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新政细壤
安州的晨雾还未散尽,吴王府外就聚集了几位老农,手里攥着沾着泥土的田契,神色忐忑地望着朱漆大门。李恪刚洗漱完毕,就听见管家来报,连忙披了件素色外袍迎出去——这些人是昨日派人请来的,为的是商议兴修水利的事。
“王爷!”老农们见他出来,纷纷躬身行礼,手里的田契被攥得发皱。为首的王老汉颤声道,“您说要修水渠,咱们都乐意,可这田埂要动,家里的几亩薄田……”
李恪连忙扶起他,声音温和:“老丈放心,修水渠是为了让更多田地能浇上水,绝不会占了大家的地。若是真要动到田埂,官府会按亩补贴粮食,绝不让大家吃亏。”他领着众人走进偏厅,桌上早已摆好安州的地形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条待修的水渠路线。
“大家看,”李恪指着地图,指尖划过标注着“涝洼地”的区域,“这几处常年积水,稻子种下去十有八九会烂根;而东边的旱地,又常常缺水。咱们修两条水渠,把涝洼地的水引到旱地,既能排涝又能灌溉,来年收成定能再涨三成。”
老农们凑上前,盯着地图上的红线条,眼神渐渐亮了起来。王老汉指着一处标记:“王爷,这处的土是沙质的,修水渠怕是容易塌啊。”他种了一辈子田,对地里的情况了如指掌。
李恪心中一暖——这些老农的顾虑,正是他没考虑到的细节。他连忙让管家取来笔墨,在地图上做标记:“老丈提醒得好,这处得用石头加固堤岸,咱们再请些懂水利的匠人来看看,定要把水渠修得结实。”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水渠的走向聊到用工安排,原本忐忑的神色渐渐被兴奋取代。李恪耐心听着,时不时在纸上记录,指尖划过“用工优先雇受灾农户”的字样时,心中泛起一阵踏实——新政不是纸上谈兵,要的就是这样接地气的考量。
【系统提示:检测到新政推行获得农户支持,民心指数提升至90%,建议加快水利工程立项】
待老农们满意离去,李恪才发现日头已升至半空。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刚想喝口热茶,张猛就捧着一叠文书进来:“王爷,这是各县上报的学堂选址,还有申请任教的秀才名单。”
李恪接过文书,翻到第一页,上面写着“安县学堂拟设於城隍庙旁”,旁边还画着简单的草图。他眉头微蹙:“城隍庙来往人多,孩子们读书怕会受打扰。让他们再选个安静的地方,最好离农户聚居区近些,方便孩子上学。”
翻到任教名单时,他的手指停在一个名字上——“柳明远,前朝秀才,因不满贪官辞官归乡”。备注里写着柳明远曾在乡下教过几个孩子识字,口碑极好。李恪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这个柳明远,派人去请他来王府一趟,我想亲自和他聊聊。”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文书上,李恪逐字逐句地修改着细节,从学堂的桌椅数量到课本的选用,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想起张大爷孙子那双亮闪闪的眼睛,心中暗下决心:不仅要让百姓吃饱饭,还要让孩子们能读书,这样安州才有真正的未来。
傍晚时分,柳明远如约而至。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虽面带风霜,眼神却透着一股书卷气。“草民柳明远,见过王爷。”他躬身行礼,不卑不亢。
“柳先生不必多礼。”李恪请他坐下,递过一杯热茶,“本王听说您在乡下教孩子识字,不知您对安州办学堂有什么想法?”
柳明远接过茶杯,眼中闪过一丝动容:“王爷心系百姓,草民佩服。只是草民以为,学堂不能只教经书,还得教些实用的东西——比如算术,能帮农户算账;比如农桑知识,能帮大家种好庄稼。”
李恪心中一震,这正是他想说的话。他放下茶杯,语气愈发恳切:“先生所言极是!本王办的不是科举预备班,是给安州百姓办的学堂,要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了能用得上的东西。先生愿意屈就,担任安州学堂总教习吗?”
柳明远猛地站起身,眼中满是激动:“草民愿效犬马之劳!能为安州百姓做点实事,是草民的荣幸!”
送走柳明远,李恪站在窗前,望着庭院里渐渐亮起的灯笼,心中满是欣慰。水利、学堂,新政的根基正一点点扎进安州的土壤里,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他想起长孙无忌在洛阳的威胁,此刻竟觉得没那么重要了——只要安州的百姓过得好,只要新政能扎下根,就算有再多风雨,他也能扛住。
晚饭时,王伯端来一碗玉米粥,笑着说:“王爷,这是今年新收的玉米,熬出来的粥格外香甜。您尝尝,比去年的糙米粥好多了。”
李恪舀起一勺粥,温热的粥滑进喉咙,带着玉米的清甜。他忽然想起去年刚到安州时,老农们吃的发霉麦饼,心中泛起一阵感慨:“王伯,等水渠修好了,学堂开起来,咱们安州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王伯点头,眼中满是期盼:“是啊,老奴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像王爷这样为百姓办实事的官。安州有您,是百姓的福气。”
夜深了,李恪依旧在书房里忙碌。他铺开宣纸,写下“安州水利工程章程”,笔尖落下时,没有了以往的焦虑,只有平静的坚定。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照亮了“凡参与水利建设者,每日补贴粮食二斤”“学堂学费全免,贫困生额外补贴笔墨”等字样,每一条都透着温度。
他想起白天老农们的笑容,想起柳明远的恳切,想起张大爷孙子手里的稻穗,心中渐渐清晰——长孙无忌的威胁或许还在,但安州的新政已经像一颗种子,在百姓的期盼中发了芽。他要做的,就是用心浇灌,让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为安州百姓遮风挡雨。
只是,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次日清晨,安县县令就匆匆来报,说修水渠要占用的一处土地,是当地乡绅刘大户的,刘大户不仅不肯让出土地,还煽动周边农户闹事。
李恪坐在案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知道,乡绅势力是新政推行的又一道坎。但他没有丝毫犹豫,起身道:“备车,去安县。本王倒要看看,这刘大户是真的在乎土地,还是想借机刁难。”
阳光洒在李恪的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新政的路上还会有更多阻碍,但只要守住初心,一步一步走下去,终会让安州的土地上,长满希望的庄稼,响起孩子们的读书声。
只是,这刘大户背后是否有其他势力支持?这场与乡绅的较量,又会遇到怎样的波折?安州的新政,在平静的表面下,正悄然面临着新的考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599/1111110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