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唐:我带着李世民刷新版图 > 第63章 新政春风

第63章 新政春风


云州的春耕时节,晨露还凝在麦苗尖上,李恪就踩着田埂走进了屯田区。新翻的泥土带着湿润的腥气,混着麦苗的清香,在空气中漫开。几个老农正弯腰插秧,裤脚卷到膝盖,泥水溅到腿上也不在意,见李恪来,纷纷直起身打招呼,手里的秧苗还滴着水。

“王爷,您来得早啊!”张大爷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今年的秧苗比去年壮实,多亏了陈匠人改良的种子,还有您修的水渠,这水想引到哪就引到哪,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李恪蹲下身,指尖捏起一株秧苗,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泥点,根茎粗壮,确实比往年的长势好上不少。“陈匠人呢?怎么没见他?”他问道,目光扫过田间,没看到那个熟悉的佝偻身影。

“陈匠人在那边的试验田呢!”张大爷指着不远处的一小块田,“他说要试试新的插秧法子,说能让稻子结更多穗,天不亮就去了。”

李恪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果然看到陈匠人蹲在试验田里,手里拿着一根木尺,正在丈量秧苗之间的距离。他的粗布衣服沾了不少泥水,草帽歪在头上,露出花白的头发,却依旧专注得连李恪走到身边都没察觉。

“陈卿,新法子试得怎么样了?”李恪轻声问道。

陈匠人吓了一跳,抬头看到是李恪,连忙站起身,手忙脚乱地擦了擦手上的泥:“王爷!您怎么来了?这新法子是老奴从一本旧农书里看到的,说秧苗间距留宽些,通风好,能多结果,就是不知道在咱们云州的土地上管不管用。”

李恪蹲下身,看着试验田里整齐排列的秧苗,间距比普通田里宽了近一倍,确实更通风。“这个法子好!”他点头称赞,“若是真能提高产量,咱们就在所有屯田区推广,让百姓们都能多收粮。”

陈匠人眼中瞬间亮了起来,脸上满是激动:“真的?那老奴一定好好试,绝不让王爷失望!”

离开屯田区,李恪又去了互市。此时的互市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商贩的吆喝声、牧民的谈笑声、孩子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格外鲜活。奚族的牧民牵着牛羊,正在与汉族商贩讨价还价;契丹的妇人围着布匹摊子,挑选着鲜艳的布料;室韦的汉子则捧着刚买的农具,脸上满是欢喜。

“王爷!您来啦!”一个卖糖人的商贩看到李恪,连忙热情地打招呼,手里还转着一个刚做好的糖人,“这糖人您拿着,给学堂的孩子们尝尝!”

李恪笑着接过糖人,糖丝晶莹剔透,还带着温热的甜香:“多谢王掌柜,生意怎么样?”

“好着呢!”王掌柜笑得眼睛都眯了,“自从王爷平定了叛乱,来互市的牧民越来越多,俺这糖人每天都不够卖!您看,俺还雇了两个伙计,打算再开个分店!”

李恪点点头,目光扫过互市,看到不少商铺都挂出了“新店开张”的幌子,连之前被烧毁的几家商铺,也重新盖了起来,门口贴着“感谢吴王”的红纸,心里满是踏实。

走到学堂门口时,正好赶上孩子们下课。柳明远拄着拐杖,站在门口送孩子们,看到李恪,连忙迎上来:“王爷,您来得正好,孩子们刚学完《悯农》,还在念叨着要去田里看看呢。”

“哦?那正好,咱们一起去?”李恪笑着说。

孩子们一听,立刻欢呼起来,围着李恪和柳明远,叽叽喳喳地问东问西。“王爷叔叔,稻子什么时候能成熟啊?”“咱们种的麦子,能磨成白面吗?”

李恪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慢慢走向不远处的麦田。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脸上,映出一张张天真的笑容,像田埂上盛开的野花,格外动人。

回到府衙时,周瑾正拿着一封来自长安的密信,在门口等候。看到李恪,他连忙迎上来,脸色带着几分凝重:“王爷,长安传来密信,是崔玄暐大人写的。”

李恪接过密信,走进书房拆开。崔玄暐在信中写道:陛下近期身体有些不适,朝堂上的世家官员虽因之前的叛乱收敛了不少,却仍在暗中阻挠新政推广,尤其是江南道的世家,以“新政扰民”为由,迟迟不肯推行减赋政策;另外,陛下有意让李恪返回长安,协助处理朝政,已有大臣上奏,请立李恪为新太子。

