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国重工,重回1985搞科研 > 第46章 引进还是自研?新的路线之争

第46章 引进还是自研?新的路线之争


第四十六章  引进还是自研?新的路线之争

天眼计划动静迅速,就像一瞬间在全国开辟了战场。

顶尖科研人才接收到信号,陆陆续续、不顾艰难地赶往戈壁滩。

这个之前差点被关停的研究局,如今已经成了共和国科技命脉收束的地方。

苏晴悄声无息地到了新岗位,什么浪花都没激起来。

她说话做事变得老实许多,给人的感觉甚至是难得的低调。

整天闷头赶工作,把技术报告整得丝毫不露破绽。

她其实心里明白,自己只能用努力和结果慢慢消弭和大家的隔阂。

杨卫民他们也都看在眼里,有点别扭但懒得纠结,觉得能专心干活就够了。

整个团队扎堆为一个目标忙到飞起,每个人都觉得前面是真的有希望在等。

可水面下的平静,往往藏着更深的暗流。

当项目进展到最核心的部分,新一代星载传感器的技术路线怎么选。

一个根本性的分歧,头一次被摆上了桌面。

这可不是什么技术细节的优化,这直接决定了天眼计划的根基往哪边走。

一场风暴,就在一次最高级别的技术决策会上,彻底炸开了。

会议桌的一边,是苏晴和几个刚从国外回来的专家,他们主张引进。

给出的理由听起来无懈可击,充满了工程师式的理性。

苏晴拿着一份详尽的对比报告站了起来。

“各位领导,还有专家们,我手上这份资料。”

“是德国卡尔蔡司最新一代光电传感器的详细性能。”

“我得承认,他们的产品在分辨率、光谱响应范围这些硬指标上,领先我们至少五年。”

“关键是,人家有成熟的生产线,良品率非常高,马上就能给我们供货。”

“要是我们决定引进这批传感器,天眼星座的第一期组网计划,能提前至少两年。”

“两年时间,对整个国家战略的意义,在座的各位应该比我更明白。”

她话刚说完,旁边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专家马上跟上,他刚从麻省理工回来。

“我同意苏晴同志的看法,现代科技搞的就是全球协作,没必要什么都关起门来自己造。”

“把宝贵的时间经费,浪费在别人已经跑通的路上,这才是最大的浪费。”

“我们应该直接站上巨人的肩膀,把劲儿用在更高维度的系统整合跟应用开发上。”

这番话说得在场不少技术骨干心里都在点头。

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时间不等人,能用钱买来的时间,某种意义上最划算。

天眼计划的组网时间表就钉在那里,跟一把剑似的悬在所有人头顶。

随便哪个环节拖了后腿,整个计划都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盘。

自己从头研发,这条路上的不确定性太多,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两年内能搞定。

引进,就是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近路。

好像是为了给引进派的观点再加一把火。

德国卡尔蔡司公司也闻到了这笔天价订单的味儿,主动派了高级代表团过来。

他们开出的价格,比市价低了两成,看起来诚意满满。

可他们在合同的附加条款里,加了不起眼的一条。

说是为了更好地技术适配,需要中方开放卫星系统里部分底层的数据接口。

这个要求,在急于求成的技术人员眼里,好像也说得过去。

毕竟你想让别人的心脏在你身体里跳,总得让人家接上几根血管吧。

一时间,整个决策层的风向,都开始朝着引进那边倒过去。

杨卫民和钱宏明他们本能地觉得有点不对劲,可偏偏又讲不出有力的反驳理由。

数据和时间都摆在眼前,跟铁一样硬。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就这么定了,只等周川这个总设   计师最后点头的时候。

周川说话了,“我反对。”

就这三个字,会议室里刚刚还热烈的气氛,一下子就冻住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了过去,苏晴也看着他。

她看着那个坐在主位的年轻人,眼神里全是想不通。

在她眼里,这个方案已经考虑得很周全,怎么看都觉得是最佳解法。

有点纳闷,不明白周川为何偏偏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做了这样不理智甚至难免带情绪的决定。

周川没有回应大家的质疑,坐着没动。

直到一阵沉默后才站起身,走到了苏晴身前。

本来那份内容看上去滴水不漏的德国传感器报告。

他直接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犹豫地沿着中缝撕了两半。

“各位,其实这份报告,连同之前你们提出的各种理由。”

“说来说去都只建立在一个根本性错误的前提上。”

“你们以为天眼就是普普通通的科研项目,需要什么先进设备就赶紧上。”

“但事实不是。”

周川声音不响,稳稳地落在会议室里每一个角落,却莫名有压迫感。

“天眼说到底,是我们国家真正的底牌,是能够左右局势的最后一道防线。”

“仔细想想,为何德国人突然变得这么好说话?”

“最先进的设备还自降身价卖给我们?”

撕碎的纸屑仍在桌上,他夹杂着锋利的语气,一个个把大家的视线聚拢过来。

“此时此刻,他们图的不是表面上几千万甚至十几亿的订单。”

“对方瞄准的恰好是我们这张最后的王牌。”

“所谓‘技术适配接口’,恐怕就是绑在系统心脏旁的看不见的炸弹。”

“引进了他们那块传感器,最核心的用处,无非是把整个控制权分出一半随手甩给对方。”

“通常时候表面风平浪静,可真到生死攸关那天。”

“大洋彼岸一个按钮,我们辛辛苦苦建的天眼瞬间全瞎。”

“哪怕更糟,他们还可能借接口把所有监测数据全数导出。”

“将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视野变成对方免费的情报源。”

“试问,倾全国之力搭建起来的天罗地网。”

“结果只是成为别人的眼睛和耳朵,这种损失在座的有谁能承受?”

一桶凉水当头泼下,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固了。”

“先前还暗自庆幸找捷径的那些专家忽然脊背发凉。

大家在技术参数、交付周期上打转,可根本没想到背后的致命风险。

苏晴沉默着,脸色甚至比报告还要苍白。

这瞬间才清楚她与周川,原来真不是一个层次。

她所关心只是项目如期落地,各项技术数字达标,完工快些多好。

然而周川心里转的却是国家安危。

整个体系一荣俱荣,这更像是对信仰和命运的把握。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913/1111108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