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晨露暗忧
安州的清晨裹着一层薄霜,水利工程的工地上却已热闹起来。农户们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在田埂上穿梭,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很快消散,却掩不住脸上的干劲——昨日签下让地文书后,李恪便连夜安排了开工事宜,连冬日里难得的暖阳,都像是为这场民生工程添了几分暖意。
李恪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墨色常服,踩着沾霜的田埂走向工地。张猛带着几名侍卫紧随其后,目光警惕地扫过四周——自昨夜收到洛阳密信后,安州的每一处关键地方都加派了人手,连工地上帮忙的农户,都提前做了身份核查。
“王爷!您来了!”负责工程的老匠人看见李恪,连忙放下手中的墨斗,躬身行礼。老匠人姓陈,是安州有名的水利匠人,一辈子修过十几条水渠,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
李恪上前扶起他,指尖触到老匠人粗糙的手掌,心中泛起一阵踏实:“陈卿,工程进展如何?材料和人手还够吗?”
陈匠人直起身,脸上带着笑意:“回王爷,材料都是按您的吩咐提前备好的,砖石和木材都够用到开春;人手也充足,周边农户都愿意来帮忙,还主动提出可以轮流值守,夜里也能盯着工地。”他指着不远处的工棚,“您看,那是农户们自发搭的棚子,说要守着水渠,直到水流通的那天。”
李恪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几个简陋的木棚立在田边,棚外挂着几串晒干的玉米,透着一股朴素的暖意。他想起昨日农户们跪在刘承业宅院前的模样,心中满是感慨——百姓所求从不多,不过是能安稳种好田、喝上放心水,而这些,正是他推行新政的初心。
【系统提示:水利工程民心支持度饱和,工程进度预计可提前十日完成】
冰冷的系统提示此刻却让他心头一暖。他走到刚挖好的渠沟边,弯腰捡起一块土块,指尖捻碎泥土——湿润的土壤带着潮气,是适合修渠的好土质。“陈卿,”他转头看向老匠人,语气郑重,“这水渠不仅要修得快,更要修得结实。冬日冻土易裂,渠壁一定要用石灰混合黏土加固,不能让百姓的心血白费。”
“王爷放心!”陈匠人拍着胸脯保证,“老奴修了一辈子水渠,这点规矩还懂。每一段渠沟都会反复夯实,完工后还要蓄水试水,绝不让一滴水漏走!”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李恪抬头望去,只见几个穿着棉袄的孩子提着小篮子跑过来,篮子里装着热腾腾的红薯,递到农户手中:“爹爹,娘让我送红薯来,说你们干活冷,吃了暖身子!”
一个农户接过红薯,笑着揉了揉孩子的头:“快给王爷也送一个!多亏王爷,咱们才有渠修,来年才有好收成!”
孩子捧着红薯跑到李恪面前,仰着小脸递过来:“王爷叔叔,红薯可甜了,您尝尝!”
李恪接过红薯,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来,顺着手臂暖到心口。他剥开红薯皮,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让他想起在长安宫中吃的精致点心——却远不及这田间红薯的踏实。“真甜,”他对孩子笑了笑,“替本王谢谢你们娘。”
待孩子们跑远,李恪的笑容渐渐淡去。他看着眼前热闹的工地,心中却隐隐泛起一丝警惕——长孙无忌派来的人还未露面,越是平静,越可能藏着暗流。他对张猛使了个眼色,两人走到僻静处。
“农户们虽自发值守,但终究没有防备之力。”李恪压低声音,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你派几个机灵的侍卫,伪装成农户在工棚值守,一旦发现陌生面孔,立刻拿下审问,不要惊动其他人。”
张猛躬身应道:“属下明白。昨夜已安排了五个侍卫混入农户中,都是擅长伪装的老手,绝不会被识破。”
李恪轻轻点头,心中稍安。他知道,长孙无忌若想破坏新政,工地和学堂便是最可能下手的地方——前者关乎民生,后者关乎安州的未来,只要毁了其中一处,就能动摇他在安州的根基。
临近午时,李恪离开工地,前往安县学堂的选址地。刚走到街口,就看见柳明远带着几个秀才在丈量土地,地上铺着一张画满线条的纸,是学堂的设计图。
“王爷!”柳明远见他来,连忙放下丈量绳,躬身行礼,“学堂的地基已初步定好,正打算今日动工。只是……”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犹豫,“有几个秀才担心,学堂建得太简陋,会让百姓觉得不重视读书之事。”
李恪走到设计图前,俯身细看——图上画着三间正房、两间厢房,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确实简单。他指尖划过图纸上的“教室”二字,心中思索:“柳卿,百姓重视的从不是学堂有多华丽,而是孩子能否学到东西。”他指着不远处的农户家,“你看,农户的房子虽简陋,却能遮风挡雨;学堂也一样,只要能让孩子们安安静静读书,桌椅整齐、笔墨充足,便是好学堂。”
柳明远眼中闪过一丝顿悟,躬身道:“王爷所言极是!是属下想偏了。”他拿起笔,在图纸上修改起来,“那便按王爷的意思,简化学堂的装饰,把省下的银钱用来购置课本和笔墨,再给贫困的孩子准备些棉衣,免得冬日读书受冻。”
李恪看着他修改图纸的模样,心中泛起一阵欣慰。柳明远虽为秀才,却无酸腐之气,事事以百姓为先,正是安州学堂需要的教习。他想起自己年少时在长安读书的场景,宫中的学堂雕梁画栋,却远不及这田间学堂的鲜活——因为这里的每一笔设计,都藏着对未来的期盼。
午后的阳光渐渐暖了,李恪坐在学堂选址地的石凳上,看着柳明远和秀才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却仍有些沉甸甸的。他从怀中掏出那封洛阳密信,反复翻看——信上“长孙无忌联络旧部”的字样,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
他知道,长孙无忌绝不会甘心就此沉寂。被贬洛阳看似是惩罚,却也给了他联络旧部的机会——洛阳乃中原重镇,长孙家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真要掀起风浪,绝非安州一地能抗衡。
“王爷,该回驿站了。”张猛轻声提醒,“王伯派人来报,说洛阳的暗哨又传了消息,长孙无忌近日频繁与洛阳刺史见面,似在商议调动地方兵力之事。”
李恪收起密信,站起身。阳光照在他身上,却驱不散心中的寒意。他望着安州的方向——农田里的水渠在阳光下泛着水光,学堂的地基已初见雏形,百姓的脸上满是希望。这些,都是他不能失去的东西。
“回驿站。”他声音沉稳,眼中却闪过一丝坚定,“传信给洛阳暗哨,密切监视刺史府动向,若有兵力调动,即刻回报。另外,让王伯整理安州新政的成效,写成奏折,明日送往长安——本王要让父皇知道,安州的百姓需要安稳,绝不容许任何人破坏!”
马车驶在回驿站的路上,李恪掀开车帘,看着窗外掠过的农田和农户。他想起陈匠人拍着胸脯的保证,想起孩子递来的红薯,想起柳明远修改图纸的认真——这些画面像一束束光,驱散了心中的隐忧。
他知道,长孙无忌的威胁仍在,未来的路或许依旧艰难。但只要安州的百姓还在支持他,只要新政的根基还在,他就有信心守住这片土地,守住心中的道义。
只是,洛阳的兵力调动究竟是为了什么?长孙无忌派往安州的人,又会在何时动手?马车驶进驿站大门时,李恪的目光落在远处的城门上,心中暗暗做好了准备——无论即将到来的是风雨还是雷霆,他都会站在安州百姓身前,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599/1111109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