官纷纷出列,跪地叩首,哭声劝谏。
“陛下三思!辽国公之功,固然彪炳千古,然赏赐过厚,非但其福,亦非国之福啊!”
“权柄过重,尾大不掉,若……若将来有变,何人能制?请陛下慎之!慎之!”
长孙无忌亦出列,面色凝重,拱手道:“陛下,魏公等人所言,虽言辞激烈,然实出于一片赤诚为国之心。辽王之称、九锡之礼,确乎太过。
陛下爱才重功,然亦需虑及朝廷制度、后世安稳。可否……酌情减等?以示隆恩,亦全规矩?”
武将队列中,李靖、侯君集等人眉头紧皱,虽觉封赏确实过重,但让他们出言反对陈曦,却也难以开口。
毕竟军功实打实,且陈曦之能,他们深有体会。
朝堂之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几乎一面倒。
龙椅上,李世民面沉如水,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扫过那些痛哭流涕、以头抢地的臣子,又看向那些沉默不语的武将,最终,他缓缓站起身。
一股浩瀚的帝王威压笼罩全场,所有争论声戛然而止。
“都说完了?”
李世民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力量。
“你们只看到他的权柄,可曾看到他为大唐带来的社稷安稳、边疆永固?”
“你们只忧虑异姓封王,可曾想过若无他,高句丽仍是心腹大患,扶桑依旧寇边不止,辽东岂能如此迅速化为乐土?”
“你们只担心尾大不掉,可曾见过他于山东整治世家、于辽东恢复民生、于军中推广格物,所做所为,哪一件不是利国利民,夯实国本?”
“他的书院,培养的是大唐未来之栋梁;他的格物,增强的是大唐国力之根基!”
“他若真有异心,何必如此麻烦?以他亚圣修为,书院势力,辽东基业,振臂一呼,难道掀不起风浪?可他做了吗?”
“他没有!他一直在做事!做实事!做难事!做利于大唐千秋万代之事!”
李世民的声音陡然提高,如同雷霆炸响:
“朕,不是昏聩之君!朕看得比你们都清楚!”
“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需待非常之人!”
“陈曦,便是这非常之人!他的功,值得此赏!他的能,担得起此任!”
“他的忠心,朕,信得过!”
“此事,朕意已决,无需再议!”
“拟旨,发往辽东!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为大唐开疆拓土、奠定万世之基者,朕,绝不吝啬,必以国士待之!”
“退朝!”
李世民袖袍一拂,不容任何人再反驳,转身离去,留下满殿目瞪口呆、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
……
辽东,辽城。
陈曦于节度使府内,同时接到了来自长安的明发圣旨与房玄龄的第二封密信。
圣旨内容,与朝会所议一般无二,字里行间透着李二毫无保留的信重与期望。
密信则详述了朝会上的激烈争论与皇帝力排众议的决然。
王玄策、李怀仁等属下激动得面色潮红,与有荣焉。
一字并肩王!这是何等的荣耀!
诸葛亮羽扇轻摇,眼中虽有欣慰,却更显深邃:
“陛下圣眷,隆极千古。然此旨一下,山长已是身处风口浪尖,天下瞩目。日后一言一行,更需谨慎。”
陈曦手抚那明黄圣旨,感受着其中蕴含的磅礴气运与帝王意志,神色却依旧平静。
他并未对封赏本身有太多感触,权势于他,不过是践行大道的工具。
然而,就在他接旨的那一刻,体内文宫之中,那已至亚圣巅峰的文心,骤然剧烈震动起来!
轰!
一股前所未有的、浩瀚无匹的、混合着开疆拓土、文明传播、万民归心气运的磅礴力量,自冥冥中的虚空轰然降临,如同九天银河倒灌,疯狂涌入他的文宫!
这是灭国之功带来的天地反馈!
是文明拓展的宏大愿力!
他的亚圣文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运转、膨胀、升华!
紫金色的浩然正气几乎要透体而出,照耀诸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原本似乎已触摸到顶点的儒道境界,那层看似坚不可摧的瓶颈壁垒,在这股煌煌大势、天地同力的冲击下,竟开始剧烈摇晃,出现道道裂纹!
亚圣之上,那是……儒圣之境!
对应的则是仙道中的大罗果位!
陈曦福至心灵,瞬间明悟。
他平定高句丽,征服扶桑,非为杀戮,实为破除野蛮,传播文明,拓展华夏生存之土,此乃契合天地至理、人道演化之大功德、大宏愿!
故天地同力,万民气运加身,要助他踏出那最后一步!
然而,这一步,绝非易事。
儒圣之境,玄之又玄。
他感觉自己仿佛触摸到了一扇门,一扇通往至高境界的门户,但门上迷雾重重,似乎还欠缺最后一点关键的契机,一点对文明、对自身、对宇宙最终极的感悟。
他缓缓闭上双眼,周身气息与整个辽东大地、与新附的高句丽、扶桑之地隐隐相连,与那冥冥中的大唐国运共鸣。
只差一步。
但这一步,或许需要另一个契机,或许需要时间的沉淀,或许需要……
他睁开眼,眸光深邃如星海,吩咐道:
“上表谢恩。表文中,需谦辞一字并肩之称及九锡之礼,只领辽王爵位及实职。言辞务必恭谨恳切。”
诸葛亮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山长明鉴。此表一上,既可安陛下之心,亦可堵天下悠悠众口,更显山长谦冲之德。”
陈曦颔首,目光再次投向远方。
王爵权柄,并非终点。
儒道临门,只差一脚。
而这最后的契机,或许就在这新拓的万里疆土之中,就在那格物之道与华夏文明的深度融合与绽放之中。
脚下的路,依旧很长。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145/225054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