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唐:我带着李世民刷新版图 > 第11章 朝堂逼宫

第11章 朝堂逼宫


清晨的朝钟声穿透薄雾,太极殿内却弥漫着比冬日寒冰更刺骨的寒意。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朝服上的绣纹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谁都能察觉到今日的气氛异于往常——长孙无忌站在班首,紫袍玉带衬得他面色愈发阴沉;而本该站在皇子列的李恪,此刻却身着素色常服,独自跪在殿中金砖上,挺直的脊背如同一尊沉默的青石雕。​

“陛下,臣有本启奏!”长孙无忌率先出列,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老臣捧着奏折躬身前行,花白的胡须在晨风中微微颤动,“前日吴王水车伤人一案,虽陛下仁慈暂未深究,但此事已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关中百姓传言,皇子为求政绩草菅人命,若不严惩,恐伤民心啊!”​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指尖轻叩着扶手,目光掠过殿中跪着的李恪,又落在长孙无忌身上,沉声不语。御座前的鎏金香炉里,檀香笔直升起却在半空陡然散开,正如他此刻纷乱的心绪。​

“长孙大人此言差矣!”李恪猛地抬头,声音因连日未眠而沙哑,却带着倔强的锐利,“水车事故分明是有人暗中破坏,臣已查到固定齿轮的木栓被人换成劣质松木,上面还残留着特殊桐油……”​

“一派胡言!”长孙无忌厉声打断,上前一步居高临下地盯着李恪,眼中满是讥讽,“吴王殿下所谓的证据,就是那套被你折腾得散架的破木头?还是说,你要将罪责推给无辜工匠,再上演一出屈打成招的戏码?”​

他转向李世民,重重叩首:“陛下!吴王自回京以来,先是借赈灾之名笼络人心,再以农具改良博取圣宠,如今更是急功近利到制造危险器械伤及百姓!此等行事风格,已引起朝野诸多非议!臣昨夜收到十数封密奏,皆是弹劾吴王新政扰民!”​

站在长孙无忌身后的几位老臣纷纷出列附和:“太尉所言极是!吴王年轻气盛,行事鲁莽,留在京城恐再生事端!”“臣听闻已有百姓到京兆府衙请愿,要求严惩肇事者,以儆效尤!”​

李承乾站在皇子列中,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见火候差不多了,也上前一步假惺惺地奏道:“父皇,三弟或许本心不坏,只是……只是确实不适合留在京城主持新政。不如就让他回封地休养些时日,也算平息民愤。”​

“回封地?”长孙无忌立刻抓住话头,声音陡然拔高,“太子殿下仁厚!依老臣看,吴王早已到了就封年纪,理应即刻前往封地就藩!一来可避京城是非,二来也能在封地历练心性,岂不两全其美?”​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殿中,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让皇子就封离京,看似是历练,实则是剥夺其参与朝政的权力,将其排挤出权力中心。长孙无忌这是要借着水车事故,彻底将李恪赶出长安城!​

李恪猛地抬头,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愤怒:“长孙大人!你怎能如此颠倒黑白!臣正在追查破坏水车的真凶,马御史已查到那批劣质松木来自东宫采买处!只需三日……不,两日时间,定能水落石出!”他转向李世民,声音带着急切,“父皇,儿臣恳请彻查此事,还自己一个清白!”​

“清白?”长孙无忌冷笑连连,指着殿外,“受伤的百姓还在医馆躺着,你却说要查真凶?吴王殿下,难道在你眼中,百姓的伤痛还比不上你的所谓清白?”他步步紧逼,苍老的脸上青筋暴起,“若你真有担当,就该主动请命就封,以谢天下!而非在此巧言令色,推卸责任!”​

“你!”李恪气得浑身发抖,膝盖在冰冷的金砖上微微挪动,却一时语塞。长孙无忌这番话完全堵住了他的辩解之路,句句都站在道德高地上,将他逼入绝境。​

朝堂上的官员们分成了几派:长孙无忌的门生故吏自然连声附和;中间派则面面相觑,手指紧张地摩挲着朝笏,不敢轻易表态;少数曾受李恪新政恩惠的官员想开口求情,却被长孙无忌凌厉的目光逼退。​

