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立足实业望未来 根植故土报桑梓
时间滑入一九八四年。北京的春天,似乎比往年都来得更有生机一些。街道上的颜色多了,人们的脚步快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已久的渴望释放的躁动和希望。
哲欣红星食品厂已然成为东城区乃至北京市合资企业的一块招牌。机器日夜轰鸣,订单排到了半年后,拉货的卡车在厂门口排起长队。工人们腰包鼓了,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见到何哲,都会恭敬地喊一声“何总”,那语气里是发自内心的信服。
但何哲(何雨柱)的脚步并未停歇。他站在食品厂办公楼顶,望着北京城天际线上渐渐多起来的起重机吊臂,心中规划的是一幅更宏大的蓝图。食品行业站稳了脚跟,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声誉,但他敏锐地察觉到,一场规模空前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下一个风口,在建材。
他再次展现出那种精准的洞察力和行动力。通过香港哲欣公司和国内的关系网络,他搜集了大量关于新型建材的信息——预制混凝土构件、新型防水涂料、铝合金门窗…这些都是传统国营建材厂尚未大规模生产,但未来需求巨大的产品。
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政策研判,他再次出手。这一次,他选择了北京郊区一家濒临倒闭的县级水泥制品厂作为合资对象。谈判轻车熟路,模式复制食品厂的成功经验,但条件更为优化。新公司命名为“北京哲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主打生产预制楼板和新型建筑涂料。
奠基仪式那天,他没有邀请太多领导,仪式简单而务实。他戴着安全帽,站在一片开阔的工地上,亲手埋下奠基石。看着大型打桩机轰然启动,发出沉闷有力的撞击声,他仿佛听到了时代前进的沉重足音,而自己,正幸运地成为了这建设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事业蒸蒸日上,但他从未忘记那座养育了他的四合院和那些老街坊。直接给钱,太过扎眼,也容易养出惰性。他选择了更巧妙、更长远的方式。
通过一位可靠的中间人,他以“一位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港商,感念胡同老街坊昔日关照”的匿名名义,向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捐赠了一笔数额可观、但又不至于惊动上层的款项。指定用途只有两个:一是修缮胡同里坑洼不平的道路和老化昏暗的路灯;二是设立一个小小的“助学助老基金”,专门用于补贴院里困难家庭孩子的学杂费,以及孤寡老人看病买药的零星开销。
钱由街道统筹发放,手续清晰,账目公开,完全不经过何哲本人。消息在胡同里传开,引起了巨大的猜测和感激。
“真是活菩萨啊!这下晚上出门不怕摔跤了!”
“听说孩子上学也能申请补助呢!”
“到底是哪个大老板发的善心?咱院还出过这样的人物?”
阎埠贵捻着并不存在的胡须,若有所思:“这手法,这时机…总觉着有点眼熟…” 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那个整日里忙得不见人影的何哲身上。
刘海中哼了一声,没说话,心里却莫名地松了口气,路修好了,他晚上出去遛弯也方便。
连贾张氏都难得地没咒骂,只是嘟囔:“算他还有点良心…”
何哲听着安风转述院里的议论,只是淡淡一笑。他做这些,并非为了听感谢,只是求个心安,希望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能因为他,稍微好过那么一点点。
他的目光,更多投注在下一代身上。大儿子何明磊没有辜负期望,考上了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暑假里已经开始跟着父亲往建材厂跑,对那庞大的搅拌设备和模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何哲有意培养他,从最基础的车间流程开始了解。
女儿何晓卉文静秀气,成绩优异,何哲鼓励她:“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外语、经济管理,都行。将来世界大着呢,不一定非要守着爸爸这点摊子。”他希望能给女儿更广阔的天空。
小儿子何晓锐还在读中学,调皮但聪明,是何哲和安风的开心果。
夕阳西下,何哲难得早早回家,和安风一起在四合院里散步。修缮后的胡同平整干净,新装的路灯洒下柔和的光。几个老人坐在院门口下棋,看见他们,都笑着打招呼。
“如今这院子,看着舒心多了。”安风轻声说,语气里满是安宁。
何哲握住她的手,目光掠过熟悉的屋瓦、老槐树,望向远处工地上闪烁的灯火。
“嗯,”他应道,“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咱们的根在这儿,以后不管走到哪,这儿都是家。”
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港商,更是一个扎根于故土,见证了苦难,也抓住了机遇,并愿意回馈这片土地的普通人。
实业腾飞,顺势扩张占先机。
匿名反哺,修路助学润故里。
培育子女放眼量,根植厚土不忘本,家国情怀蕴于心。
站在时代交汇的点上,何哲(何雨柱)心中没有迷茫,只有清晰的路径和沉甸甸的责任。过去的秘密深埋地下,未来的道路铺在脚下。他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了这个伟大时代变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057/2253234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