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长安风起
离开云州的第三日,李恪一行抵达了汾河渡口。正午的日头正烈,河面泛着粼粼波光,渡口的茶寮里坐满了歇脚的旅人。张猛牵着马去河边饮水,李恪则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刚端起粗瓷碗喝了口凉茶,就察觉到两道异样的目光——茶寮角落的两个青衫男子,看似在闲聊,眼角却总往他这边瞟,手指还悄悄按在腰间的刀柄上。
“王爷,小心。”贴身侍卫察觉到不对,手按佩刀,低声提醒。
李恪不动声色地放下茶碗,指尖摩挲着碗沿,目光扫过两人的靴子——那是江南道特有的乌木靴底,沾着的泥渍里还混着少量青竹碎屑,与他之前在云州查获的江南世家私兵衣物上的痕迹一致。
就在这时,张猛牵着马回来,刚要开口,那两个青衫男子突然起身,拔刀朝着李恪扑来!“受死吧!”刀刃划破空气,带着狠劲直逼面门。
“王爷躲开!”张猛反应极快,纵身扑到李恪身前,佩刀“铛”地挡住攻击,火花四溅。侍卫们也立刻围上来,与两人缠斗在一起。
李恪退到窗边,冷眼旁观——两人的刀法虽利落,却带着明显的世家私兵印记,招式狠辣却缺乏实战经验。没几个回合,就被张猛制服,按在地上动弹不得。
“说!谁派你们来的?”张猛踩住一人的手腕,厉声喝问。
两人咬紧牙关,不肯开口,其中一人突然猛地转头,咬破了嘴里的毒囊,嘴角溢出黑血,很快就没了气息。另一人见同伴自尽,眼中闪过一丝恐惧,却依旧嘴硬:“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休想从俺嘴里问出一个字!”
李恪蹲下身,看着他苍白的脸:“你是江南道郑氏的人吧?你们阻拦新政推行,又派人来杀我,以为这样就能保住你们的家产?”
那人浑身一震,眼神里满是惊讶,显然没想到李恪竟能识破他的身份。李恪继续道:“如今朝廷已开始严查江南世家,你们若再执迷不悟,只会落得与崔氏一样的下场。若你肯招供,说出郑氏的阴谋,本王可以饶你一命,还能保你家人平安。”
那人沉默片刻,终于松了口,声音带着颤抖:“是……是族长让我们来的。他说您回长安后,定会推动陛下严查江南世家,让我们在半路上杀了您,阻止您回长安……”
李恪心中一沉——江南世家果然狗急跳墙,连刺杀皇子的事都敢做。他让侍卫将人押下去,严加看管,随后对张猛道:“看来接下来的路不会太平,咱们得加快速度,尽快抵达长安。”
傍晚时分,一行人抵达了离长安仅五十里的咸阳驿。刚住进驿站,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崔玄暐的亲信侍卫,正站在驿站门口等候。
“吴王殿下,崔大人让属下在此等候您。”侍卫递过一封密信,“大人说,长安城里不太平,江南道的世家官员已在城外布下眼线,您明日进城时,务必从明德门走,那里有禁军接应。另外,大人还说,陛下今日又咳了好几回,太医说需静养,却仍在御书房处理奏折,等着您回来。”
李恪拆开密信,崔玄暐在信中详细写了长安的局势:江南道七名官员联名上奏,称“李恪在云州掌兵过久,恐成尾大不掉之势”,请求陛下“收回其边疆兵权,留京任闲职”;而支持新政的官员则纷纷上奏,请求立李恪为太子,辅佐陛下处理朝政;双方已在朝堂上争执多日,陛下虽未表态,却日渐憔悴。更需留意的是,关陇世家代表韦挺(韦氏为关陇大姓,与长孙氏素有往来),近日频繁联络江南官员,似要以“边疆兵权过重、非嫡出恐难服众”为由,联合反对立李恪为太子。
“父皇……”李恪捏紧信纸,心中满是担忧。他想起小时候,父皇牵着他的手,在御花园教他射箭的场景——那时长孙皇后尚在,父皇身边有贤后辅佐,关陇世家虽有势力却不敢过分放肆;如今皇后早逝,长孙无忌已被贬去黔州,关陇世家却并未收敛,转而推韦挺为首,依旧想着借“嫡庶”“兵权”阻挠新政、掌控朝堂,父皇既要应对这些纷争,又要承受丧妻之痛,身体怎能不垮?