整个太极殿的目光都聚焦在龙椅上的李世民身上。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决断,可李世民却始终沉默着。他的手指依旧轻叩着扶手,节奏不快不慢,眼角的皱纹在晨光中忽明忽暗,没人能从他平静的面容下看出丝毫情绪。​

李恪的心一点点沉下去。父皇的沉默,比任何斥责都让他不安。他知道自己在朝堂根基尚浅,长孙无忌党羽众多,可他不甘心就这样被诬陷,被赶出京城!那些改良的农具、未竟的新政、还有系统赋予的使命……难道都要就此搁置?​

【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面临重大政治危机,长孙无忌派系敌意值达到峰值,建议保持冷静,等待转机】脑海中的机械音让李恪稍稍镇定。他深吸一口气,再次叩首:“父皇,儿臣并非贪恋京城权势,只是新政初有成效,曲辕犁推广尚未完成,此时离京恐生变数。且水车之事疑点重重,若就此离去,岂不真成了畏罪潜逃?”​

“放肆!”长孙无忌厉声呵斥,“到了此刻还敢提新政邀功!陛下,吴王如此冥顽不灵,分明是无视君父、藐视朝纲!老臣恳请陛下乾纲独断,即刻下旨命吴王就封离京,以正视听!”​

随着长孙无忌的话音落下,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德全神色慌张地跑了进来,在李世民耳边低声禀报了几句,声音虽小,却让皇帝的手指猛地顿住。​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裁决。长孙无忌脸上露出胜券在握的笑容,李恪则紧紧攥着拳头,指节泛白到几乎失去血色。​

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此事……容后再议。”​

短短五个字,却让满朝文武都愣住了。长孙无忌脸上的笑容僵住,眼中闪过一丝错愕;李恪也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光芒。​

“退朝。”李世民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龙椅,留下一片阴影。他没有再看任何人,径直走向后殿,宽大的袍袖在空气中划出一道决绝的弧线,留下满殿错愕的官员和依旧跪在地上的李恪。​

长孙无忌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手指紧紧攥着朝笏,指节泛白。他明明占尽优势,为何陛下会是这个反应?难道……李德全带来的消息出了什么纰漏?​

李恪跪在冰冷的金砖上,心中五味杂陈。父皇没有准奏让他离京,却也没有为他辩白,这“容后再议”四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这场朝堂交锋还未结束,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太极殿内那浓重的阴霾。李恪望着空荡荡的龙椅,悄悄握紧了藏在袖中的那半块沾着桐油的木栓碎片——这是他唯一的希望,也是反击的利刃。​

早朝散去的官员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着离开,经过李恪身边时,有人投来同情的目光,有人则面露讥讽。长孙无忌走过他身边时,刻意放缓了脚步,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低语:“吴王殿下,好自为之。这京城,不是谁都能待的。”​

李恪没有抬头,只是将拳头握得更紧了。他知道,自己必须在父皇“容后再议”的这段时间里,找到足以颠覆全局的证据,否则,离京就封只是时间问题。​

太极殿后的暖阁里,李世民望着窗外的梧桐树,眉头紧锁。李德全捧着一份密报躬身侍立,上面赫然是东宫工匠与那批劣质松木的交易记录。皇帝的指尖在密报上轻轻滑动,眼中闪过挣扎与愤怒。他终究还是不愿相信,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会做出这等阴私之事。​

“继续查。”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查清楚所有参与之人,一个都不能漏。”​

“奴才遵旨。”李德全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将空间留给这位在亲情与国法间挣扎的帝王。​

长安城的风穿过宫殿的飞檐,带着初夏的燥热,却吹不散笼罩在太极殿上空的层层迷雾。李恪的命运,大唐的未来,都在这沉默的权衡中,悄然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599/1111112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