李恪捏着信纸,指尖微微发紧。父皇身体不适,朝堂暗流又起,江南道的世家阻挠新政,还有立太子的提议——每一件都不是小事。他深吸一口气,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云州城,心中满是纠结。

他舍不得云州——舍不得这里的百姓,舍不得刚有起色的新政,舍不得与耶律莫、柳明远、陈匠人这些人的情谊。可长安是大唐的都城,父皇需要人辅佐,新政的推广也需要朝堂的支持,他若是不去,江南道的世家只会更加肆无忌惮,新政也可能半途而废。

“王爷,您怎么了?”周瑾见李恪脸色凝重,忍不住问道。

李恪转过身,将密信递给周瑾:“你看看吧。父皇有意让我回长安,协助处理朝政,还有大臣提议立我为太子。”

周瑾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一遍,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王爷,长安虽然重要,可云州也离不开您啊!您若是走了,新政的推广怕是会受影响,而且……”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担忧,“长安的朝堂复杂,那些世家官员肯定不会容您,您回去怕是会有危险。”

李恪点点头,他知道周瑾说得对。长安的水比云州深得多,太子之位更是烫手山芋,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可他是大唐的皇子,辅佐父皇、推行新政,是他的责任,他不能退缩。

就在这时,耶律莫和巴图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张羊皮卷。“王爷!俺们有好消息!”耶律莫脸上满是兴奋,将羊皮卷递到李恪面前,“这是俺们奚族和契丹、室韦部落一起画的草原地图,上面标了所有的水源和牧场,俺们想跟大唐开通更多的互市,还想让部落的孩子去长安读书,学习大唐的文化!”

巴图也跟着点头,眼中满是期待:“俺们部落的长老说了,只要能跟着大唐好好发展,以后再也不跟突厥勾结,也不跟其他部落打仗,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李恪接过羊皮卷,指尖拂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心中满是感动。这张地图,不仅是草原的疆域图,更是部落与大唐心意相通的见证。他看着耶律莫和巴图真诚的眼神,突然有了决定——他要回长安,但不是为了太子之位,而是为了让新政能在全国顺利推广,让云州的经验能惠及更多百姓,让部落与大唐的情谊能长久延续。

“耶律莫,巴图,你们的提议很好。”李恪语气坚定,“我会回长安,向父皇禀报你们的想法,请求陛下在草原多开互市,设立学堂,让部落的孩子能去长安读书。”

耶律莫和巴图脸上满是惊喜,却又带着一丝担忧:“王爷,您真的要回长安?那云州怎么办?”

“云州有你们,有柳先生,有陈匠人,还有百姓们的支持,我放心。”李恪笑着说,“我会让秦将军暂时留下,协助你们处理云州的事务。等长安的事情稳定了,我还会回来,回来看你们,看云州的百姓,看咱们一起种的庄稼。”

当晚,李恪在府衙设宴,宴请耶律莫、巴图、柳明远、陈匠人等人。宴会上,大家没有往日的热闹,反而带着一丝不舍。李恪举起酒杯,对着众人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云州就拜托大家了,我在长安,会一直关注着云州,关注着新政的推广。”

众人纷纷举杯,眼中满是不舍,却也带着坚定。他们知道,李恪回长安是为了更大的目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

次日清晨,李恪收拾好行装,准备启程。云州的百姓们早早地就聚集在城门口,手里拿着鸡蛋、干粮,往李恪的马车上塞。耶律莫、巴图、柳明远等人也来送行,孩子们还唱起了学堂里学的歌谣,歌声清脆,却带着一丝伤感。

李恪翻身上马,对着众人拱了拱手:“诸位乡亲,诸位兄弟,李恪此去长安,定会不负所托。云州的未来,就拜托大家了!”

说完,他策马转身,朝着长安的方向疾驰而去。他没有回头,却能感受到身后无数道目光紧紧跟着他,像一双双温暖的手,支撑着他前行。

阳光洒在道路上,照亮了前方的征程。李恪知道,长安的朝堂充满了挑战,太子之位更是暗藏危机。可他心中充满了坚定——他会带着云州的经验,带着百姓的期望,在长安继续推行新政,辅佐父皇,为大唐的繁荣稳定,为天下百姓的幸福生活,拼尽全力。

属于他的传奇,还在继续;属于大唐的盛世,也正在他的脚下,缓缓铺展开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599/1111107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