次日清晨,李恪一行朝着长安进发。快到明德门时,果然看到秦怀道带着五百禁军在此等候。“殿下,末将奉陛下之命,在此接应您。”秦怀道翻身下马,躬身行礼,“城里的世家眼线已被末将清理,只是韦挺府昨日派人在各城门打探您的行踪,还与江南道来的官员私下会面,您进城后需多加留意。”
走进明德门,长安的繁华景象映入眼帘——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叫卖声此起彼伏。可李恪却无心欣赏,他能感受到,这繁华背后,暗藏着无数双眼睛:有江南世家的窥探,有关陇贵族的审视,还有宫中宦官的打量,每一道目光都像一根刺,扎在他这个“掌过边疆兵权的非嫡皇子”身上。
抵达皇宫门口时,内侍早已在此等候:“殿下,陛下在御书房等您,让您直接过去。”
李恪整理了一下衣袍,快步走向御书房。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咳嗽声,声音沙哑,带着疲惫。他心中一紧,推门进去——李世民坐在案前,头发比上次见面时又白了不少,鬓角的白发几乎占了一半,脸色苍白得像宣纸,正捂着嘴咳嗽,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案上的奏折堆得像小山一样,旁边还放着一碗没喝完的汤药,药渣沉在碗底,散着淡淡的苦涩味。
“父皇!”李恪快步走上前,扶住李世民的胳膊,“您怎么还在处理奏折?太医不是让您静养吗?这些奏折,儿臣回来后可以帮您处理。”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笔,摆了摆手,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恪儿,你回来了。朕没事,只是老毛病了——秋冬交替,肺腑总有些不适。”他看着李恪,眼中泛起一丝暖意,“快坐,朕听秦怀道说,你在半路上遇到了刺杀?没受伤吧?”
李恪摇摇头,将江南世家派人刺杀的事,还有郑氏的招供,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世民。
“这些世家,真是胆大包天!”李世民拍了拍案,动作幅度不大,却还是引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他用绢帕捂住嘴,咳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绢帕上隐约沾了一丝淡红,“朕已下令,让吏部严查江南道的官员,若有勾结世家、阻挠新政的,一律革职查办,绝不姑息!”
李恪看着父皇苍白的脸和绢帕上的淡红,心中像被针扎一样疼:“父皇,朝政之事可暂缓处理,您的身体要紧。儿臣回来了,以后朝堂事务、新政推行,都由儿臣来多担些,您安心静养。”
李世民看着李恪,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担忧,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他沉默片刻,从案上拿起一份奏折,指尖在封皮上轻轻摩挲:“恪儿,你看看这个。”
李恪接过奏折,快速浏览一遍——是支持新政的官员联名上奏,请求立他为太子的奏折,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从六部尚书到地方刺史,足足有三十余人。他心中一震,连忙将奏折放回案上,语气坚定:“父皇,儿臣无心争夺太子之位。儿臣此次回长安,只想协助您推行新政,守护大唐的安稳,绝无半分觊觎储君之心。”
“朕知道你的心思。”李世民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疲惫,“可你也看到了,朝堂上的纷争越来越激烈——江南世家怕你查他们的贪腐,关陇贵族怕你动他们的特权,都借着‘兵权’‘嫡庶’生事;太子之位空悬一日,人心就动荡一日。若不尽快定下储君,恐生祸乱。”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格外郑重,“朕意已决,待过几日,便下旨立你为太子,辅佐朕处理朝政,推行新政。”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599/111110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